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市中學

河市中學

河市中學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爐田村。是洛江區一所公立中學。學校頻臨仙公山以及仰恩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市中學
  • 創辦時間:1970年
  • 所屬地區:泉州市
  • 類別:公立國中
學校歷史,發展,社會支持,地圖信息,

學校歷史

歷史,是過去現實的記載。
“歲月滄桑,斗轉星移”。三十七年不過滄海一粟,卻是河市中學辦學走過的艱辛歷程。回首歷史,那時河市僅有一所民辦農中,在“文革”初期,已瀕於關閉,多少子弟求學無門。許多有識之士疾呼:要根本解決河市人民子弟上學難的問題,必須辦一所正式的中學。
一九七○年三月,經多方努力,上給批准在原河市農中舊址(今霞溪村埔邊小組)試辦一所正式中學。當月,原晉江地區教革組委派莊鴻志、王桂曲、曾天恩(原農中教師)三位同志先期來到河市,積極籌備建校。三月二十日,首批招收國小秋季畢業生一百七十五人,編成三個班正式上課。
白手起家,辦學談何容易?當時學校僅有原農中留下幾間舊房舍,連生產隊的牛棚也充作教室;幾間夯牆舊土房安上門板,便是老師生活兼辦公場地;沒有運動場地,師生便齊動手,自力更生開掘平整一片操場。箇中滋味,唯當年參加建校勞動的師生方能體會。半年過去,河市中學逐漸有了學校模樣。
一九七○年秋,教育行政部門認為辦學條件成熟,指示正式辦校。是年十月,河市中學誕生了。同年向社會招收了八十餘名“文革”中失學的三屆生,編作兩個班,創辦高中部。至此,學校共有初、高生二百五十餘人,已漸具一所完中的雛形,學校工作由林榮查同志暫時負責。
一九七二年春,上級委派劉遜斌同志來校擔任校長。這是上級正式任命的河市中學首任校長。遜斌同志上任後,針對現狀,一手抓教師隊伍和領導班子建設,一手抓教學和基建。為穩定師資隊伍,為河市中學的發展作出不懈努力。
隨著事業的發展,教師隊伍日益壯大。這時期,由於歷史原因,先後有二十來位老師由晉江縣(今晉江市)、泉州市(今鯉城區)下放山區,調入河市中學。他們中如葉再添、林文芳、王琪宣、陳敦明、林清河、林道耀、楊漢宗、金廷勛、王錦成、江傳玉等,他們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這無疑給學校注入一股生機。但他們身心均不同程度受到摧殘,劉校長多方關心,信任他們,用誠心和熱情換來他們的熱情,使他們忘卻身心的痛苦,全力投入工作,嘔心瀝血,為河市人民培育了一茬又一茬的人才。而今,回顧歷史,河市人民決不應也不會忘記他們。
隨著學校逐步發展,為了完善和加強學校領導和組織管理,經上級批准,學校著手進行領導班子的組織建設,先後建立了政工組,教務組和後勤組三個中層機構,配合工作。同期,幾個黨員教師的組織關係從公社教革組中轉出,另組成河市中學支部,由劉遜斌同志兼任黨支部書記。學校完善了領導管理後,又遇到新的問題:原有校舍已遠不能滿足辦學的需要。劉遜斌同志帶領全校師生本著“勤儉辦學”的方針,邊教學,邊勞動建校,依靠全體師生的努力和埔邊民眾的支持,先後修繕了原有校舍,增建四間教室,一座教師宿舍,緩解了矛盾。至一九七三年春,學校已擁有初、高中八個班,三百四十多名在校生,三十多位教職員工,初具規模。
同年,教育體制改革,河市中心、蛟南和新告三所國小的“戴帽式”國中班從原校分離出來,劃歸河市中學管理,作為分校。為了便於分離管理,第二年秋,中心分校遷往停建的爐田國小(即今校址)。
遷入爐田村後,分校負責人葉再添、鄭鎮安老師帶領一班老中青老師,在當地民眾的支持下,艱苦創業,辛勤辦校。因簡就陋,在牛糞臭味充斥的小廟裡、狹窄的民房中,支起簡易黑板堅持上課,發動師生在一塊凹凸不平山坡地上平整出一方周長三百米的操場。教師住宿緊張,幾個教師住在一間十幾平方的宿舍,更多的教師只得租住在低矮、昏暗的民房裡工作、生活。一九七六年,因受“反擊右傾翻案風”影響,這時爐田分校被迫撤消,停辦一年,一九七七年秋復辦。復辦後生數激增,原教育教學設施跟不上,再次出現矛盾。據此,一九七七、七八兩年間,市局兩次撥款,在童厝山麓——原校舍東北面增建兩幢依山式教學樓,每幢兩層六間,計面積1152平方。嗣後,增建兩座290平方的平房教師宿舍。
一九七八年秋,為了加強管理,調整布局,總校由埔邊遷入爐田,埔邊改為分校。隨後,因深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調整教學網點布局,一九七九年秋,蛟南、新告兩分校相繼併入爐田總校。至此,學校成為現在的雛形。這十年中,學校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不斷發展。截至一九七九年秋,包括總校和分校,計有高中部八班、國中部十六班、學生八百多名,教職工七十多人。
一九八一年秋,河市中學高中部撤消,改辦職業高中,開設畜牧獸醫、茶果種植、縫紉等專業,招收了學員七十二人。我校是省教委首批開辦的職業高中校之一。這批學員畢業後,投身於社會,服務於家鄉的經濟建設。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當年下放山區的老教師落實政策相繼離校。劉遜斌同志也因工作需要調離了河市中學,上級便委任葉再添副校長主持工作,後又任命政教處副主任鄭鎮安同志為黨支部副書記協助工作。同年,葉再添同志申請退休,由鄭鎮安同志兼代理校長,主持學校工作。在大批老教師相繼離校後,師資隊伍出現斷裂層,學校領導徵得上級部門大力支持,於一九八一年五月,從泉州師範大專班中分配了四十名畢業生到河市中學。師資補充後,學校根據這些青年教師熱情高,經驗不足的現實,從思想上、政治上信任他們,業務上幫助他們,積極引導,很快穩定了這支年青的隊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八二年中考,我校取得好成績,受到市局嘉獎。與此同時,教師住宿再度緊張,為解決新的矛盾,學校一方面爭取市局撥款,另一方面自籌部分資金,果斷把計畫修建單層平屋宿舍改建成二層樓房(包括食堂在內),基本上解決教師生活用房問題。一九八三年秋,埔邊分校併入爐田總校,結束了十幾年的分治、合併狀態,朝著集中統一管理方向發展。
一九八四年,鄭鎮安同志參加市委黨校學習,上級指定李伯遠老師主持學校工作,旋即任命為校長,八五年春,兼任黨支部書記。同年,上級任命潘再勝老師為副校長,協助工作。學校人事變動雖大,這一年中考依然取得好成績,十幾位同學考入中專和重點中學。同時,學校基礎設施也有新的發展。到八六年底,學校又新建依山式教學樓一座,修建了四百多米長的校圍,既緩解校舍緊張問題,又方便學校管理。

