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市職教中心始建於1991年6月,是一所以職業高中為主體,中專、崗前崗後短期培訓並存的綜合性中等職業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58人,在校生3518人。學校占地258.5畝,校舍建築面積59942平方米,開設機加工、計算機、汽修、電子電器、財會、建築、農林、牧醫等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冀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 始建於:1991年6月
- 建築面積:59942平方米
- 學校占地:258.5畝
學校概況,教學管理,學校榮譽,
學校概況
學校先後被授予河北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河北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先進單位、河北省安全文明單位、河北省園林式單位、全國教科國家級重點課題先進實驗校、全國中職 "文明風采"大賽優秀組織單位等榮譽稱號,是教育部命名的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科技部命名的首批國家級星火計畫科技示範學校。2006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2008年被河北省信息產業廳、教育廳命名為"河北省電子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實訓基地", 辦學經驗先後以《多元化改革,多元化辦學》、《突出就業導向,構建中職校園文化》為題被《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職教論壇》、《中國教育報》等專業權威報刊刊發、推廣。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隨著國家"縣級職教中心專項建設計畫"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台,職業教育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冀州市職教中心將再接再厲,乘勢而上,進一步創新思路,謀劃措施,以優異的教學成績和辦學效益,再創職業教育新的輝煌。
教學管理
一、堅持長短結合,最佳化辦學布局。
圍繞特色產業,最佳化專業設定 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緊緊圍繞冀州市"一紅、兩白(辣椒、棉花、食用菌)特色產業和採暖鑄造、玻璃鋼、化工戰略支撐產業,不斷最佳化專業建設,加大農林、牧醫等專業建設力度,機械、電子專業等被命名為省、市特色骨幹專業,冀州市食用菌研究所、衡水市機械學校相繼在學校掛牌成立。
突出短期培訓,發揮辦學職能 在辦好長班教學的同時,學校積極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應屆初高中畢業生進行引導性培訓等。2003年,學校被冀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冀州市勞務輸出培訓基地。2004年,被衡水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辦公室確定為"陽光工程"培訓基地,並多次被衡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力轉移培訓先進單位"、科技服務十佳單位等榮譽稱號。
二、搭建服務平台,投身新農村建設。
開展科普惠農,進行輻射帶動 為落實國家"科普惠農興村計畫"科技工程",成立了 "冀州市科普惠農服務中心"、"農村實用技術推廣中心" 、中央農廣校冀州市分校,建成多媒體電教科普培訓室1個、化驗室1個、農業特產展室1個、並配備相應的辦公室、圖書室,輻射帶動11個鄉鎮、99個服務站、1000個示範戶,受益農民達10000名。
實行科技惠農,培養農村雙帶頭人 在第三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大力實施"新農村雙帶頭人培養工程",在各鄉鎮成立教學點,積極開展"科技培訓、技術推廣、惠農服務"三下鄉活動,提高農民民眾科技素質和致富本領,編寫種、養、加等培訓教材31冊,新購農業技術圖書1070冊,開設了服務熱線5161111,解答民眾諮詢;印製辣椒、食用菌、家畜防疫、農機維修等科技明白紙5000張,深入鄉村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600餘人次。《走出學校進農村,捧著技術送農民,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田間地頭》的做法,先後被中央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網站《學習與實踐》、教育部入口網站、《中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網》、《衡水日報》等媒體刊發、推廣。
三、以項目實施為契機,積極改善辦學條件。
把握機遇,爭取項目支持 學校多渠道籌集辦學資金,不斷加大投入,近兩年相繼被列入了國家、省職業教育項目,建成數控加工技術中心一座、數控模擬實驗室一座。2008年,投入430多萬元,建成5000平米實訓樓一座。2009年申報的河北省中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數控技術套用設備購置》經政府招標,到位設備145台(套),總價值120萬元。
自身挖潛,優先教學投入 2008年投資200餘萬元,對教學樓、學生公寓進行了修繕,更換了塑鋼門窗,新辟了羽毛球、籃排球、網球等一批運動場地。2009年建設了怡水廣場,學生宿舍全部安裝了空調。學校建有文化課實驗室10個、專業實訓室25個;數控技術加工中心、汽修、服裝車間等校內實訓基地7個,圖書館藏書12萬冊,校園網實行光纖接入,辦學條件達省內一流水平。
四、創新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 根據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和學生特點,更新課程設定,積極探索半工半讀、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與市內重點骨幹企業以及京津、環渤海經濟發達地區可立新、富士康電子等大型企業積極合作,進行定單培養,實現了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並積極倡導項目教學、任務引領等教學改革,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重,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能訓練活動,使學生技能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學校辦學經驗在2008年6月舉行的河北省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研討會上作了大會發言。2009年在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組織的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技能大賽中電工電子技術專業代表隊獲團體二等獎,韓家民獲優秀指導教師獎。
