指河流在發展運動過程中,河床在某一時期內構想出現的一種理論的縱剖面。是假定在地殼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總是使整個河床縱斷面方向趨於夷平,最終形成一個平滑的、下凹的曲線,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證河流泥沙的正常運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流均衡剖面
- 外文名:River balanced section
- 釋義:河床各段坡度保證泥沙正常運移
- 理論:平衡是暫時的,不平衡是絕對的
- 影響:水流、氣候、構造等
- 平衡過程:沖積力與河床的阻力相等
簡介,河流平衡理論,平衡過程,
簡介
又稱河流平衡面,最早由G、伽利略和顧格列爾於1597年提出,指河流在發展運動過程中,河床在某一時期內構想出現的一種理論的縱剖面。是假定在地殼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總是使整個河床縱斷面方向趨於夷平,最終形成一個平滑的、下凹的曲線,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證河流泥沙的正常運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積。這種理論的河床縱剖面稱河流的平衡剖面。實際上在自然界侵蝕和堆積是矛盾的統一體,平衡是很難達到的即使在一定條件下能夠達到也只是暫時的,而不平衡則是絕對的。
河流平衡理論
由基準面概念相聯的,河流均衡剖面對理解陸上地區沉積過程尤其重要。對於任一河流體系,如果給定源區高度及其在盆地的人口,河流體系總是趨向於達到一個縱向上的動態平衡。當河流能夠搬運其沉積負載而不發生河道加積和侵蝕時,這個動態平衡就已達到。不在平衡狀態的河流將通過侵蝕和加積作用試圖達到這一平衡狀態。基於以上原因,當構造、氣候或是海平面發生變化,引起河流體系源區拾升、匯人盆地水位或水體搬運能量與沉積之間平衡時,河流將開始侵蝕或加積以達到新的平衡。均衡剖面可以立於陸地表面之上或之下(分別引起加積和侵蝕作用),在濱線位置與基準面重合。從廣義上講,河流體系的基準而在其進入匯水體後被包括海平面、湖平面或其他河水面的水體平面所取代風力作用占主導地位的陸內盆地地層界面也與其區域基準面有關,以與潛水面有關的風蝕面形式表現出來。
平衡過程
達到平衡剖面的河流,其沖積力與河床的阻力相等,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巧能夠將來水和來沙正常輸移,使河流既不發生侵蝕,也不沉積。影響河床縱剖面發展的自然因素(氣候、水文、岩性、地殼運動等),相互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如其中一個因素髮生變化,其它因素將隨之發生一系列調整,因此河床底剖面上侵蝕和沉積之間的平衡是暫時的。達到相對平衡狀態的河流,也非靜止不變,而是具有適應外界因素髮生變化的調節能力,水流力求達到沖積平衡狀態,河床也相應發生調整,趨於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