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林鄉

河林鄉

河林鄉,惠城鎮轄鄉。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境西北部,面積96.3平方千米,人口1.7萬。2004年2月撤鄉併入惠城鎮。雨水充沛,年均降水量1829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氣溫21.8℃。河林鄉是縣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林鄉
  • 地理位置: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境西北部
  • 面積:96.3平方千米
  • 人口:1.7萬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教育衛生,

歷史沿革

1957年建河林鄉,1958年併入紅光公社,1961年析建河田公社,1980年改稱河林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鄉。
2004年2月,撤銷河林鄉政府,其所轄的山美、叮美、後洋、新風、石蘭口、泗竹埔、牛角蘭、河田、林樟、上林、五福田、石古共12個行政村,歸屬惠城鎮。彭湃等曾在此領導革命鬥爭,系惠來縣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區劃

河林鄉併入惠城鎮以前,轄山美、鐘洋、後尖、叮年、美嶺、新風、厝埔、蘭口、雙鳳、竹埔、角蘭、石古、大山、必章、河田、林樟、上林、福田18個村委會。撤銷河林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惠城鎮,調整後,惠城鎮轄原惠城鎮和河林鄉的行政區域範圍,惠城鎮政府駐地不變。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河林鄉人口為17255人。
河林鄉
河林鄉境內有3條水系,一是林樟水,發源於與普寧縣的分水嶺;河流長22.6公里,為石榴潭水庫的主要水源;二是五福田水,發源於珍珠簾山,流入石榴潭水庫,為水庫的主要水源;三是山美水,發源於雙過年山南麓,經石古、畢章、後洋匯入螺溪。

