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頭曲是一種傳統民樂,屬於中國傳統器樂弦索樂的一種。是河南大調曲子(一種曲牌聯綴體的說唱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流行於河南省南陽、開封、信陽、洛陽等廣大地區。 大調曲子包括“板頭曲”、“牌子套曲”、"雜牌"(又叫小令) 3部分。板頭曲是在開唱牌子套曲或雜牌之前演奏的器樂曲,它類似戲曲的開場鑼鼓,主要用於召喚聽眾或穩定情緒。它的風格質樸、瀟灑、文雅,經歷代文人和藝人的加工提高,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藝術水平的獨立曲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板頭曲
- 外文名:Henan bantou tunes
- 分類:音樂
曲目
河南板頭曲的標題命名方法有 3種:①以板式命名,如《雙八板》、《花流水》;②以歷史故事命名,如《哭子路》、《鶯鶯喚紅》;③以樂曲所描寫的形象命名,如《百鳥朝鳳》、《獅子滾繡球》等。
河南板頭曲的曲目約有100餘首。其代表曲目有《單八板》、《高山流水》、《打雁》、《思鄉》、《思春》、《大救駕》、《鑾鈐》、《嘆顏回》、《征西》、《落院》、《八景》、《和番》、《蕭妃舞》、《寒鵲爭梅》等等。
樂器
河南板頭曲的演奏常以三弦、琵琶、古箏等彈撥樂器為主,配以手板、月琴、軟弓京胡、二胡(二翁)、洞簫及八角鼓等,在演奏人員少時,只用三弦和手板演奏;另外還有一種獨奏形式,常用三弦、古箏等。
起源
“河南板頭曲”原為“河南大調曲子”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在明清時期的民間俗曲小調基礎上發展衍變而來的,約在清乾隆年間大調曲子基本成形,而板頭曲則在明末清初達到了一定的高峰,據傳說當時已有百餘首板頭曲流傳於民間。由於大調曲子形成並盛行於河南南陽,而當時的南陽又是秦、鄂、湘、川、廣等地的水陸交通樞紐,且商貿發達,全國各地的優秀藝術品種必然會競相雲集,這就影響和促進了“河南大調曲子”及其“板頭曲”豐富與發展。同時,他還隨著中原文化的輻射性傳播,對全國各地的民間音樂均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對“廣東漢樂”(舊稱“廣東客家音樂”)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最大,而“潮州弦詩樂”至今仍以“中州古調”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兩個樂種不僅在當地廣為流傳,同時也在東南亞國家——尤其在華僑中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