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工人罷工

沙面工人罷工

沙面工人罷工,指的是1924年位於廣州沙面的一次工人罷工運動。沙面當時是英帝國主義在廣州的租界、各國駐廣東領事的所在地。1924年6月,沙面發生越南愛國志士范鴻泰刺殺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未遂的事件,英法兩國以此為藉口,頒布“新警律”以限制華人自由出入沙面,中國稱之為“沙面苛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孫中山的支持下,從7月15日起,沙面數千工人舉行罷工。抗議英法殖民當局限制侮辱中國人民的“苛例”。鬥爭堅持一個多月,迫使英法殖民當局取消“新警律”。這次罷工的勝利,成為“二·七”罷工失敗後,中國工人運動由低潮轉向高潮的起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面工人罷工
  • 館藏地點: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1468號
  • 所屬年代:近現代
  • 所屬博物館:上海市虹口區中共四大紀念館
  • 所屬地區:上海
廣州沙面租界,罷工背景,導火索,罷工過程,組織者,罷工結果,歷史意義,

廣州沙面租界

《南京條約》簽訂後,外國商人及其家眷被允許在通商口岸永久居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國駐廣州領事與怡和等6箇中國行商,簽訂了租地契約,地點在十三行地區。英國領事還同廣東當局達成協定,限制中國人進出十三行地區,使十三行地區成為劃界而治的外國人居留地。鑒於十三行地區位置狹小,又沒有碼頭,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多次提出擴展租地的要求。鹹豐九年(1859年),英法正式向廣東巡撫畢承昭要求租借沙面和西濠兩處地方,畢承昭以西濠居民甚多為由,拒絕租借西濠,但答應租借沙面水旁官地,兩廣總督黃宗漢被迫答應其要求。隨後,英、法又強迫廣東當局負責沙面河濱地基填築工程,築成一個直徑 900 米、橫徑 300 米,面積共 55 英畝鵝蛋形小島(約22萬平方米)。鹹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又強迫清政府簽訂《沙面租界條約》強租沙面,以現沙面一街為界,西面英租界占沙面面積五分之四,東面法租界占五分之一。英、法將沙面土地分為若干區段,除留作領事館、洋衙門、教會外,其餘皆批租給外國人。繼英、法後,美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葡萄牙等國相繼在沙面設立廣州領事館。
英、法在沙面租界內設“工部局”管理,控制治安、行政等權,並設有軍隊、警察、便衣偵探。在東西兩處與市區連線的橋頭設有鐵閘和碉堡,限制中國人出人。租界四周,停有兩國軍艦,以“領事裁判權”,建立司法制度。
沙面租界成為外國對中國進行經濟、政治、文化侵略的大本營。計有5國開設銀行9家,洋行30多家,控制外幣市場,擾亂中國金融和經濟,並從事販毒、販工軍火等罪惡勾當。

