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蓢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中部。面積16.5平方公里,人口8187。轄1個居民委員會,4個村民委員會,2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沙蓢,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蓢鎮
- 位置:廣東省中山市
- 面積:16.5 km
- 人口數量:8187人
沙蓢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中部。面積16.5平方公里,人口8187。轄1個居民委員會,4個村民委員會,2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沙蓢,故名。
沙蓢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中部。面積16.5平方公里,人口8187。轄1個居民委員會,4個村民委員會,2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沙蓢,故名。約於清中葉淤成蓢滘沙、中流沙、沙腰沙。道光初年屬龍眼都。光緒初年屬隆鎮。宣統二年(1...
沙蓢村,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南部,距鎮人民政府所在地9公里。村委會下轄5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2平方公里。簡介 全村有295戶,總人口859人(其中男384人,女475人)。全38村有中小學生120人。耕地面積871畝(其中水稻田面積661畝,魚塘面積200畝,水果面積10畝),山林600畝。2007年人均收入6446元,...
宣統二年(1910年)改鎮為區,香山縣設定9個區,第二區由原隆鎮改成(今沙溪、大涌、橫欄、沙蓢和板芙西部一帶)。所轄範圍 轄段29 谿角、龐頭、岐坑、石門、秀美園、豪兔、坎下、龍聚環、龍頭環、象角、嵐霞、隆圩、申明亭、沙溪圩、上坑、涌頭、涌邊、水塘頭、南文圩、安堂、大嵐、南村、疊石全...
1959年4月,稱沙蓢公社龍平大隊。1960年至1969年12月,併入中山農場,曾被命名為第四耕作區,又稱龍平耕作區。1970年1月恢復沙蓢公社,隆平村屬龍平大隊第一、二、三生產隊。龍平大隊駐隆平村,故改稱為隆平大隊,轄一中、政德、稻香、二沖、四沖、六衝等6個自然村。1984年2月,公社改設區。隆平大隊改名為...
鎮區坦背,在石岐西北9.6公里處。面積3.9平方公里,人口4200(其中非農業人口2007)。地處利生村,曾名利生圩。1959~1960年闢為沙蓢示範農場。1966年成立坦背公社後,逐步形成圩場。1986年7月經中山市政府批准為坦背圩。1987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定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重點工業衛星鎮。有工商企業61家。鎮辦有...
隆鎮 據《香山縣誌續編》記載:光緒初年(約於1880年)改都為鎮,香山縣設定9個都鎮,隆鎮便是9個都鎮之一。清朝1880年,隆鎮由原隆都更名而來。宣統二年(1910年)改鎮為區,香山縣設定9個區,隆鎮於該年更名為香山縣第二區。(今沙溪、大涌、橫欄、沙蓢和板芙西部一帶)
1986年兩區改為鎮,2002年小岡鎮被併入雙水鎮,成為雙水下轄的一個居民社區。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雙水鎮下轄3個社區和37個村。分別是:小岡社區、雙水社區、天亭社區; 雙水村、木江村、龍脊村、嶺頭村、梁家村、蓢頭村、田心村、南岸村、上凌村、東凌村、豪山村、水庫村、大堂村、塔嶺村、沙蓢村、...
2020年,大朗鎮投入超3.4億元攻堅水污染防治,落實“河長制”,完成截污管網建設213.7千米、重點排水戶雨污分流接駁1100多個,排查疑似“散亂污”企業超4000家,完成整治近400家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古時因盛產蓢草(蘆蒸的俗名),故名曰“大蓢”,後便於書寫,遂將“蓢”寫成“朗”。文物古蹟 文光廟 文光廟,...
富美村位於雙水鎮東南部,東面與邦龍村相鄰,西側與龍頭、沙蓢及塔嶺三條村相接,南部山地與崖門鎮相連,北邊雙沙與橋美村樓墩村隔河相望,沙富墟距雙水墟鎮約5.5公里。總面積16.6平方公里,地呈南北闊東西窄的長塊狀,南半邊多為山地丘陵,有山嶺五指尖,海拔333.5米,北半邊為耕地、村民居住地和工業...
發源於開平市境南部山塘頂,自南向北流經東山鎮、赤水鎮和台山縣白沙鎮,台山縣西部與開平縣分界河,在開平市百足山南麓注入潭江。全長49.4公里。流域面積為38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為0.77‰。兩岸多屬山地丘陵,植被較豐富,大潮汐可至群豐、鶴子蓢。沙洲墟以下可通7噸木船。沿江沿江重要墟鎮有東山墟、赤水墟...
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高然曾於2018年出版過一本《中山方言志》,並在書中提及,會說石岐話的人在中山境內原香山島,自南蓢鎮翠亨村始往北至崖口、南蓢、至張家邊宮花、陵崗一帶,往西至濠頭、石岐一帶,再往西南渡頭、竹秀園一帶,再往南往板芙湖洲、深灣一帶,到三鄉的白石止,呈現新月狀分布。除了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