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人文科技學院
- 外文名:He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 創辦時間:1908年
- 類別:省屬普通高等學校
- 所屬地區:安陽市
學院概況,特色專業,科研項目,地域特色,所獲榮譽,指導思想,
學院概況
學校現設18個學院,2個教學部,1個繼續教育學院,1個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和1所獨立學院。開設1個碩士專業、59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教育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9個學科門類。現有教職工1335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433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824人。學校占地1909畝,建築面積81.8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4億元,館藏圖書202萬冊。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現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5000餘人,其中弦歌大道校區20000餘人,文明大道校區4600餘人。
特色專業
學校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精品課程8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5門、省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省級教學名師1人。學校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理念,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英語競賽、“挑戰杯”等賽事中屢獲佳績,本科生就業率和碩士研究生考取率處在省內同類院校前列。2007年11月,學校以同類院校並列第一的優異成績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科研項目
2008年以來,學校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58項,其中國家自科基金30項,國家社科基金10項,教育部項目21項,有156項科學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出版學術著作182部,發表學術論文3851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434篇。先後建成河南省重點社科研究基地(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河南省漢語國際推廣基地、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甲骨文信息處理、中美智慧型信息處理)、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設有河南省矽材料·光伏產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能源光伏併網發電)、安陽市醫藥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陽市數位化甲骨文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公開出版的《殷都學刊》為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刊,發行到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2012年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名欄建設工程。
地域特色
學校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優勢,大力服務國家文化戰略,把漢語國際推廣與學科建設相結合、與科學研究相結合、與學校對外開放相結合、與教師培訓相結合、與平台建設相結合、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在漢字文化研究、漢字文化海外傳播、漢字文化體驗等方面探索出一套成功的經驗。近年來,先後派出120多名教師、志願者到美國、德國、義大利、泰國、約旦、尼泊爾等國進行漢語教學,並與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荷蘭學院等國外高校進行實質性合作辦學。
所獲榮譽
2008年以來,學校先後榮獲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普通高校先進黨委、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中華全國總工會“模範職工之家”、河南省學校行風建設先進單位、河南省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學生資助工作考核先進單位、河南省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河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優秀單位、河南省普通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五四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
指導思想
“十二五”時期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內涵建設為重點,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建成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為突破口,以建設教學研究型院係為抓手,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搶抓發展機遇,敢於率先突破,實施質量立校、學科興校、人才強校三大戰略,堅定不移地走好“十條辦學之路”,加快實現“一個目標、兩大跨越”戰略任務的步伐,把學校辦成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相銜接、教師教育優勢明顯、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功能較強、開放辦學程度較高的多科性、教學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