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白塔古建藝術,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傳統技藝,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永靖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州白塔古建藝術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保存單位:永靖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白塔的木匠,熱貢的畫匠”這是流傳於大西北的一句民諺。 千百年來,甘、青、寧、新、川、陝、藏、蒙等地,留下了白塔工匠勤勞的足跡和聰明智慧的結晶。這裡的人民已經形成“非白塔木匠不建,非熱貢畫師不畫”的思維成見,故此,大西北凡是名剎古建,無不為白塔掌尺所建。如,青海塔爾寺、西寧東關清真寺;西藏甘丹寺;四川拉茂寺;新疆督統署;綏遠都統署;寧夏使署;甘肅省府、五泉山、拉卜楞寺、蝴蝶樓;陝西鹿齡寺等,倖存下來的都成了省級、國家級文物。 永靖白塔川,原處黃河北岸,因川中有一白塔而得名。前有黃河,背流湟水,正處於河湟之間,歷史上真正的漢唐門戶,絲路要衝,又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白塔,正是漢族與西北少數民族分界的標誌。中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融合,使這裡的文化呈現出南北交融、古今並存的顯著特點。 永靖是西北有名的十八個乾旱縣之一,民諺有“十種九不收,過完春節就出走”,是個人養地方的地方,故此,白塔出工匠。各家工匠往往以家族親緣方式世代相傳。這裡不僅流傳著魯班的各種傳說,還建有魯班廟,各家掌尺都把魯班認作祖師爺,供著他的牌位。這裡歷代都有建築,晉時炳靈凌空棧道、“天下第一橋”;唐時炳靈大佛閣。元明以來,各種建築覆蓋西北。據《永靖縣誌》載,1954年白塔木匠有1686人。改革開放後,白塔木匠重振雄風,除興修上述毀壞的各大建築外,新修敦煌上下寺、月牙閣、敦煌山莊、“四庫全書”文溯閣、蓮花山九角蓮花殿、張掖羅什寺……。據“永靖縣古建公司”統計,1978—2005年,修佛寺4926座,廟觀1383座,清真寺3611座;維修舊建1406處;其它如亭、閣、館、堂、民居等民間不註冊修建,則更難以數計。 因資料缺乏,現能理清傳至七代以上的木匠家族僅僅十家,這些家族,只是白塔木匠的一小部分,只占其百之一、二。 因歷代王朝對西部少數民族採取懷柔羈縻政策、鼓勵倡興宗教,元以後,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興起,活佛轉世制度的形成,以及大量回族集中西北,興修清真寺等。另外,西北民族雜居,戰爭不斷。戰爭中各種建築首當其衝受到破壞,往往出現建了毀,毀了建的惡性循環現象。故此,白塔木匠的修建從未間斷過,同時,在客觀上擺脫“營造法式”的束縛,盡情發揮藝術想像,施展聰明才智提供了自由的舞台。能修建官式、藏式、回式、回漢結合式、藏漢結合式等,並在此基礎上有獨特的風格創造。
傳承保護
白塔木匠獨具特色的古典建築和木工技藝,是歷代工匠集體智慧的結晶,尤其是他們創造的藏漢結合、回漢結合的古典建築以及“無梁殿”、“天落傘”、“鳳凰展翅”、“一點落地”等建築造型,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建築形式,而且以獨一無二的顯著特色,在西北乃至華夏建築史上閃耀著炫目的光芒。其中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和藝術成就,具有其他建築形式所無法取代的特殊價值;它的傳承保護和發揚光大,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同樣具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