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戲是河北肅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肅寧縣地處冀中腹地,京九、朔黃兩條道路在此交叉過境,總面積 526平方公里,總人口33萬餘人,東與河間交界,北與高陽(保定)接壤,西與蠡縣(保定)為鄰,南與獻縣、饒陽(衡水)毗連。 肅寧縣城北尚村鎮是全國皮草交易集散地, 2005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裘皮之都”。自古肅寧民間有崇文尚武習俗,古有清代武狀元哈攀龍,今有國寶河北梆子藝術大師武生裴艷玲,其傳統文化積澱構成了武術戲生長和傳承的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肅寧武術戲
- 地區:河北
- 屬性:戲曲
- 起源時間:明隆慶年
歷史起源,主要曲目,風格特色,
歷史起源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肅寧武術戲已有三百年歷史,據傳,明隆慶年間,肅寧武師張子謙率其家人,晉京賣藝,結識了南方某崑曲劇團,後又同台演出,時唱時打,多種形式不斷融合,形成最初的武術戲,在北京演出時一炮打響,極受歡迎,後張子謙因故率班回到肅寧,當地百姓是喜聞樂見,因此附近的高陽、河間、滄縣、鹽山等地紛紛效仿,使得武術戲紅極一時。
主要曲目
武術戲的曲目較多,至清末民初,全縣有四十多個村莊都能上演武術戲,其代表劇目有:北大史堤的《燕青打擂》、南大史堤的《三打祝家莊》、王家佐的《五憲徒五妹》、北白寺的《溪皇莊》、宋家佐的《花碧蓮拿猴》、寄子莊的《滿春園》、東泊莊的《駱洪勛打擂》,總計近五十個曲目,大部分老藝人相繼謝世,而現今能演出武術戲的只有北白寺一個村了。
風格特色
肅寧武術戲自清初形成以來,至今已有 300年歷史,幾百年的發展,便形成了如下特徵: 1、隨著各村民俗活動的產生和發展,和村民的人才情況,各村上演的主要劇目及唱腔不盡相同,唱腔原以崑曲為主,後引進了京劇、絲弦、老調、梆子等地方戲唱腔。 2、所有武術劇演出時,都是真刀真槍,真殺實砍,武打場面約占全劇的70%以上,而故事情節簡單,唱腔粗俗,豪放短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3、樂隊以打擊樂為主,兼有少許民族樂器。 4、劇中所有人數上下場自始至終都是武術狀態,而道白大多是本地土語。 5、進入武打場面時,觀眾也可隨時上場表演而且不用化妝。 6、演出場所大多在農村廣場,不宜登大雅之堂。 通過以上特徵,充分體現了該劇原生態性的簡約美和質樸美,從而構成該劇粗獷、真實、簡樸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