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南省沈丘縣槐店回族鎮
槐店回族鎮位於沈丘縣境西北部,沙潁河和蔡河交匯處,是中共沈丘縣委、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總面積29.34平方公里,人口11.96萬人。槐店回族鎮不僅是沈丘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是豫東南與皖西北的交通要塞和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漯(河)阜(陽)鐵路、洛(陽)界(首)公路、項(城)界(首)公路和及漯(河)阜(陽)高速公路橫穿東西,商(丘)臨(泉)公路縱貫南北,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基礎設施完善,商貿繁榮,更兼有“清真名寺”,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槐店回族鎮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州名鎮之一,連續六年被評為全區發展鄉鎮“十強鄉鎮”,連續五年獲“全市社會治安模範鄉鎮”,並於1999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發展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改革政策指引下,槐店回族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團結奮進,以建設“工業大鎮、農業強鎮、商業重鎮、財政富鎮”為目標,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製革、礦山配件、紡織、造紙網業、畜牧養殖、交通運輸等多業並舉,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良好格局,帶動全鎮經濟的迅速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日益壯大。2001年,全鎮個體工商戶3896個,民營企業1700多家,上規模的近百家,從業萬餘人。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產值占全鎮鄉鎮企業產值的60%以上。農業特種種植、養殖形成規模,形成了以豐產河、高營為中心的花木繁育專業區,面積達800多畝;以小王樓、馬樓為中心的棚菜生產專業區,面積達1500多畝;以大王樓為中心的蛋雞飼養專業區,養雞場200多個,蛋雞存欄量14萬隻;以馬樓、海樓為中心的牛羊繁殖專業區,槐山羊存欄4000多隻;以高營為中心的生豬飼養專業區,生豬存欄達8000餘頭。
2002年,該鎮企業總產值達4.6億元,銷售收入4.51億元,貢獻國地兩稅1514.8萬元。商業、財政、金融工作運行良好,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均為全縣之首。
槐店回族鎮有三千年文字可考的歷史,西周時曾為項子國都,歷州縣治所,得沙河航運之利,自古商貿發達,素有“小上海”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槐店回族鎮人民在黨的英明正確領導下,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走過了艱苦創業的輝煌歷程,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槐店回族鎮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堅持經濟建設主陣地,唱響加快發展主旋律,把握團結進步大主題,推動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和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行政區劃
2006年,轄10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東關居委會、南關居委會、中心居委會、北關居委會、蔡河居委會、西關居委會、沙南居委會、河南居委會、船民居委會、東城居委會、大王樓村、小王樓村、劉樓村、海樓村、馬樓村、高營村、左莊村、豐產河村、賈寨村。
槐坊的由來
關於槐枋地名的由來,則與明初洪洞大槐樹回族移民及古項城縣治所的廢移有著直接關係。早在元代就有穆斯林在此留居。1234年元太宗窩闊台與宋聯軍滅金,命路府州縣置達魯花赤,以探馬赤軍鎮戍中原,波斯人穆罕默德·阿李所率探馬赤軍被征簽駐守在淮陽、沈丘(項城)、魚同城一線。其中四個營隊駐紮項城(今槐店回族鎮),並在四營中間開鑿一口四沿井,專供穆斯林官兵飲用和沐浴,古井至今保存完好,這批波斯人可以稱作是沈丘回族的早期先民。關於元代沈丘就有回民留居,有人對此有非議,認為無史可查。實際上早期回民是隨蒙古軍進入中原的,《新元史》220卷:“察罕帖木兒,曾祖闊闊台,祖乃蠻台,父阿魯溫,遂家河南,為穎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兒系出北庭蒙古王室。但《辭海》注:察罕帖木兒是畏吾兒人,“字廷瑞,曾祖時自蒙古隨軍入河南,家於沈丘”。上述記載與穆罕默德·阿李率部駐屯沈丘一帶,在時間上大致吻合。