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石板街

河下石板街

河下石板街位於淮安市淮安區河下古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下石板街
  • 類別:古建築
文物歷史,保護措施,

文物歷史

河下在明清時為淮鹽的集散地,許多外地鹽商聚居於此。明末清初改造河下市面,街道由程姓徽商捐資,購條形麻石鋪設而成,全長約5公里。條石每塊長1米,寬0.5米,厚0.1米。石板街是清代鹽商大戶利用運鹽的回頭船運回石板,鋪設而成,至今仍保存完好。當時河下最大的商業是鹽業,蘇北沿海所產之食鹽統稱淮鹽,產量質量均為全國之冠。河下鎮乃淮鹽屯集之所,行銷皖豫41州縣。朝廷在河下鎮特設淮鹽運司的官衙,負責徵收鹽稅。江西、福建、安徽、山西、陝西等省大批商人紛紛來淮經營鹽業並在河下建立會館。據說起初的時候,運鹽後是空船回來的,因載重減輕了,過橋時不少橋太矮,就過不去了,於是就裝些石頭以降低船在水中的高度,過橋後就把石頭卸了。後來,空船回來時乾脆運條石到河下,於是就有了河下石板街。河下石板街縱橫交錯,形成多個熱鬧繁華的十字路頭,構成西湖嘴市、姜橋市、相家灣市、羅家橋市、古菜橋市、米市、柴市、花市、西義橋市等糧、油、柴、魚等市口,使河下成為一個有二十二條街,九十一條巷,共達十三坊,用石板路為血管脈絡組成的生機勃勃的小鎮。石板街迄今猶存估衣街、琵琶劉街、中街、花巷街、茶巷街、西湖嘴街、羅家橋街、大成巷、粉章巷、乾魚巷等。構成了河下石板街文化,為古鎮風貌中的亮點。1988年由河下居委會籌集經費維修了河下茶巷。

保護措施

2003由區政府投資,對主要街道進行了平整改造,使其恢復原貌。2007年市區兩級政府投資對花巷200米長街道兩側房屋進行了維修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