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規模
經過多年的發展,該院目前有法學(1992年招生),英語(2000年招生),漢語言文學(2000年招生),漢語言國際教育(2013年招生),文物與博物館學(2017年招生)5個本科專業。在校生約977人。現設有三個系:法律系、英語系、中文系;三個大學英語教研室:公共外語一室、二室、三室;三個管理單位:黨政辦公室、教學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兩個教輔單位:學院資料室、綜合實驗室。
師資力量
該院現有教職工169人、教師162人,講師43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45人;碩士89人,博士13人
教學成果
文學院堅持“教學至上、科研興院”的工作方針,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和青年教師培養,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取得了優異成績。近年來,學院共建成3門省級精品課程, 5門校級重點建設課程,該院承擔和完成了國家級課題4項,省廳級課題30項,校級科研和教研課題45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53篇,榮獲河北省和全國教學競賽一等獎。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0餘項,出版專著和教材20餘部,公開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00餘篇。
辦學理念
文學院堅持“以教學為中心、質量為生命”的辦學理念,倡導“團結進取、求實創新”的院風,十分重視專業性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對培養人才的規格要求是“厚德博學、古今貫通、中西融會、求真務實”做具有理工院校特色的文科人才。
辦學歷史
專業設定
漢語言文學(四年制本科 文學學士)、漢語國際教育(四年制本科 文學學士)英語(四年制本科 文學學士)、法學(四年制本科 法學學士)、文物與博物館學(四年制本科 歷史學學士)
研究平台
學院積極進行學術平台建設,近年來建成“法律研究服務中心”、“翻譯研究與服務中心”、“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荀子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5個科研平台。同時協同建設“河北省‘三化’及其協同發展社科研究基地”和 “古建築博物館”。在科學研究領域,法律制度與農業政策的結合已經成為文學院科研的特色方向之一,相關研究處於河北省社科領域前沿。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工程英語和科技英語翻譯正成為服務於“人才國際化培養”的重要方向。地域文化研究和文化產業研究方面成果豐富,特別是在河北省文化產業研究、荀子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已經成為冀南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科研單位。
荀子研究所: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河北工程大學文法學院一直秉承學術效益兼顧社會效益的辦學理念,始終致力於服務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事業的發展,擁有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在非遺研究方面,文學院積極開展了邯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套用、法律保護、跨語種傳承與推介等多維的學術研究,特別是在趙文化、女媧文化、荀子研究、夢文化、儺文化等方面走在了前列。研究基地的建立,將促進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非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參與和從事非遺保護相關學術研究、培訓、教學、傳承、傳播、創意研發等工作,提升河北工程大學在非遺保護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和學術影響。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河北工程大學文法學院一直秉承學術效益兼顧社會效益的辦學理念,始終致力於服務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事業的發展,擁有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在非遺研究方面,文學院積極開展了邯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套用、法律保護、跨語種傳承與推介等多維的學術研究,特別是在趙文化、女媧文化、荀子研究、夢文化、儺文化等方面走在了前列。研究基地的建立,將促進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非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參與和從事非遺保護相關學術研究、培訓、教學、傳承、傳播、創意研發等工作,提升河北工程大學在非遺保護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和學術影響。
法律服務研究中心:河北工程大學法律研究服務中心是專門從事法律研究與服務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成立於2013年3月,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引入以課題為中心的新型科研體制,中心設立以下機構:法學教育部,法律諮詢部,法律援助部。 中心校內專兼職研究人員共26人,其中教授13人。主任為碩士生導師孫淑雲教授。我校著名法學家、碩士生導師劉志軍教授擔任中心名譽主任。中心顧問由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王軍副院長、邯鄲市邯山區人民檢察院畢騫晉檢察長、河北省廣平縣人民檢察院秦學文檢察長、邯山區人民法院尹平山副院長、河北中原律師事務所宋梅紅主任等擔任。
學術資源
文法學院擁有先進的教學和辦公設施,配備有設施齊全的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法律診所、模擬法庭實驗室、等校內教學實踐部門。學院設有專業閱覽室,電子資料庫可以檢索絕大多數國內專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