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普車隊

河北科普車隊是由河北石家莊正定縣科技館館長秦瑞強2003年組建,現在是由正定科技館外聯部部長劉冬雪負責河北科普車隊的營運情況,該車隊負責全河北省地區的科普下鄉活動,與中國科技館是結對子幫扶單位,該車隊的組建對國家大型科普活動起到一定的內容補充作用和科普地域延伸作用。在2003年-2012年曆年搞科普活動的過程中,深受活動現場老百姓的稱讚,和中小學生的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隊名:河北科普車隊
  • 所屬地區:河北省
  • 成立時間:2003
  • 創始人:秦瑞強
簡介,立項背景,科普大篷車Ⅰ型。,項目產生的效益,車載天象廳簡介,

簡介

該車隊暫時是由三部車組成:1科普大篷車2車載天象廳3車載天文台。
1科普大篷車簡介

立項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眾對科學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也對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舉措,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江澤民同志在為中國科技館二期開館專門題詞: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科普工作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但也存在著許多現實的困難和問題,如科普投入嚴重不足,各類基礎科普設施匱乏並且空間分布不均衡,專業科普隊伍素質亟待提高,科普的內容、形式和手段需要創新等。如何開拓思路,探索科普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科普工作的成效,成為廣大科普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00年,中國科協針對科技場館短缺的問題,借鑑國外開展科技傳播的先進經驗,提出了研製多功能流動科普宣傳設施——科普大篷車的建議,並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承擔了研製和配發科普大篷車的任務。到2003年底,共研製了3種型號的科普大篷車(I型、II型和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科普大篷車)38輛,配發給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地(市)、縣級科協使用。科普大篷車以其豐富多采的展示內容、多種媒體的教育方法、機動靈活的活動方式,弘揚了科學精神、普及了科學知識,將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傳播到了西部偏遠地區和廣大農村,受到了廣大公眾和科普工作者的歡迎,被形象地稱為“流動的科技館”

科普大篷車Ⅰ型。

2000年立項,委託安徽省科協研製的一種新型多功能科普宣傳車。Ⅰ型車採用東風二類底盤改裝而成,長10米,寬2.4米,高2.4米,在《2000年全國汽車、民用車改裝車和機車生產企業及產品目錄(補充第二期)》中的目錄編號為GMRI(通用所)牌GV5120XXC廂式宣傳車。該車配備有可動手參與式科普展品30件,科普展版40塊,以及筆記本電腦、背投式投影機及銀幕、VCD影碟機、音響系統、220/24V雙照明系統等
同時,為擴大科普大篷車的影響,中國科協徵集製作了科普大篷車的標誌,專門製作並配發了統一的工作服、旗幟、胸章等宣傳品,擴大科普大篷車的社會影響。

