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豆皮是湖北省沔陽(今仙桃市)的傳統食品之一,具濃郁地方特色,因地產沔陽,如今也成為老沔陽豆皮。作為是老沔陽的特色小吃,既可當下酒的菜,又能作主食來飽肚子。其名稱也是依據製作時作用材料加以命名。主要的原料用綠豆或紅豆(飯豆子)和少量的黃豆再去摻細米,又以早谷細米為佳。經過磨製、攤敷而成。豆類又以選用綠豆為最,故稱為綠豆豆餅或統稱為豆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湖豆皮
- 分類:傳統食品,湖北
- 口味:根據製作方法的不同其口感也不相同
- 主要食材:綠豆(或紅豆),細米(早谷細米),黃豆
美食簡介,生產製作,相關傳說,
美食簡介
沙湖豆皮因其地處沔陽(今仙桃市),亦被人稱做是老沔陽豆皮。豆皮,當地也叫豆餅,之所以稱為餅,其中的道理在於,就形狀來看,有“無圓不成餅”之說。如北方的雜糧煎餅,攤成也是一張薄皮,但也把這“皮”稱為餅。這雜糧煎餅與老沔陽豆餅相比起來,幾乎沒有區別,只是味道的不同,煎餅卷進的是大蔥,而豆餅疊入的是蒜苗。
也在有些地方,把千張亦叫豆皮,免於混淆,還不如乾脆稱之為豆餅。後來,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栽種蕉藕,其澱粉充分,經磨漿而沉澱出蕉藕粉,可以用來製作粉條,叫蕉藕冬粉。糧食緊缺時期,人們也把它用來塌豆餅。先把蕉藕洗淨去皮剁碎,摻黃豆和細米,磨成漿後去攤敷豆皮。除可以節約糧食外,這蕉藕豆餅也著實的好吃,入口軟綿,有一股蓮藕味香的成分。其材料的不同,人們對其也沒有一個特別的叫法,也還是稱之為豆皮、豆餅。
生產製作
其主要原料是用綠豆或紅豆(飯豆子)和少量的黃豆再去摻細米,又以早谷細米為佳。經過磨製、攤敷而成。豆類又以選用綠豆為最,故稱為綠豆豆餅或統稱為豆餅。製作完成的豆皮狀如四方包袱,外黃內白,外酥內軟、香氣撲鼻,味道可口,余香無窮。
豆皮的製作方式可以說是各式各樣,既可以當作是下飯所用酒菜,亦可作為主食(麵食)食用。大致有以下集中製作方式。
做法1:攤敷豆皮
攤敷豆皮,老沔陽方言也叫攤豆餅、敷豆餅、塌豆餅。
攤,取擺開,展開的意思,即把糊狀物倒在鍋里做成薄片。
敷,類似於貼敷的之意,與塗搽相近。敷豆餅,就是把磨好的米漿貼敷在熱鍋里去燙熟。舊時,人們敷豆餅用半個大蚌殼,在鍋里去勻開米漿。故敷豆餅,可算是一個動作形象詞組。
塌,作為動詞來用,但區別於“倒”或“陷”的字義,如作為攤敷的意思去理解,字典上沒有其詳細的解釋,只能當作是一種地方方言。在老沔陽,還有塌溜粑、塌蕎麥粑、塌油性餅、塌合葉子等。這些都是老祖宗承傳下來叫法,是不可隨意改變的,改了就會聽不習慣,聽後也不知所云。在當地方言中,也是如此交流。
豆餅好吃,但製作起來並不簡單,其製作流程也是相當複雜。忙時忙月討不得寒(諧音),只有閒時閒月匆容噠,人們才會塌豆餅吃。平時把綠豆、紅豆、黃豆這些用料除雜、曬乾,防潮防蟲蛀,裝入陶缸里備好,要用就拿出來。
豆餅的製作流程大致為:先將豆子泡發脹淘去豆殼,摻入已泡好的細米中,用石磨推成米漿,再用勺子舀入柴火灶的鍋里,以文火塌成圓形的薄餅,現塌現吃,叫吃新鮮豆餅。吃豆餅大約在冬季,塌出的豆餅要是存放幾天,天冷也不會變壞,食用時,把疊好的濕豆餅切絲或用手撕成小塊,用豬油或植物油去炕著吃,叫炕豆餅,炕豆餅,也叫炒豆餅。把豆餅切成絲曬乾後,要食用時像下麵條去交些青菜煮著吃,有湯有水的,謂之豆餅面。鄉下冬季閒月塌豆餅,對一般農家來說,是一樁蠻體面的事情,因為豆餅是吃食中的稀物。
時逢冬至節、臘八節等,豆餅可作為節禮送人;再就是,農村人往來不分你我,吃豆餅也叫做“一人吃一人香,十人吃了十人香。”