經濟發展

河林鄉的經濟,歷史上以農業為主,工業、商業均不發達,新中國建立後,於1954年開始建立了國營犁鼎廠和印刷廠。1966年聯合靖海、葵潭、隆江等主要鎮的酒業、醬油、菸絲,聯合成了三個公私合營廠。全鎮的手工業,組織了十二個手工業社。1980年,河林鄉的工業,是以國營、集體為主,全縣國營工業17戶,建於鎮區的12戶,工業年產值1105萬元,占全縣國營工業產值總數的30%。職工總數1664人,占全縣國營工業職工總數40%。是地方國營工業與二輕工業一統天下。河林鄉政府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另覓蹊徑,引進來料加工工業,並在1985年在東安村建立一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占地面積67畝,建成樓式通用廠房20幢,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從此河林鄉鄉鎮工業崛起,僅工業區就接納了各種工業企業20戶。
二十世紀90年代以後,河林鄉的鄉鎮工業,不斷深入發展,與此同時,鎮區原國營工業和二輕業,由於產品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逐步衰退,到90年代末,基本退出市場。 2000年開始,河林鄉的鄉鎮工業,代替了80年代的國營、集體工業。到2006年,全鎮工業企業共715個,從業人員9600人,完成工業產值15.85億元。其中規模上企業18個,完成工業產值8.62億元,上繳稅金1850萬元。其中個人獨資經營625個,港商投資經營19個;按經營產品分,有112個為服裝業,196個為五金機械,20個為化工塑膠,60個為食品製藥,其中規模較大企業為春南電器製造廠,於2003年3月新建廠正式交付生產,共投資8000萬元,占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包括廠房、倉庫、辦公室、宿舍等。各種生產設備200多台(套),總值3000萬元;全部職工900人。2006年該廠進出口總值10328萬港元。(該廠是香港春南電器製造有限公司投資創辦,原料由香港供給,產品由香港銷售,屬兩頭在外企業)。
河林鄉的農業經濟,在改革開放20多年中,總的形勢是:“耕地減少,單產提高,總產增加。”1985年全鎮耕地面積19225畝,到2006年存有13914畝,減少了5311畝耕地;畝產從1986年324.5公斤,提高到371公斤,單產提高了46.5公斤,總產1986年是6928.8噸,2006年增加到8700噸,增加了1771.2噸(包括原河林鄉的數字)。1983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的經濟體制改革,河林鄉委、鎮政府按照惠城的實際情況,確立了“立足當地資源,以興辦果蔬基地為突破口,帶動以水果、蔬菜、禽畜、水產等農副產品生產為主的城郊型特色農業發展,加快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步伐”的指導思想。在20多年的改革實踐中,調整了種植結構,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開發山地荒坡,形成了以荔枝、鳳梨、青橄欖、油甘、雜果為主的6萬多畝的水果生產。2006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 24000畝,總產量8700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7500畝,總產6480噸;蔬菜種植面積23000畝,總產42790噸;水果種植面積 108541畝,總產23710噸。
1997年引進惠來縣金馬集團公司投資,在北郊“第一山”下,創建了龍泉果林山莊,開發總面積 8000畝,集果樹種植、禽畜養殖和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綜合開發。1998年開始投建,完成區內道路,供電線路,建設了占地11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的房屋,種植了優稀水果6萬多株,養殖禽畜1萬頭(只),2001年又投資1200萬元,建廠房、辦公樓倉庫10000平方米,創辦了“聖龍泉”天然山泉水廠,引進美國反滲透濾膜淨化技術和生產線一條,於2002年6月正式投產上市。
河林鄉的商業經營,在20世紀80年代是以國營商業和供銷社為主,私營商業很少,90年代開始,出現了多元化商業經營,有個體商業、私營商業。城鄉相繼建立固定的市場,商業出現繁榮景象。2006年全鎮有大小市場11個,總面積45000平方米。
河林鄉的服務業,主要是住宿業和餐飲業,在改革開放後的20多年中有了很大的發展。鎮區住宿業在2006年有旅館酒店10家,其中四星級賓館1家,三星級酒店3家,年開房率在70%左右,屬於一般性酒店,主要是提供住宿與餐飲;餐飲業,主要是酒店提供餐飲,服務於住宿客人,都有廚師,具有惠來特色的海鮮菜。有服務於一些會議需要,但不夠經常。經常性的餐飲業,是主要街道晚上的大排擋。在南門大街與葵和大道十字路口附近。大排擋長盛不衰,一年四季有各種海鮮供應,食客不斷,是鎮區夜宵的主要地方, 2006年統計河林鄉的住宿、餐飲業共63戶,從業人員480人,總產值970萬元,其中餐飲業54戶,從業人員306人,產值840萬元。

教育衛生

二十世紀80年代,河林鄉教育設施不足,十分突出,尤其是鄉區國小,出現了“大班制”和“二部制”的情況。河林鄉政府,採取措施,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教育投入,不斷的增加學位。自1990年開始,先後新建了四所國小(華群、塘邊、東安、東郊)、改建了洋美、鹽嶺、潮青國小,擴建了梅北、英內、西聯國小。到2006年全鄉現有國小26所,其中公辦21所,在校學生21332人,入學率達99%,教師674人,私辦5所,在校學生3874人,教師131人。教學設施有了很大改善,2006年全鄉教育投入達到1753.5萬元,其中用於基建投入67萬元。國小教師805人,教師學歷都符合要求。
80年代初,原有三所,(一中、僑中、惠中),在改革開放中又建三座中學( 粵東、葵梅、實驗中學)。2006年全鄉有中學7所,在校學生18868人,其中國中學生10792人,高中生8076人,在校教職員工數1034人。教師學歷達標。
河林鄉在改革開放後,衛生醫療工作有了很大發展。2006年鄉區內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慢性病防治站、縣防疫站、鄉紅十字醫院、衛生院以及縣計生服務中心和鄉計生服務所。合計占地面積3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1000平方米。還有個體執業醫生125人,各社區衛生站17家。
農村主要是組織新式合作醫療,2006年全鄉參加合作醫療共31496人,繳納保障金314960元,覆蓋率44﹒6 %;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657戶、1847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