項目產生的效益

(一)科普大篷車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科技場館等科普設施空間分布不均的缺陷,增加了公眾獲得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機會,受到了公眾的熱烈歡迎,產生了長遠的科普效果。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經濟實力強,擁有科技館、科技活動中心等專業科普場所和設施;相對於農村,城市裡電視、報刊、網路等大眾媒體發達,各種科技教育手段先進,可以為城市公眾提供多樣化的獲取各類科技知識、科技信息的渠道。但是,廣大農村、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由於地處偏僻,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後,公眾獲取科技知識、科技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相對貧乏。儘管國家各有關單位和社會組織在這些地區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普活動,但經常受到時間、空間、經費、適應性以及客群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約,連續性不夠,覆蓋面不廣,針對性不強,科普手段和條件落後,難以滿足廣大公眾高漲的科普需求。科普大篷車體現出科普的流動性,將以往只能是城裡人看到、聽到、摸到的,讓農村人、西部人、少數民族民眾同樣可以感受到。科普大篷車猶如科技館搬到田間地頭,把科技知識送到公眾身邊,使邊遠地區的公眾像城市的公眾一樣也能感受科技館展品的魅力,接受現代的科學知識的薰陶。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科普資源空間上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擴大了公眾獲取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機會。
科普大篷車每到一處,都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少數民族民眾穿上節日的盛裝,紛紛擁到科普大篷車旁,觀看科普展品、展覽,索要科普宣傳材料,向專家諮詢問題;老人領著孫子來到展示現場,介紹展品的科學原理;勞作歸來的農民來不及放下鋤頭,就興沖沖地去向專家諮詢生產技術;最高興是中國小的學生,他們有的是在老師的組織下集體來的,有的是和同伴一快兒來的,他(她)們對能夠親自動手操作的展品尤其感興趣,爭先恐後地圍在展品旁,都要親自操作一次,活動結束後,同學們久久不願離去,希望活動能多延長几天。
科普大篷車不只是引起受益者一時的興趣,其經歷對有的人來說可能會是終生難忘。比如雲南省科普大篷車於2002年4月20日到瀘西縣瀘西一中開展科普大篷車展示活動。當時一位叫梁中的物理老師說:“這次展覽證明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很高。學生們提出了許多疑問,興趣小組學生的講解比教師還淺顯。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演講才能,更主要的是改變了學生的觀念。它不僅有利於我校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而且對物理教學及其它理科教學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事隔兩年之後,物理老師閔偉東說:“兩年了,那次展覽還歷歷在目。展出的教具、圖片集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體,彌補了學校設備的不足,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提升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對教師來說,平時無法演示的東西,能當場演示給學生看,彌補了教學上的不足。今年高考,大多數學生反映物理較為輕鬆,這與那次展覽是分不開的。”今年高考的學生李建森說:“今年的高考我對自己還是較為滿意的。兩年前時,我的理科成績不理想,幾乎想放棄。是那次展覽激發了我,使我對自己有了重新的定位,通過兩年的努力,我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科普大篷車豐富了科普工作的形式,增強了科普的效果和影響力。
科普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是新形勢下科普工作的重要課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過去科普工作所依賴的科技培訓、科普報告、科技諮詢等單向式、人際傳播的科普方式,已越來越難於滿足公眾對科普的要求。科普大篷車以其鮮明的形象、功能強大的科普宣傳教育手段以及互動式的參與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公眾參與科普、走近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成為科普宣傳的一面面流動旗幟。科普大篷車猶如一座座“流動的科技館”,豐富了傳統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隨車裝載的“魚洗”、“鸚鵡學舌”、“錐體上滾”、“動量守恆”、“輝光球”、“猜生肖”等科普展品,可以讓公眾親自動手參與,讓難得進科技館的公眾在娛樂中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科技的神奇,每次都讓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非常好奇,流連忘返。這些展品、展覽資料和先進的傳媒手段不僅給公眾帶去了科學知識、實用技術和科學生活方法,還向公眾大力宣傳科學精神和方法,使他們學會用科學精神去思考、用科學知識去分析問題、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
(三)科普大篷車項目起到了整合科普資源、促進科普隊伍建設和科普組織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科普大篷車整合了科普經費資源,帶動了各地增加對科普的投入。為使科普大篷車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支高素質、能力強的專業科普隊伍必不可少。各地為了用好科普大篷車,都相應加強了科普工作隊伍建設。如青海省科協、廣西自治區科協、新疆自治區科協在機構調整過程中增加了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人員,選派年富力強的工作人員到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工作;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等批准成立了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明確工作隊編制,配備了蒙漢兼備的工作人員。
此外,科普大篷車項目還較好地解決了科普投入的短期性與長效性、推動科普工作與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協調問題。過去,開展科普工作存在著搞一次活動要一回錢、搞完了活動依然兩手空空的現象。這種現象既困擾著各級財政部門和科普主管部門,也困擾著各級科協組織。通過科普大篷車項目的實施,不僅為今後的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也為各級科協組織自身實現以事業發展帶動組織發展、以組織發展促事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科協組織通過實施科普大篷車項目,既增加了影響、提高了地位,又加強了隊伍建設、增強了自身實力、鍛鍊了工作能力,促進了自身可持續發展。
(四)科普大篷車與傳統科普工作有機結合,促進了各項傳統科普工作的創新。
科普大篷車通過與傳統科普工作實現有機結合,豐富了傳統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成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科普設施,促進了傳統科普工作的創新。科普大篷車每到一地,都根據當地公眾的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宣傳活動,如展示農村實用技術和現代科學知識的科普展板、掛圖,為農民發放農村實用技術和宣傳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科普圖書、掛曆、年畫等科普資料,放映各類科教影片,邀請當地專家舉辦科普報告和農業實用技術講座等。通過科普大篷車,實現了各項傳統科普工作的有機整合,形成了集成效應,起到了單項科普工作難以起到的影響。
(五)科普大篷車項目受到各省、市和相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科普大篷車每到一地,都在當地掀起了科普的熱潮,各地黨和政府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各地新聞媒體也給予極大的關注,從而大大擴大了科普工作的社會影響,在公眾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科普大篷車項目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
各地的科普大篷車活動受到了各種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以及地方各級電視台;《光明日報》、《大眾科技報》、《農民日報》以及地方的各種報紙,紛紛報到科普大篷車在各地開展活動的情況作了新聞和專題報導,把科普大篷車稱為“流動的科技館”,是科普宣傳活動的“亮點”,是科普的一道“風景線”等。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