豆餅現塌現吃,一勺米漿塌一張豆餅。當豆餅在鍋里燙熟後,點少量的豬油,把切好的蒜苗放在豆餅上,然後用鍋鏟將豆餅疊成四方形,起鍋裝碗,端給來客中一人食用,接著再去塌給下一位。穰麥草塌出來的豆餅,有一股清馨的田園香。橙黃爽口的豆餅,具有外焦內軟,油重而不膩的特色。
做法2:製作豆餅面(豆皮)
豆餅面是一種方便食物,莊稼人以不務農時而儲備。一鍋水燒熱,豆餅面一丟,加些調料,煮開就可以盛入碗裡吃了,很適用於過早,也可用來待客。
做法3:炒豆皮
要說吃豆餅還是炒的好吃,耐嚼筋道,味香可口。要是用豬油,把濕豆餅交些瘦肉去炒,更是不同尋味。
其簡單的方法是:鍋燒熱,用豬油咣鍋後,將瘦肉切成絲倒入鍋里,小火慢炒至肉絲變色,放生薑,醃紅辣椒,加幾片青菜,然後將豆餅入鍋,青菜炒死後放鹽、豌豆醬、加蒜苗,再挑少量的豬油,炒幾鍋鏟後,就可以起鍋了。喜歡吃焦的,則在鍋里多炕一會。
上桌的炒豆餅色味俱全,紅的辣椒、綠的蒜苗、黃的豆餅,餅片上冒著油,色澤光亮,誘人味蕾。入口先是微辣,然後便是蒜苗的清香,最後卻有滑嫩瘦肉絲的爽口,可謂鹹辣鮮香兼俱。
豆餅是江漢平原農村的鄉土風味小吃,在仙桃,沙湖豆皮深受食客歡迎。炒豆餅在餐館,酒店是一種難得的美食。客人邊喝酒,邊吃豆餅,有時甚至一加再加,天天吃都不厭。同時,臘肉炒豆餅也多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臘肉一年四季備有,也不受季節的影響。
相關傳說
沙湖豆皮傳言中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以前的沙湖街上住著一李大爺,早年喪妻,與獨兒相依為命,後其子娶妻名為巧雲,窮盡一生,為兒為家,落得一身傷病。年過七旬,便無力支持,臥床不起。其媳巧雲蕙質蘭心,孝順懂事,李大爺痛病在身,飲食難進,鬱鬱寡歡。尋醫數次,恰其子外出經商,唯其媳侍奉左右,憂思難眠,想盡千方百計調理公公胃口。
李大爺想著自己年邁已高,大病在身,也是不久之人,反以次為藉口,拖累兒媳,實是愧疚。便出一難題:“黃面白里包珍珠,脆菜香筒藏其中。雖是酥軟熟透食,不須蒸來不用煮。”令其製成食物。功夫不負有心人,巧雲後來真就作出這道美食,李大爺也是精神百倍,美滋滋的食用起來,頓時滿口生香、胃口大開、食慾大振,吃了還想吃。
綠豆皮是沙湖人首創,又叫沙湖豆皮。綠豆皮是兒媳做出來孝敬公爹的,又稱“孝心豆皮”。
綠豆皮黃面白里,內藏糯米如珍珠,好吃好看。綠豆皮中,綠豆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消暑解渴之功能;大米是人的主食;雞蛋、糯米營養豐富,能滋補強身;榨菜開胃,增強食慾;香蔥解表、發汗、散寒、通竅。綠豆皮不僅能填飽肚子,而且能治病、強身、保健······
巧雲將綠豆皮製作工藝,毫無保留地傳給街坊、鄰里,綠豆皮在沙湖乃至沔陽很快傳開了,成了城鄉的時尚食品。家庭用它待客,餐館用它作早點。人們還在冬至後,立春前,將綠豆皮(不加輔料)捲成筒,切成條條,曬乾成臘貨,用臘肉煮湯,更是膾炙人口,別有風味。
沙湖豆皮是民間傳統佳品,在宮廷膳食中也有一席之地。清末沙湖人李紱藻在朝為官,將沙湖豆皮製作工藝帶進京都,命廚師做好後,獻給慈禧太后食用,老佛爺品嘗後,聖顏大悅,讚不絕口: “沙湖鹽蛋一點珠,沙湖豆皮包珍珠,水鄉盡出寶啊!”
從此,沙湖豆皮與沙湖鹽蛋齊名,譽滿湖廣,名噪京城。
豆皮是仙桃市著名早點,以沙湖豆皮為最,故稱沙湖豆皮。沙湖豆皮以隔檔湖特產糯米及綠豆為原料,佐以雞蛋攤制而成。殼酥心軟、色金黃,吃起來香酥可口。其製作方法是將鍋置旺火上,點少許油水抹鍋,放綠豆大米汁半斤攤鍋內拌勻,用雞蛋一個打泡,投入豆皮表面層,翻面,然後將糯米飯一兩,豬油0.5兩,榨菜8分,蔥花5分,熟精鹽4分攤在豆皮上,四面折邊包住,再翻面烤至金黃色起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