發展

抓住發展機遇的歷史
“日月迭矣,歲不我與” 。
機遇,如不及時抓住轉瞬即逝。
一九九一年,為了迎接省“六項督導”檢查,學校抓住機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校容校貌有較大的改觀。這年年底,鯉城區局撥款二十餘萬元,增建了一座總建築面積八百七十六平方米,集教研、辦公、實驗和圖書館為一體的三層綜合樓,並在有關部門支持、協助下,拆遷了校園內一座小廟,淨化校園德育環境。到九四年春,學校在新形勢下,大膽嘗試,拓寬辦學面,與泉州市鯉城電大聯辦電大中專班,開設財會專業,面向社會招生,首屆招生五十六人,為今後河市鎮經濟發展多培養人才。
一九九三年,中央提出幹部要“革命化,知識化,年輕化”,要培養“跨世紀人才”在鯉城區教育局的支持下,學校注意選擇培養跨世紀人才。九三年九月,經考核,上級部門提拔優秀青年老師充實領導班子,任命林星輝同志為校黨支部副書記,謝瑞強同志為副校長。一九九四年三月,李伯遠同志調任區機關幹校副校長,上級委任林星輝同志主持學校工作。至此,學校完成第二次新老幹部的交接。
林星輝同志接任後,新的領導班子針對目前教學質量滯後的現狀,大膽實行改革,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召開的第三屆教代會上提出:“一年甩掉落後帽子,二年縮短與兄弟學校差距,三年打個翻身仗,五年內把河市中學辦成鯉北職業教育的重點學校”的構想。
為此,學校在九四~九五年度中,大膽試行“年段長負責制”和“教師崗位責任制”,把教育教學責任落實到各年段的科任教師,調動教師積極性。並著手從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區引進大批大專院校畢業的年青教師,教職工達到近百人,彌補了河市中學青黃不接和嚴重不足的局面。為安頓好外地教師,河市中學先是向周邊的民眾租用農舍供外地教師住,然後積極向上級政府申請撥款,籌建教師宿舍樓。使外地教師舒心工作、安心工作、放心工作。
此時,學校已有十九個國中教學班,一個電大中專班,在校生數達千人,由於學生生員的增多,教室滿足不了需要,一九九四年秋,在學校領導的努力下,鯉城區人大、區政府、區教育局和河市鎮政府通力支持,斥資九十萬,征地2115平方米,建一座面積1560平方的四層教學大樓。
為鼓勵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中去,學校積極籌措資金,用於獎教獎學,並出台對在期末考試、中考中出成績的教師進行重獎的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和積極性。
經過一年的努力,取得喜人的成績,得到社會好評。一九九五年,在達標中學和中專升學考試中,我校取得重大突破,應屆國中畢業生中三十七人被泉州一中泉州五中等重點中學錄取,十五人考入普師和小中專。其中杜成帥、劉亞肥、倪秋莉三位同學榮獲“賢鑾獎”。
同年,為加強校友與母校之間情感的溝通,為感謝多年來一直關心並支持河市中學辦學的各界人士,向廣大校友及社會賢達匯報學校發展情況。學校舉行了紀念河市中學建校二十五年的校慶活動,邀請廣大校友及社會賢達到校參加隆重的慶典活動,校友團聚、共敘友情,與賢達共謀河市中學發展。
在隨後的幾年時間內,河市中學教學成績在穩定中逐年提高,社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九七年,泉州市原鯉城區分為鯉城、豐澤、洛江三區,河市中學抓住發展機遇,改善校園面貌,建設了五層教師宿舍樓一幢,學生食堂一幢,五層教學樓一幢,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
二○○○年,林星輝同志調離河市中學,二○○○年八月,劉榮開同志被任命為河市中學校長,不久兼黨支部書記,全面負責主持學校黨政工作。而此時,適逢“考研熱”、“私校淘金熱”,部分教師流失,同時由於學生逐年增加,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受到了干擾而遇到新的困難。
為改變教學上的被動局面,新的領導班子對學校的管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完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提拔了一批年青骨幹教師充實到各處室協助工作,加強與鎮政府和各村委的聯繫,構建社會、學校、家庭的網路,營造良性的教育教學氛圍,解決了學校面臨的教育教學困難。
二○○二年,河市中學向全體教師公開競聘年段長,這在洛江區教育界還是頭一回,經過筆試、演講、現場答辯、師生評議等方式,一批在教學、管理能力強的青年教師在這次競聘中脫穎而出,隨後,又對教師的崗位進行了調整,基本實現教師專業化。
二○○三年,學校積極向教育主管部門申請在河市中學復辦中考考場,得到了社會賢達和全鎮人民的大力支持,河市中學終於在一九七八年的15年後復辦中考考點,為河市學子參加考試提供了便利。同年七月,帶著全校師生和全鎮人民的殷切期望,河市中學五百多名學子在本校參加了當年的中考。他們不負眾望,取得了河市中學創校以來最輝煌的成績:考入五中等一級達標中學的人數72人,居全洛江第一名,綜合評估比位居洛江第二名;陳建平同學以洛江第二名的成績獲得“賢鑾獎”。嗣後三年的中考連創佳績,年年都獲取“賢鑾獎”,連續二年中考綜合評估居洛江第二名,二○○四年59人考入一級達標中學,居洛江第二名,比第一名僅差一人。二○○四年11月,洛江區第六屆學生田徑運動會在河市中學隆重召開,借天時、地利、人和,河市中學體育代表隊勇奪總成績第二名,獲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二○○六年五月,劉榮開同志調離河市中學,上級委任原十一中副校長許炳枝同志為河市中學校長兼書記,全面主持學校工作,同年九月,又現時任命邱勁松同志、劉永生同志兩人為副校長協助工作,至此,學校領導班子實現全部年輕化,將肩負著全鎮三萬多人的重託,繼續前進。

