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河南省地質局籌建處成立,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同時開始籌建。
1960年,在鄭州市金水路80號(原20號)建成地質博物館樓1棟,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同年5月,全國博物館會議將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列為全國七大省級地質博物館之一。
1966年,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已有9個陳列室,館藏各類標本3.4萬多件。文化大革命期間閉館。
1983年,重新籌建地質陳列館,遷鄭州市互助路25號。
1984年,重新開館,設定金屬礦產、能源礦產、非金屬、岩礦、古生物、寶玉石等6個展室,僅餘標本1600餘件。
1985年9月,恢復“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名稱。
1991年,河南省編制委員會批准成立河南省地質礦產技術經濟研究室,為河南省地質礦產局直屬事業單位,並將地質博物館、地質資料館、地質圖書館劃歸其管理。
2001年5月,河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豫編[2001]19號檔案批准,撤銷地礦局省地礦技術經濟研究室,將其所屬的圖書館、資料館、地質博物館分離出來,組建河南省地質博物館,作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管理的直屬正處級事業單位。
2002年,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新館(即現院區)籌建。
2005年,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新館基建完成。
2006年,啟動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新館布展工程。
2008年4月1月,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新館試開放。同年4月26日,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新館正式對社會免費開放。
2012年,國土資源廳對廳屬單位重新進行職能調整,豫編辦[2012]316號檔案明確博物館主要職能為:承擔地質博物收藏與展示工作,負責土地、地質資料、檔案管理工作,開展全省古生物化石(古猿、古人類化石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四紀古脊椎動物化石除外)的調查評價、發掘研究工作。
2017年,國土資源廳成立河南省國土資源宣教中心,豫編辦[2017]140號文明確,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掛河南省國土資源宣教中心牌子,新增職能為:承擔全省國土資源宣傳和幹部職工教育培訓任務。
2018年11月29日,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新館主管部門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機構改革後更名為河南省自然資源廳。
2021年,根據《中共河南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調整省自然資源廳部分所屬事業單位機構編制事項的通知》(豫編辦〔2021〕13號),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河南省國土資源宣教中心)更名為河南自然博物館(河南省自然資源宣教中心)。
建築布局
綜述
河南自然博物館建築面積5870平方米,布展面積4100平方米。館內設有地球廳、恐龍廳、生命演化廳、古象廳、礦產資源廳、生態廳、礦物廳、4D動感影院(多功能廳)和地震海嘯感受劇場,館外有礦石林、科普廣場、恐龍雕塑等。
展廳
地球廳向大家介紹奧妙無垠的宇宙和地球的有關知識包括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層結構;了解、認識地質作用形成的各種各樣的岩石;親手操控古大陸的聚合、分裂與漂移;在地震劇場感受地震帶來的震撼和災境;了解風化、喀斯特地貌和冰川作用對人類的影響;體會黃河、黃土和黃河文化。
恐龍廳又稱中生代展廳。在此展廳大家可一睹中生代陸地霸主恐龍、海洋霸主魚龍、空中霸主翼龍的風采。這裡展示了出自河南的世界較大的一窩恐龍蛋化石,亞洲體腔較大、較重的恐龍,世界上較小的竊蛋龍,中國的結節龍,十餘件珍貴的長羽毛恐龍,恐龍足跡等珍貴標本。還設有《與恐龍賽跑》《與恐龍比體重》《恐龍拼圖》《恐龍下蛋》《恐龍蓋章留念》等寓教於樂、供大家參與的互動項目。
地球上的生命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是在螺旋式發展進化之中,而生命胞核的DNA又呈現雙螺旋結構。生命演化廳展示創意就依此而來。
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動物,也是現代陸地上較大的脊椎動物。雖然大象不多見,但在遙遠的古代,它們遍布於世界各地,黃河流域曾經是大象的王國。河南已發現古象化石產地100多處,有10多個種屬,分布在14個地市。
