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春天,原南陽縣在進行文物調查時就發現了黃山遺址,收集到石斧、陶器等遺物,確定其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為配合焦枝鐵路建設,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進行了試掘,發掘面積月1600平方米。
2018年5月至2021年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遺址進行了連續主動性考古發掘。揭露面積共近2400平方米,確定了遺址是由人工河壕(運河)與自然河環繞的新石器時代大型中心性遺址。
2022年11月,在山東台地、山西崗地等地進行發掘,出土大量仰韶、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遺蹟。仰韶中晚期,地面圓形糧倉群密集出現,其中面積約50平方米糧倉同一層面就有5座。碼頭清理約三分之一,在岸上發現豐富的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建築遺蹟。12月,黃山遺址清理出16座大型糧倉群基址。發現了大量粟以及稻、黍種子。
遺址特點
黃山遺址,位於南陽市城北黃山村白河西岸,分布在高出地面20米左右的小山丘上,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500米,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達約5米,文化序列涵蓋仰韶、屈家嶺、石家河,前後無縫延續,重要遺蹟保存較好。
黃山遺址發掘清理出仰韶房址或作坊、墓葬和灰坑,屈家嶺房址或作坊、墓葬、灰坑和祭祀坑,仰韶和屈家嶺文化瓮棺葬,石家河房址、灰坑,延用3個時期的碼頭和人工河,以及漢代墓葬等遺蹟多處。在整個文化層的最底部,是兩個仰韶早期的墓葬。其中一個墓葬被地層疊壓著,露出一隅,發掘出了典型的仰韶早期陶缽和小陶罐。將遺址的歷史追溯到了7000年前。另一個墓葬內發現一具缺失頭部的男性骨架,在其頂部發現一“石塊”,是南陽獨有的獨山玉坯料。在黃山遺址前期的發掘中,大部分玉器加工遺蹟歷史大都距今4000~5000年,而這塊玉坯料的發現,將南陽的制玉歷史往前推進了2000多年。
屈家嶺文化大型高等級墓葬區是黃山遺址的另一特點。在大墓M77中,雙玉鉞、象牙梳、玉璜、弓箭、骨鏃和400多塊豬下頜骨由小到大排列,分層擺放,環環相扣。這些梯形獨木棺和隨葬品,應該是酋長級別墓,酋長直接掌管著這個區域的玉器生產和加工。陪葬品中,作為財富象徵的豬下頜骨最具特色,總數多達1600多個。黃山遺址出土的上百座屈家嶺時期墓葬,是豫西南乃至漢水中游地區這一時期最高等級的墓葬群,頭枕白河、足蹬獨山,排列有序、等級森嚴,墓葬中的人骨遺存幾乎都保存完好。遺址出土的砂石漿成分表明殘存的砂石漿大多為獨山玉石和砂岩磨石粉的混合物,探明的2處獨山玉料古礦地點和位於盛產漢白玉和石英的蒲山之間的地下古河道,完備了遺址與獨山、蒲山玉石資源的供給體系,據此推測,遺址內玉石器製作遺存以獨山玉石為資源支撐,以其他地方玉材為輔助。
文物遺存
綜述
黃山的文化遺存豐富,出土了石制玉石工具和玉石製品4萬餘件。骨器50件、陶器近700件,還有大量的玉料、石器、陶器與少量玉器等。
陶器
陶器有鼎、缽、壺、盆、罐、豆、碗、盤、杯、器座、環、紡輪等。主要來自瓮棺葬和房址,少數是灰坑所出,作坊址內只發現1件常見的炊器鼎。
石器
石器農具種類有耜、斧、鏟、錛、鑿、刀等,兵器有鉞和鏃。
玉器
玉器質地有獨山玉、瑪瑙、黃蠟石、石英、漢白玉、方解石、滑石等,種類有耜、斧、鏟、錛、鑿、璜、珠等。
骨器
骨器有鏃、簪、針、錐環、匕等。
所獲榮譽
文物價值
黃山遺址,最早是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後來是屈家嶺文化,對研究新石器時代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黃山遺址是一處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嶺文化時期集玉石礦料採集,玉石器加工與交流的“基地加港口”性質大型中心聚落遺址,此後石家河文化時期規模化生產玉石器,是屬於填補原始玉石器工業體系空白的重大考古發現。
黃山遺址發現的碼頭遺蹟為國內史前階段首次發現,與人工河、自然河構成的水路交通體系,體現了古人對水資源重視利用和對外交流所需。
黃山遺址考古發現仰韶中晚期糧倉群,展現了6000多年前原始貿易的輝煌,為探討仰韶時期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關鍵材料。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黃山遺址,路程約15.1千米,用時約3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