罷工背景

自二七慘案後,中國工人運動一直處於低沉的狀態。廣州沙面罷工之前,“簡直沒有工人運動可言”,這之前,“中國工人遭受三大慘劇:第一是上海祥經絲廠燒死女工100餘人;第二是山東坊子煤礦,淹死工人75名第三是唐山煤礦壓死工人53名。這些慘案,應該激起工人的奮起,但當時工人竟無絲毫表示,這可見當時消沉到如何程度了”。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制定勞工法,改良勞動者之生活狀況,保障勞工團體,並扶助其發展”。大會閉幕後,中國國民黨中央成立了工人部,各地執行部和地方黨部也都設有工人部。不少共產黨員在中國國民黨各級工部中擔任要職。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工農運動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共產黨除了直接發動和組織工人,還可以利用革命統一戰線形式,利用中國國民黨這面旗幟。通過中國國民黨工人部深人工農民眾中開展工作,孫中山及國民黨左派也積極支持工農運動。從此,工農運動在國民黨管轄地區有了合法地位,廣東工人運動便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起來。
國共合作建立以前,廣東雖然也有一些工會組織,但情況十分複雜。廣州地區工人不到20萬人,卻有160個工會。其中,有些是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有些是黃色工會。國共合作建立後,中共廣東區委認識到,要領導和開展廣東工人運動,必須建立統一的革命工會組織。為此,中共廣東區委派出區委有經驗的工運委員馮菊坡、劉爾崧、施卜等,加強工人運動的領導。以國民黨左派廖仲愷為部長的工人部成立後,原負責廣東工運的馮菊坡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工人部的秘書。劉爾崧、施卜、梁憬然、梁九等為幹事,劉爾崧還兼任了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工人部部長。在他們的推動下,中國國民黨中央工人部發起了“勞工統一運動”,號召工人階級團結起來。從此,廣東工人運動便在新的形勢下發展起來。
1924年5月1日上午,由於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的努力,代表 70多個進步工團的1000多名代表聚集在河南士敏土廠大元帥府,聆聽孫中山關於《中國工人所受不平等條約之害》的著名演說。孫中山指出,中國和中國工人階級貧困的主要根源是帝國主義的侵略,並號召中國工人階級“要像英國、俄國的工人,擔負國家的大責任”,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以實現中國的獨立和自由。
5月1日下午,在中共廣東區委的推動和廖仲愷的支持下,為了解決廣東工人運動面臨的迫切任務,廣州工人代表會在西瓜園太平戲院開幕。與會代表160多人,代表70多個工會的10萬餘工人。大會開幕之日,正值國際勞動節,代表大會開幕式與慶祝會同時舉行。除大會代表外,還有2000多工人參加。大會由廖仲愷主持,廖仲愷報告開會後,孫中山發表重要講話。勉勵工人“立一個志願,組織一個工人大團體”。他說:工人既然有了團體,就要為提高工人的地位,為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平等條約、擺脫奴隸地位而奮鬥。他號召中國工人階級要“作全國人的指導,作國民的先鋒,在最前的陣線上去奮鬥”,勇敢地擔負起“把中國變成世界上頭一等的強國”、“抬高國家地位”的責任。孫中山的這次演講,對工人民眾起了很大的動員和鼓舞作用。當天開幕式後,他們就舉行示威遊行,參加的工人、學生達1.5 萬人。他們沿途高呼:“一致聯合去乾國民革命!”“打倒軍閥壓迫!”“打倒帝國主義的掠奪!”等口號,表達了廣大工人團結戰鬥的共同要求。
廣州工人代表會成立以後,便在工人中積極開展活動,開辦工人運動講習所,培養工運骨幹;建立工人自己的武裝——工團軍,以對付反動勢力的鎮壓;組織發動工人開展罷工鬥爭。廣東工人代表會半年內發展到15萬人。
廣東工人運動日益發展,聲勢不斷壯大。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此十分惱怒,千方百計找藉口進行破壞。夏秋之際,帝國主義支持買辦陳廉伯組織商團軍,企圖推翻廣東革命政府,組織所謂“商人政府”。帝國主義一面威脅孫中山不得“壓迫”商團,一面對中國人民施加壓力。
1924 年6月,廣東工團軍正式成立,發表宣言,揭露商團橫行無忌、勾結帝國主義私運軍械人口、陰謀顛覆革命政府的叛變勾當,並宣布工團軍將於各種反革命分子鬥爭到底。工團軍的成員是從各工會挑選的思想進步、身強力壯、自願參加的青年人組成,工資由原單位發給或由所在工會津貼。工團軍內黨團員仍回原單位過組織生活。平定商團叛變後,工團軍及農講所學員與農軍集中到黃埔訓練,教官有李之龍等。工團軍受訓練後,各人均回原來崗位。工團軍訓練只辦過這一期。至1925年12月,工人武裝即以工人糾察隊的組織形式出現了。

導火索

1924年6月19日,沙面商人在當地域多利酒店歡宴安南總督梅蘭,安南革命志士范鴻泰向餐室投擲炸彈,梅蘭無恙,2法國人被炸死,6 人受傷。英法等領事團便藉口向廣州政府提出抗議,認為廣州有各國“危險人物”容留,要求“取締”此種人;同時頒布規定出人沙面辦法的“新警律”。新警律規定:從8月1日起,沙面華仆出入,概須攜帶執照,照上須粘主任照片,每晚9時後,華人非攜帶執照,不能入境兩次。凡歐美人、日本人、印度人、安南人等,均可自由出入。這明顯是對中國人民的無理歧視和極大侮辱,是對廣東革命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公開挑戰。這種歧視和侮辱中國人民的做法,不能不激起沙面同胞和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
這時,國民黨右派主張妥協退讓,國民黨左派主張用強硬態度來對付。中國共產黨則認為必須靠中國無產階級的強大力量來解決。廣州政府對此進行抗議,對方根本不予考慮。

