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茨基海隆

沙茨基海隆,位於西北太平洋的Shatsky(沙茨基)海隆是綜合大洋鑽探計畫IODP324航次的重點研究區域。該大洋高原位於三洋脊交叉節點處,面積較大,形成於磁倒轉時期。對於該大洋高原的形成機制一直存在著爭議,其中最主要的為洋脊假說和幔柱頭假說。前期的一些調查研究顯示該隆起的形成與洋脊或幔柱頭存在某種聯繫。該航次的目的就是對該區域進行深入的調查,從而更好的了解該高原的形成機制。因為若是它的形成原因為脊脊脊三聯點,即洋中脊成因,那它就可能代表了一種類型的大洋高原的形成機制,若是結果顯示它更符合幔柱頭假說,那么它就可以為幔柱頭假說的成立提供又一證據。所以對沙茨基海隆地區形成機制的研究就變得非常重要。前人曾對沙茨基海隆地區做過一些研究,但是因為沙茨基海隆地處太平洋,為大洋高原,難以採樣,所以一直缺乏足夠的樣品和證據。因此IODP(IntegratedOceanDrillingProgram綜合大洋鑽探計畫)特意為該地區設計了324航次來進行此地區的地質調查,以期望能進一步了解該地區的形成原因。而本文就是將該航次所取得的FMS(FormationMicro-Scanner地層微電阻率掃描測井)資料進行處理,解釋並同時結合磁條帶,地震,岩心等其他資料對該地區的形成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茨基海隆
  • 所在地:西北太平洋
  • 地位:綜合大洋鑽探計畫重點研究區域
  • 形成時期:磁倒轉時期
FMS成像測井技術是目前來說較為先進的測井技術,由於其具有高解析度、直觀性等特點,在原始產狀識別恢復、沉積相態等的研究中有著廣泛的套用。本文套用的是綜合地質處理解釋軟體Geoframe,對該航次U1347A、U1348A、U1349A3口鑽井中的FMS成像測井資料進行了處理並進行了相應地質構造的解釋、產狀恢復。接著又套用由FMS成像測井資料恢復的岩心節理的真實產狀值,繪製了產狀玫瑰花圖,進行了構造應力場的探討。得出的結論是,沙茨基海隆地區TAMU地塊的形成比較符合大洋中脊擴張學說,而對Ori地塊的應力場分析則顯示Ori地塊的形成較符合幔柱頭假說。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內容:沙茨基海隆的研究區概況;FMS成像測井原理及產狀恢復原理,主要介紹FMS測井儀器,測量原理,斷層解釋及產狀恢復原理;本次套用的基礎資料,包括取得通道、324航次的鑽探計畫、磁條帶、岩心資料組成及構造、地層單元的描述、FMS測井圖像的描述;FMS測井資料的處理解釋過程;處理、解釋套用的軟體Geoframe的介紹及相應的FMS資料處理解釋流程;FMS構造識別,產狀恢復結果及古構造應力場的分析;沙茨基海隆形成的各種假說及前人的先期研究;以及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