察罕帖木兒府邸就在今安徽省臨泉縣城鎮,該鎮元代屬沈丘,當時稱?(音咒)陽城③。大概由於城後屬安徽省的緣故,才有人否認今沈丘元代有回族留居,而今日的城鎮也是回族聚居的地方,且與沈丘回族有著宗親關係,雖居兩省,但往來密切。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作為項城縣治所的秣陵鎮被黃水淹沒,民廬殆盡,項城縣縣署遂遷原南頓縣殄寇鎮(今項城市秣陵鎮),並按原城區格局重建新治,治仍稱秣陵鎮。然舊城池則淪為廢墟,人煙廖落,殊失昔日之舊矣。至明正統六年(1441),黃河北懷慶府桑家坡穆斯林逃荒者在此棲身,他們原是西北棗林莊回民,明洪武、永樂年間不斷地被官府集中到洪洞縣南門外廣濟寺內樹身數圍、蔭蔽數畝的大槐樹下,發“憑照川資”,被遷往豫北懷慶府孟州諸地,這棵大槐樹就成了歷次移民的歷史見證。由於災荒移民又南逃至此,發現此處有穆斯林居住和一座至元清真古寺,則圍寺而居。因他們源自“大槐樹下移民”,又圍教坊(清真寺舊稱教坊)而居,故把此地稱做“槐坊”,意為住在教坊區的大槐樹移民後裔。
建置沿革
地理上槐坊處於蔡河入的交匯處,沙穎河中游,便於商貿往來,加之回民有從商的習慣,一時間這裡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漕運興旺,逐漸恢復了古項昔日的繁華,成為豫東皖北商貿重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槐坊建分縣衙門,設散廳建制,置槐坊廳(與縣平級),析槐坊周圍十里以內原屬沈丘、項城、淮陽管轄區域併入散廳版圖。民國成立後,廢散廳,區域復歸三縣分管。民國17年(1928),在原槐坊廳區域上,劃設特別行政區(即省直特別鎮),成立公安局。公安局直屬河南省保全處,下設三個分局,一分局管理項城地段、二分局管理淮陽地段、三分局管理沈丘地段。民國28年(1939),改公安局為警察局。民國32年(1943)2月,河南省第七區專員公署由秣陵鎮遷入槐坊,10月初遷往淮陽。1947年2月設鎮,屬界首縣。1948年5月,豫皖蘇行政公署在此建槐店市。1949年3月撤市設沈丘縣第五區。1950年10月沈丘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鎮移駐槐店,把原屬項城、淮陽與沈接壤地段及飛地、插花地併入沈丘縣版圖。1951年3月,建立槐店民族鎮(包括槐店回民自治區和海樓回族鄉)。1958年後,分別設槐店鎮和槐店人民公社兩個建制。1980年槐店人民公社更名北郊鄉,1983年4月槐店鎮改建槐店回族鎮,即今沈丘縣縣城。
經濟狀況
全鎮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通過對12家集體企業進行改制,使企業煥發了生機。2001年鄉鎮企業產值3.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7億元,入庫稅金1551萬元,個體私營經濟日益壯大。通過政策引導,示範引路,積極扶持,全力保護等措施,促進個體私營經濟擴規上檔,提質增效,初步形成了清真食品加工、牛羊皮革加工、礦山配件、針織內衣加工、網業產業、交通運輸等多業並舉,多種經濟體制並存的良好格局。2001年,全鎮個體工商戶3896戶,民營企業1700多家,上規模的近百家,從業萬餘人,個體私營經濟產值占全鎮鄉鎮企業產值的60%以上。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初步形成了以豐產河、高營為中心的花木棚菜生長專業區,面積600多畝;以小王樓、馬樓為中心的飼養專業區,蛋雞存欄14萬隻;以馬樓、海樓為中心的牛羊繁殖專業區,槐山羊存欄8000餘只。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33元,城市功能日臻完善,郵電、通訊設施齊全、商貿網點、文化娛樂場所布局合理。小街道路硬化率達95%以上,居民自來水供水率達80%以上,四層以上樓房50餘幢,大型變電站2座,程控電話擴容到萬餘門,電話入戶率達95%以上,轄區開闢7個農貿市場,4個商品批零市場,5個客運市場,4個飲食專業市場,建成中國小幼稚園27所,私立學校23所,在校學生2.7萬人,興建大型醫院4家,床位1000餘個,回漢兩族民眾和睦相處,互敬互助,形成了一種民族團結進步的社會氛圍。
產業發展
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改革政策指引下,槐店回族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團結奮進,以建設“工業大鎮、農業強鎮、商業重鎮、財政富鎮”為目標,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製革、礦山配件、紡織、造紙網業、畜牧養殖、交通運輸等多業並舉,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良好格局,帶動全鎮經濟的迅速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日益壯大。2001年,全鎮個體工商戶3896個,民營企業1700多家,上規模的近百家,從業萬餘人。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產值占全鎮鄉鎮企業產值的60%以上。農業特種種植、養殖形成規模,形成了以豐產河、高營為中心的花木繁育專業區,面積達800多畝;以小王樓、馬樓為中心的棚菜生產專業區,面積達1500多畝;以大王樓為中心的蛋雞飼養專業區,養雞場200多個,蛋雞存欄量14萬隻;以馬樓、海樓為中心的牛羊繁殖專業區,槐山羊存欄4000多隻;以高營為中心的生豬飼養專業區,生豬存欄達8000餘頭。