凡是能被人類利用的天然的岩石礦物,不管是固態、液態或者氣態,都是礦產。礦產分為能源、金屬、非金屬和水氣礦產四大類。街主要展示介紹河南的主要礦產資源和礦業經濟概況。設有吸鐵砂、找寶石、比體重、觀看各種各樣媒體等互動項目。
礦物是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瑰寶,經過億萬年的孕育、演變,形成了千姿百態、班十色的靚麗群體,對人類的生活有著廣泛的影響。人們的生機乎每天都離不開礦物。該廳展示了數百種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寶石標本。
地質環境廳展出面積雖然僅有350平方米,但遊客仍能從這裡領略到中原大地16.7萬平方米內豐富的地質遺蹟資源,了解地質環境對人類生存與健康、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影響,認識進步的影響,認識地質災害與群防群治,從而學會與大自然、地質環境的和諧共處。
電影室展廳內循環播放有針對河南地域特色原創的《地質.河南》《礦業.河南》《走進河南地質公園》《西峽恐龍蛋富集之迷》《太行山隆起》等16部三維動畫影視、幻像;《大陸漂移》《地質環境與人類居住》《地球的生命進化》《恐龍世界》等18部多媒體查詢系統,內容科學通俗易懂、引人入勝。還設有《有獎知識問答》《河南地質遺蹟搜尋》《尋找寶藏》《與恐龍賽跑》《與恐龍比體重》《恐龍拼圖》等寓教於樂、供大家參與的互動項目,以及喀斯特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採礦、金礦洞等30餘處仿真度很高的景觀模型。
館藏文物
綜述
河南自然博物館收藏了省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標本3萬多件,收藏精品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恐龍化石和精品礦物晶體標本。截至2019年末,河南自然博物館有藏品20097件/套。
重要藏品
河南自然博物館重要藏品也是十大鎮館之寶。
中華貝貝龍中華貝貝龍世界恐龍發現史上一件珍貴而著名的標本,流失海外多年又失而復得的傳奇經歷聞名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胚胎骨骼化石。
巨型汝陽龍是迄今發現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薦椎最大、背椎椎體最大、骨骼最粗壯,是本館自主發掘、研究、復原裝架最大的恐龍。
汝陽黃河巨龍是本館第一次發現並開展規模性發掘的恐龍,對河南的恐龍發現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是本館第一個研究命名、第一個自主復原裝架的恐龍;發現的肋骨是世界上最長肋骨,也由此實證是世界上體腔最大(也就是肚子最大)的恐龍。
迷你豫龍在中國中部地區首次發現和命名的竊蛋龍,骨骼化石精美完好,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
洛陽中原龍中國中部地區發現的第一個鳥臀類恐龍,也是本館正式命名的唯一一件鳥臀類恐龍;也是發現的第一個具有確鑿證據的結節龍類甲龍。
西峽巨型長形蛋南陽恐龍蛋化石群的發現被稱為“震驚世界的科學發現”“20世紀世界第九大自然奇蹟”。西峽巨型長形蛋是其中最珍貴的一種,也是河南獨有品種,是迄今已知最大的恐龍蛋巢化石,單個蛋和蛋窩直徑都是最大的。
君昌豫鳥迄今河南發現的中生代唯一的、最古老的鳥化石,為紀念對河南恐龍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呂君昌博士而命名的化石。
中原豫俊獸是中國已發現的保存質量最好的一塊多瘤齒獸標本,是歐亞大陸已知最大的多瘤齒獸,是我省發現的與恐龍同時代、最古老的哺乳動物。
復齒河南龍是河南發現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1963年由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鐘健先生在濟源地區發現,是新中國成立後命名的河南第一批古脊椎動物。
義馬銀杏是全球公認的典型銀杏化石代表,是河南最有影響力的古植物化石,本標本保存結構最為完整。
機構設定
機構設定
河南自然博物館設有辦公室、黨務辦公室、博物展覽部、運行保障部、科普研發部、藏品管理部、古生物研究室、科研部、地質資料部、檔案管理部、圖書編輯部、宣傳影視部、教育培訓部13個部門。
現任領導
館長:徐莉。黨支部書記:王星。副館長:李傑明、夏夢麗。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21日,河南自然博物館(原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被公布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2021年10月8日,河南自然博物館入選河南省中國小研學旅行實踐基地擬認定名單。
2022年3月30日,河南自然博物館入選2021一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認定名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河南自然博物館位於河南省鄭州市
鄭東新區金水東路18號。
開放時間
周二一周日,9:00—16:30,節假日正常開放。
門票價格
免費。
交通指引
鄭州市市內捷運一號線農業南路站,公交43路、47路、115路、186路、305路、b38路可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