車載天象廳簡介

把安全可靠,運送方便的天象廳送到廣大天文愛好者身邊,隨時隨地的觀看是廣大天文愛好者的心愿,為更好地開展科普活動,在不斷摸索和學習的過程中,館長秦瑞強構想改裝移動式“車載天象廳”,經過與有關專家交流與合作,河北正定科技館和北京天王星科普教育有限公司共同研製了國內第一輛車載天象廳。該天象儀安裝在半圓球中心,自動播放各種天象節目,演示四季星空,地球的赤道、黃道、星座圖、地平圈、北極圈、月象變化、日食、月食、流星雨等,每場可容納80名觀眾。
這次研製的車載天象廳用東風卡車(斗長8m)作底盤,將隱藏的平台用液壓裝置推出至8m寬,用12根液壓腿將車身懸起,保持平台平穩,天象廳自動伸縮為直徑8m的半圓球,採用輕質片狀金屬材料製作,防風、防雨、防雷電,內部還有照明系統、音響系統和操作台。內部安裝空調設備,確保觀看時的舒適性。在天象廳內,通過天象儀模擬星空演示,在一個半球型天幕上演示人在地球上不同經緯度看到的各類天體。它可在較短時間內演示出宇宙中主要恆星、行星、星團、星雲的運動規律、太陽東升西落、月亮的盈虧圓缺,直觀逼真,生動有趣,還計畫安裝一個極地天象儀,演示極地極光,展現出美麗的極地星空、神奇美妙的極光、有趣的極地生物和獨特的極地風情,還能形象地演繹出極地奇特的永晝、永夜、無時差、無東南西北方向等自然現象。如果安裝高像素的全天域投影系統畫面,能更加真實更具動感,流星、爆炸、宇宙飛船等宇宙中的天體和現象都會動起來,星空、天幕也會更細膩更真實;此外還將加入雷射演示及多聲道環繞立體聲音響,使天象廳星空效果更清晰,更接近曠野的自然狀態。在目前由於城市發展、高樓林立,許多學校的天文台都因為觀測視線受到影響而“荒廢”的情況下,天象廳成為對學生進行天文教學和科學普及的有力工具。
車載天文台簡介
2007年5月16日,國內第一輛大口徑310mm折射式車載天文台在河北正定科技館改裝試驗成功,通過專家驗收。5月18日在石家莊藁城市科技周開始接待觀眾,深受市民喜愛。
這輛車載天文台用電腦操作控制,可自動尋星、跟蹤,電腦記憶體有50年的天文年曆,操作十分方便,天文觀測車適應性強,流動性大,是深入機關、學校、農村、山區、礦區開展天文科普活動的必要設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