罷工過程

7月15日,在充分組織和發動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通過廣州工人代表大會領導沙面洋務工人宣布罷工,英、法租界的中國巡捕也參加了罷工鬥爭,堅決反對“新警律”,強烈要求沙面當局取消“新警律”。接著,全市各進步工會紛紛起來回響,用罷工支持沙面洋務工人的反帝鬥爭。一時間,沙面這個往日的鬧區變得十分蕭條冷落。罷工工人和各銀行職員均離開沙面到長堤沙巷一帶住宿。此時沙面無人服務,水電兩項亦無人照料,領事團大起恐慌,當時急調各外艦水兵上陸勉力維持水電工作,但因不諳機器,竟將水廠總機弄壞,一致不能發動,用水中斷,外人餐食已處於無人供應狀態。英人無法,便張貼緊急通告,要求廣州政府疏通解釋,希望各華工復業。但到16日,英國領事忽然改變態度,無意接受調停,調陸戰隊義勇隊巡守東西橋,荷槍實彈,如臨大敵。華工愈加憤激,罷工風潮益形擴大。工人們多次召開反對沙面“新警律”大會,並通電全國:“新警律不完全取消,誓不復業,寧為玉碎,勿為瓦全,幸全國同胞,共賜援助。”

組織者

劉爾崧,廣東紫金縣人,中國共產黨兩廣區委執委、工委書記,廣東早期工人運動領導者。
周文雍,廣東開平縣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委委員。
施 卜,廣東廣州人。滿族。中共早期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
穆 清,四川省合江縣人。中共廣東區委、省委組織部長,參與組織沙面罷工。
馮菊坡,廣東番禺縣人,中共早期黨員、青年團員及領導人,國民黨中央工人部秘書,早期工運領導人。

罷工結果

罷工初期,帝國主義氣焰仍然十分囂張,沙面英領事態度頑固,拒不收回所謂“新警律”。工人代表大會號召廣州各界人民團結起來,組織沙面罷工後援會,發動廣大民眾從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給罷工以大力支援。廣州各工團和軍政兩界人員紛紛向沙面罷工團慰問,募集捐款,援助沙面工友。北京、湖南、香港等地均通電回響,並籌款表示支援。這次罷工使沙面一切商務陷於停頓,帝國主義經濟受到很大打擊。英、法帝國主義者害怕罷工繼續擴大,局勢更加難以收拾,當罷工堅持到8月17 日,帝國主義被迫屈服,不得不向罷工工人讓步,沙面英法領事和洋商答應了工人的要求。其解決的條件是:
一、新警律取消,修改舊通行證,華人外人一律平等。
二、通行證一年者附相片。
三、臨時通行證不附相片。
四、每晚十時以前通行無證。
五、私家雇役一律復工,補發薪水。
六、公役一律復之補薪,惟巡捕許其自動的辭職。
七、雙方不得藉故報復。
8月13 日,廣州萬餘工人“持旗燃炮,遊行各街”,慶祝沙面事件交涉勝利。翌日,英法領事忽又推翻原議,全體工友憤激異常,風潮較前更烈。這時,英法領事見工潮轉劇,工界團結極堅,只得推說是出於誤會,非有意毀約。反苛例大會要求英法當局須有切實保障始行復工。在國共兩黨和各階層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持下,8 月 19 日,沙面工人在經過這樣反覆的鬥爭,堅持了 22 天,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條件如前,工人、巡捕回沙面復職,工人在歡呼聲中復工了。巡捕抵沙面,即向工部局辭職,歡送者在橋燃竹,歷1小時而返。

歷史意義

這次罷工鬥爭的勝利,有力地打擊了英、法帝國主義的氣焰,而且震動了廣州和港、澳,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民眾中的威信。沙面罷工是中國工人為中華民族爭自由、爭平等的政治大罷工,表現了中國工人階級“為民族的人格與自由權利而戰鬥”的精神和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英雄氣概。沙面罷工打破了京漢鐵路罷工以來工人運動消沉的局面,推動和影響了全國的革命運動,成為我國工人運動重新走向高潮的起點。沙面罷工後,各地罷工事件不斷發生,逐漸形成了高漲局面。從此,“整個的工人運動是由守勢轉到進攻的形式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