社會支持

凝聚社會關愛的歷史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的支持。
三十多年來,河市中學能有今天的面貌,離不開上級部門和河市人民的大力支持,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鼎力資助。從辦學地點的徵用到校園的擴展,無不凝聚著霞溪、爐田村民的支持,一九九一以來,許多社會團體和有識之士,本著為家鄉教育事業作貢獻的精神,捐資捐物支持教育事業。一九九一年九月,校友陳永昌、王賢助捐款捐物、義務出工為學校架設自來水,價值三千來元。這開創了個人捐資助教之先河。此後,河市電教有限公司、河市勞保廠、河市金屬制罐廠、河市建築公司等亦紛紛慷慨解囊興教獎學。一九九四年九月,各年段家長座談會,三個年段的家長們共捐款五萬多元。一九九五年春新年伊始,在二十五周年校慶和校友會籌備會上,校友方玉萍代表河市電教公司、楊國慶、倪祖南、劉劍青、鄭澤水、楊春福等當場捐資七萬一千元。其中校友楊國慶個人捐資一萬五千元,是河市中學建校以來個人捐資最多的一位。是年三月,河市鎮黨委、鎮政府在我校召開村長、書記會議,各村幹部關心教育,在村財不甚寬裕情況下,盡力支持,共捐資四萬餘元。短短几年,社會各界共捐資助學逾二十萬。這無不蘊含他們對河市中學寄予的厚望。
二○○二年,羅溪鎮的台胞黃和平先生捐資20萬美元,在河市中學北面興建敬德職業學校,在徵用土地方面得到了河市鎮政府和爐田村人民的協力支持,共徵用土地60餘畝,建設400米標準運動場,四層文華樓、洪德樓兩幢,一幢學生公寓,並於2004年9月開始招生,現設有服裝工藝與設計、機械加工與模具設計、美容設計等專業。至此,河市中學校園面積擴大一倍,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河市中學這隻船,載著河市三萬人民的希望,承載一萬一千校友的期待,走在新時代的航道,奮發向前。
三十多年來,河市中學從新生到成熟,如今正值風華正茂年華。她紮根於河市這方熱土,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和河市人民的厚望。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下,在新的一屆領導班子的領導下,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在一萬二千多名的校友的期待下,在全鎮人民的支持下,河市中學將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地圖信息

位置: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爐田村泉州敬德職業技校旁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