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爾沁召

沙爾沁召

沙爾沁召在內蒙古包頭市沙爾沁鄉沙爾沁村北,座落於蓮花山的半腰台地上。

分新召舊召,舊召建於明代,新召建於清康熙年間。兩召間隔一山樑,相距約800米。清康熙皇帝賜名“廣化寺”。

沙爾沁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夷為平地,現只留有廢墟,是郊區乃至全國損失最為慘重的一處古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沙爾沁召 
  • 地理位置:內蒙古包頭市沙爾沁鄉沙爾沁村 
沙爾沁召在內蒙古包頭市沙爾沁鄉沙爾沁村北,座落於蓮花山的半腰台地上。分新召舊召,舊召建於明代,新召建於清康熙年間。兩召間隔一山樑,相距約800米。清康熙皇帝賜名“廣化寺”。
沙爾沁召沙爾沁召
召廟為漢藏式混合建築。新召有殿堂6座、白塔4座、靈藏1座、活佛府1處、佛倉1處、甲壩1個、廚房3個、喇嘛住房14處。主要建築是誦經堂、彌勒殿和活佛府。
誦經堂是藏式二層建築。堂內排列著活佛和喇嘛念經的座位,東側有藥王和觀音塑像,牆上掛十八羅漢帛畫,西側除塑有綠度母之外,還陳設《甘珠爾》《大藏》《大般若》等經典。誦經堂內裝飾美觀、典雅,壁畫斑斕。
彌勒殿為藏式三層建築,平面東西長30米,南北寬13米。殿正中部分上下貫通不分層,塑有正容、跣足、全身彌勒佛坐像。從大殿分層部分看,大佛腹部、腿部在一層,胸部在二層,首部在三層。因其高大,蒙民稱為八十尺彌勒。
大殿一層,大佛身前又塑有高5米彌勒佛站像一尊,東側塑長壽佛3尊,西側也塑佛像3尊,再兩側各列佛像5尊、菩薩4尊、金剛1尊。各佛像前都擺放供桌,有燈明、花草、食品、香火、錢幣等供品,而金剛佛供桌上還放有藏文《宗對》經1部和空心小鐵塔1個。據寺中喇嘛相傳:《宗對》經和空心小鐵塔,另外還有一口大銅鍋,乃康熙皇帝親臨沙爾沁召所賜。
大殿二層正中被彌勒佛坐像胸部所占,兩側各一小堂,東堂內塑金剛10尊,西堂內供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和他的兩個徒弟扎拉色布吉和海拉布吉。大殿三層正中是彌勒佛坐像首部,東西堂內供奉綠度母、吉祥天母等眾佛像。整個彌勒殿畫棟雕梁,油彩艷麗。
活佛府原為藏式建築.民國年間由沙爾沁召執事大喇嘛雅仁匹勒主持,改修成漢式磚瓦府院,由正廳9間和廂房6間組成。正廳頂部前低後高,後牆高出房頂二尺許,上覆青瓦,牆正中鑲銅鑄廟徽,兩端各飾銅龍1條;廳前檐兩角挑起,頂端也各飾銅龍1條。整個活佛府院磚瓦製作精美,石雕、木雕雕刻精細,為沙爾沁召建築之精華。
舊召規模較小,最初只有漢式殿頂藏式牆壁和門窗的佛殿2座,兩佛殿都不大。此外還有平房6間。民國年間舊召已牆壁斑駁,殿頂瓦塊破碎跌落,又由雅仁匹勒主持將舊召改建成純藏式殿宇。
舊召佛殿內有銀鑄釋迦牟尼像1尊,高60餘厘米。這尊銀鑄像,每年前半年在沙爾沁召供奉,後半年移到離召廟35公里的丹津營子供奉。召廟專備白馬一匹往返迎送佛像。
沙爾沁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夷為平地,現只留有廢墟,是郊區乃至全國損失最為慘重的一處古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