清真特色
具有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紅牛肉、“熏羊肉”聲名遠播,皮革加工,牛、羊皮革製品享譽海內外。
2002年,該鎮企業總產值達4.6億元,銷售收入4.51億元,貢獻國地兩稅1514.8萬元。商業、財政、金融工作運行良好,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均為全縣之首。
平安建設
以“三隊兩網”建設為標誌,覆蓋全鎮的治安防範大網在沈丘縣槐店回族鎮的形成,讓該鎮民眾在祥和的氣氛中喜迎“雙節”的到來。
“三隊兩網”是在鎮、村、自然村建立三級巡邏隊,構建鎮村聯防、村村聯防的治安防範網路。這一做法,是該鎮黨委以先進性教育為契機,以保護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目的,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在維護社會治安中的作用,樹立執政為民的良好形象而推出的舉措。
為做好這項工作,該鎮建立健全了治安防範體系,吸納身體素質好、政治覺悟高的200名年輕村民為巡邏隊員,通過完善巡邏隊活動制度,強化巡邏隊員培訓,形成一支素質較高的治安防範組織。針對冬季案件高發的特點,他們正確處理打擊與防範的關係,做到打防結合,互為補充,實行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的防範措施,廣泛開展村莊巡邏、戶戶聯防等多種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動,一旦遇到案件發生,各隊員和聯防組織便會緊急快速地集合,共同打擊犯罪分子。同時,他們有針對性地採取對策,不斷加大安全防範檢查力度,要求巡邏隊員有重點地查處非法使用、製造暴危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防患於未然。
該鎮建立的“三隊兩網”治安防範網路,為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該鎮由於治安防範工作做得好,沒有發生一起治安案件,受到廣大民眾的稱讚。
城鎮建設
沈丘縣槐店回族鎮在創建文明城鎮工作中,以十七大精神為指針,堅持以治理城鎮髒、亂、差為主要任務,以營造優美環境、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為目標,全鎮黨員幹部齊心協力,真抓實幹,人人參與,使城鎮環境煥然一新。
加強領導,強化責任。該鎮按照調優配強的原則,成立了創建文明衛生城鎮工作領導小組,鎮主要領導帶頭參加創建隊伍,班子成員實行分片包街負責制,細化任務,責任到人,集中時間,集中人力,治理城鎮亂、髒、差,使城鎮環境有了明顯改觀。
積極宣傳,營造氛圍。該鎮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專欄進行集中宣傳,引導居民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養成文明衛生習慣,同時在民眾中廣泛開展了“最佳化居住環境,創建文明城鎮”教育活動,要求各居委會、行政村按照創建文明城鎮和建設新農村的標準整治城鎮髒、亂、差,為創建文明城鎮做貢獻。
組建隊伍,嚴格管理。該鎮結合實際,成立了垃圾清掃保潔隊,創建了工作執法管理隊,實行分片包乾,全力確保清運垃圾及時,不留衛生死角,達到街道美觀、秩序井然的效果。
加大投資力度,服務廣大民眾。為進一步改善環衛環境,該鎮進一步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投資20多萬元,修建垃圾池85個,設定垃圾桶200個,並籌資6萬元對地勢低洼、交通偏僻、道路泥濘、夏季排水不暢的區域,進行整修、清淤,排查衛生死角32處,疏浚溝渠16條,整修街巷道路1200米,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受到了廣大民眾的讚揚。
加強督察,建立長效機制。在完善設施,抓好隊伍建設的同時,該鎮還不斷創新管理模式,由鎮黨委牽頭,城建、工商等部門配合,做到每天有專人對街上亂擺亂放、垃圾亂倒等不文明行為進行集中清理整頓,保證一天兩次對小街小巷的保潔情況進行督察,嚴格獎罰兌現。
計生工作
沈丘縣槐店回族鎮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最佳化工作環境、推行優質服務,使人口計生工作煥發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加大宣傳力度。該鎮以“健康幸福”這一主題,以建設文明家庭為核心,開展計生宣傳。
最佳化工作環境。該鎮計生辦規範藥具展示櫥窗、宣傳欄等,室內布置各種溫馨的標語和生殖保健科普知識掛圖。溫馨優美的環境極大地增強了人口計生工作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推行優質服務。該鎮計生辦設立諮詢門診,專人接待上門諮詢的民眾,面對面地對民眾釋疑解惑。設立諮詢電話,24小時提供諮詢服務。制定定期隨訪服務制度,開展健康查體生殖保健服務。健全完善計生協會組織,發揮其職能作用,開展送信息、送技術、送健康、送溫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