立足校本研訓,加強隊伍建設 學校注重教師學歷進修,共有3名教師通過中職在職碩士研究生全國統考,並畢業1 人;選派50多名教師分別參加了國家、省職教師資培訓;《縣級職教中心校園文化建設內容與途徑的研究》等10餘項課題立項為中央教科所、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河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應邀參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化工類、計算機類中職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60餘篇教學論文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育與職業》等專業核心期刊發表。先後有10餘名教師在 "全國中職杯英語教師說課大賽"、"河北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優秀課競賽評選"等比賽中獲得個人獎項,30多名教師獲得河北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能手、河北省首屆職教名師、河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等榮譽稱號。
五、依據中職生特點,創新育人模式 。
注重發展評價,創新德育機制 出台了處室實習等制度,形成了教育合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在待人接物,言談舉止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實行了學生"成長檔案管理法",出台了與之相配套的《學生日誌管理制度》,通過個人縱向比較,鼓勵進步,肯定發展,增強信心;通過學生會、團委會、第二課堂、社團組織等形式和渠道,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在教育部職成司舉辦的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中,學校獲得大賽組織獎,共有60餘名同學分獲"身邊的誠信"、"職業生涯設計"、"我愛我的專業"等作品類徵文一、二等獎。
突出職校特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從環境、制度、活動、精神等四個層面,實施校園文化創新,寓各項育人制度和理念於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通過班會、板報、網路及《德育手冊》等,濃化了育人氛圍。2008年12月,作為會員單位,參加了中國職教學會校園文化建設研究會08年會,進行了經驗介紹。
六、加強就業指導,搞好就業安置。
成立指導機構,構建就業網路 為拓展就業市場,建立了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認真做好企業用工需求、工作環境、經濟待遇等各種信息的收集工作,擇優向用工單位輸送學生。學生安置完成後不定期做好回訪工作,建立畢業生追蹤服務檔案等機制,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在為當地經濟建設輸送高素質畢業生的同時,抓住曹妃甸、天津濱海新區等開發的機遇,把學生就業重點放在了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發達地區。先後與香港恆宇集團、富士康、三星、可立新電子公司、台灣今皓、樺晟、德國三環克瓦磁性器件公司、義大利扎努西電氣公司等大型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係,開展"定單式"培訓,成功構建了輻射北京、天津、青島、大連、石家莊等大中城市用人市場的就業網路。
嚴把培養質量,確保學生權益 學校不僅重視專業操作技能的培養,更注重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把企業文化融入課堂、滲透進教材,自編了《做高素質的職校生》等校本,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並把學習成績、行為表現與就業安排相掛鈎,對優秀生優先安排,提高了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
為切實保障學生利益,堅持三個"不輸送",即:不實地考察的企業,不論待遇多好不輸送;不簽訂勞動契約的企業不輸送;有拖欠工資等不良記錄的企業不輸送,並儘量做到對口安置,讓學生真正發揮特長。幾年來,學校畢業生學歷、職業技能資格"雙證率"達100%,就業率達95%以上,就業對口率、穩定率達90%以上。
在香港恆宇集團就業的學生劉娜、安樹青、袁繼勝分別被提升為工程部、人力資源部文員;在大連千黛製衣有限公司就業的學生劉曉霞、馬文靜也被提升到質檢部任質檢助理員。各地用人單位紛紛與學校預約,出現了畢業生供不應求的可喜局面,可立新電子有限公司還在學校掛牌成立了就業培訓基地。幾年來,為京津等地企業輸送畢業生月工資均在千元以上,真正實現了"培養一名學生,致富一個家庭"。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被授予河北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河北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先進單位、河北省安全文明單位、河北省園林式單位、全國教科國家級重點課題先進實驗校、全國中職 "文明風采"大賽優秀組織單位等榮譽稱號,是教育部命名的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科技部命名的首批國家級星火計畫科技示範學校。
2006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
2008年被河北省信息產業廳、教育廳命名為"河北省電子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實訓基地", 辦學經驗先後以《多元化改革,多元化辦學》、《突出就業導向,構建中職校園文化》為題被《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職教論壇》、《中國教育報》等專業權威報刊刊發、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