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6日,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主持編撰的《河南社會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在鄭州發布。為放大智庫聲音,推動現代化河南建設,大河網學術中原對報告摘要刊發,敬請關注。
今日刊發《河南社會發展報告(2023)⑦:基於Y鎮的調查分析,河南省“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社會適應問題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合村並居
- 別名:河南省合村並居社區
- 出處:《河南社會發展報告(2023)》
河南省“合村並居”社區,一、引言,二、調查發現,三、影響機理,四、政策建議,
河南省“合村並居”社區
一、引言
2021年,中央一號檔案強調:要嚴格規範村莊撤併,不強迫農民上山下鄉,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如果合村並居社區的農民能夠很好地適應合村並居社區的生活,那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合村並居是一件實事和好事,反之,如果農民集中居住之後存在嚴重的適應性障礙,那在很多程度上意味著合村並居在農民眼裡並不是一件實事和好事。本研究基於河南省Y鎮的問卷調查,全方面地呈現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社會適應狀況,探究影響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社會適應水平的原因,提出增強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社會適應性的政策建議。
二、調查發現
(一)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工作性質逐漸去農業化
如表1所示,在受訪的956名老村莊農民中,從事農業工作的占59.42%,而在合村並居之後的合村並居社區農民中,從事農業工作的比重則為41.37%。與老村莊的農民相比,合村並居後的合村並居社區農民,從事農業工作的比例減少了18個百分點。相應地,與老村莊的農民相比,在合村並居社區農民中,從事非農工作的比例提高了將近8個百分點,不工作的農民提高了10個百分點。
(二)合村並居社區農民對家庭生活開銷的適應性較低
在收入減少的同時,家庭生活開銷則隨著合村並居之後的社區生活而增大。如表2所示,在884名受訪的合村並居社區農民中,僅有一半(49.55%)的受訪者對於合村並居之後家庭生活開銷表示“適應”(包括“非常適應”和“比較適應”),有二成多的(21.05%)受訪者對於合村並居社區生活開銷表示“不適應”(包括“比較不適應”和“非常不適應”)。
(三)七成多合村並居社區農民能夠適應合村並居社區的生活方式
如表3所示,在886名受訪的合村並居社區農民中,有5.64%的受訪者對於合村並居社區的生活方式表示“非常適應”,還有66.59%的受訪者對於合村並居社區的生活方式表示“比較適應”,兩者合計共有72.23%的合村並居社區農民能夠適應合村並居社區的生活方式。對於合村並居社區生活方式表示“非常不適應”和“比較不適應”的受訪者只占調查樣本的4.40%。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農民在搬遷至合村並居社區之後,表現出對合村並居社區生活方式的較強適應性。
(四)人際關係適應性有待提升
合村並居之後,Y鎮農民原來的鄰里關係被新的空間格局阻斷了,從原來的熟人社會變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陌生人社會,需要重新構建自己的鄰里圈、朋友圈。如表4所示,在受訪的874名合村並居社區農民中,有60.18%的受訪者表示入住合村並居社區之後結識了新朋友,但也有近四成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結識新的朋友。調查結果表明,合村並居之後的合村並居社區農民,在拓展新的社會關係方面仍有較大的惰性,人際關係方面的適應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五)六成合村並居社區農民仍然認同農村人身份
如表5所示,在受訪的881名合村並居社區農民中,有61.0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農村人”,還有24.97%的受訪者覺得自己是“半農村人、半城裡人”,有6.7%的受訪者說不清自己是農村人還是城裡人,明確表示自己是“城裡人”的受訪者只占調查樣本的7.26%。這種對農村人身份的依戀式認同表明,Y鎮合村並居社區農民在心理層面對於合村並居社區的低度適應狀況。
三、影響機理
(一)資源獲得影響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社會適應水平
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資源獲得能力會影響其社會適應水平,資源獲得能力越強的農民,社會適應性越強。工作機會明顯變大的農民,相比工作機會變化很小的農民具有更高的社會適應性。具體而言,在控制了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之後,家庭經濟改善很大的農民,相比家庭經濟改善很小的農民具有更高的社會適應性。能夠獲取所需資源的農民,相比那些不能夠獲取所需資源的農民具有更高的社會適應性。
(二)社會支持影響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社會適應水平
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社會支持影響其社會適應性,社會支持越多的農民,社會適應性越強。具體而言,在控制了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之後,鄰里互助“較多”和“很多”的農民,相比那些鄰里互助“一般”的農民具有更高的社會適應性。鄰里之間人際交往多的農民,相比那些鄰里之間人際交往少的農民具有更高的社會適應性。
(三)積極心理部分影響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社會適應水平
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積極心理影響其社會適應性,積極心理越強的農民,社會適應性也越強。具體而言,在控制了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之後,身份認同和是否參加社區公益活動變數對於社會適應水平的影響,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人際信任變數的影響具有統計顯著性,那些認為鄰里之間能夠信任的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相比那些認為鄰里之間不能信任的農民具有更好的社會適應性。
四、政策建議
(一)通過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提升合村並居社區的入住率
目前,河南省部分合村並居社區仍然存在入住率不高的問題。Y鎮的案例表明,通過最佳化和完善合村並居社區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社區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大多數農民還是願意搬進合村並居社區居住的。首先,要圍繞居民的日常生活,完善道路、學校、醫院、銀行、商超等各種配套的硬體設施,其次,通過購買的方式,引進品牌物業公司,提高物業服務的質量,第三,引導社會組織進駐社區,為合村並居社區農民提供專業化的社會服務。
(二)著力提升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經濟適應能力
調查發現,Y鎮合村並居社區農民在經濟層面的適應能力最低。因此,如何提高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經濟適應能力,應該作為河南省合村並居社區建設的重要著力點。首先,創新體制機制,提升合村並居之後節約出來的集體土地的市場收益;其次,推進集體收益分配體制改革,通過公開共、公正、公平、參與、民主的方式,提高集體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引導合村並居社區逐漸邁向共同富裕。第三,通過專項技能培訓,提升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最後,構建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社會互助體系。
(三)引導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現代化轉型
通過對Y鎮合村並居社區農民的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民仍然固守“農村人”的身份認同,沒有從觀念和行為上實現向現代新型農民的轉變,這不利於合村並居社區的長遠發展。因此,河南省合村並居社區的建設,需要加強引導,積極促進合村並居社區農民向現代化新型農民的轉變。首先,堅持開放、共享的社區建設新理念,引導社區農民自覺接受現代文化的薰陶和洗禮;其次,構建學習型社區,引導合村並居社區農民參加多種類型的現代知識學習活動;第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為抓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陣地,大力展開文明社區建設。
(內容提供:河南社會發展報告(2023)課題組,作者:付光偉 楊艷芳,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