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市

即沙市, 春秋戰國時名江津,又稱夏首,是楚國都城郢的外港。時改名沙頭市,簡稱沙市,於民國初期建市,是當時湖北省僅次於漢口市的第二大市。襲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頭市
  • 又稱:夏首
  • 建市:民國初期
  • 簡稱:沙市
歷史,行政區劃,

歷史

公元前9世紀初葉,周夷王年間,楚國君熊渠封長子熊無康為句亶王,句亶國地理位置即後來的郢都一帶。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將國都自丹陽徙郢(今荊州城北五千米外紀南城),至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國連續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餘年。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縣。秦末楚漢相爭,項羽立其部將共敖為臨江王,都於江陵。敖死,其子尉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使將軍劉賈及太尉盧綰擊殺共尉,臨江國除,復於江陵置南郡,分江陵縣,置郢縣。漢景帝時,先後封其子閼及榮於江陵為臨江王,閼、榮死,國除,復為南郡。王莽改制時,更南郡名南順,江陵縣名江陸縣,郢縣為郢亭,但不久即恢復江陵本稱。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章帝徙其弟鉅鹿王恭為江陵王。元和二年(85年),江陵乃復為南郡。
三國時江陵為吳荊州治所。晉平吳,復於此置南郡、江陵縣,轄屬荊州刺史。東晉元帝南渡(318年),曾在江陵境內設雲中、九原、定襄、宕渠、廣牧、新豐6個僑縣,並設新興郡統轄,這些僑郡、僑縣的位置大致在當時江陵縣東部即現在江陵縣、沙市區岑河鎮及潛江市西部龍灣、張金一帶地區。東晉時荊州刺史治所,初猶遷徙不定,太元十四年(389年),刺史王忱治江陵,從此不復遷徙,江陵城由此又稱荊州城。
南北朝時期,齊中興元年(501年)3月,齊和帝蕭寶融在江陵建都,自立為帝,史稱西齊。552年11月梁元帝蕭繹即帝位於江陵,554年11月西魏發兵入江陵,元帝降而被殺,梁都江陵3年而國除。後梁宣帝大定元年/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正月,蕭?在江陵稱帝,改元大定,史稱後梁,西魏設江陵總管府監督。同年在江陵境內今白鷺湖一帶置華陵縣;後又在華陵縣南置鄀州,同時置雲澤縣屬之。後周時改華陵縣為紫陵縣。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588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廢新興郡;十一年(592年),省安興縣入廣牧縣。仁壽初復稱安興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將後梁所置鄀州及雲澤縣併入紫陵,又省定襄併入安興。大業十四年(618年),蕭?後裔銑稱梁帝,徙都江陵,是為隋後梁。唐武德四年(621年),蕭銑降唐。
唐、五代、宋屬江陵府。唐初,廢紫陵縣入江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省安興縣入江陵。至此,東晉以來僑置郡縣及南北朝時析江陵增置州縣均歸入江陵。上元元年(760年)升荊州為江陵府,建為南都。同年析江陵置長寧縣。次年,省枝江併入長寧。大曆六年(771年)省長寧復置枝江縣。五代十國時,江陵為荊南國都(或稱南平國)。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析江陵白洑巡置潛江縣。
元屬中興路。明、清屬荊州府,明朝時,江陵在龍灣市、沙頭市、郝穴、虎渡口設巡檢司。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湘王府,建文元年(1399年)除;永樂元年(1403年)遼王府自遼東廣寧(今遼寧北鎮縣)遷於此,隆慶三年(1569年)除;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建惠王府,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據江陵,惠王常潤出逃,王府遂廢。
清朝江陵分為五汛,即捕汛(現荊州區長江以北範圍)、龍汛(潛江市龍灣、徐李、張金一帶)、虎汛(原江陵縣長江以南虎渡河一帶)、鶴汛(現江陵縣馬家寨、熊河以東的地區)、沙汛(即現沙市區及江陵縣西部)。並於丫果驛設定縣丞署,郝穴設主簿署,沙市、龍灣、虎渡口設巡檢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於江陵置湖北駐防將軍府,是為全國十三大將軍府之一。

行政區劃

簡稱沙市,於民國初期建市,是當時湖北省僅次於漢口市的第二大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