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成熟果實。
性味
味酸、微甘,性涼。
歸經
歸肺、肝、脾、胃、腎經。
功效
養肝益腎,健脾調經。
主治
用於肝虛目眩,腎虛腰痛,脾虛腹瀉,消化不良,帶下,月經不調。
相關配伍
1、治腎虛腰痛,不能反側:四味果適量,同狗腰子煮食,每日1次。(姚可成《食物本草》)
2、治消化不良,胃痛,腸炎下痢:沙棗15-30g。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採集加工
果實成熟時分批採摘,鮮用或烘乾。
形態特徵
1、沙棗又名銀柳、銀柳胡頹子、桂香柳、香柳。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5-10m。枝幹受傷後流出透明褐色膠汁。常具亮棕紅色硬刺,幼枝密被銀白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栗褐色,光滑;皮孔明顯,點狀橫裂。單葉互生,薄紙質;葉柄長0.5-1cm;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8.5cm,寬0.5-2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幼時被具銀白色鱗片,後部分脫落,下面銀白色,有光澤,密被白色鱗片;側脈不明顯。花1-3朵生於葉腋,兩性,稀單性;花被筒呈鐘狀或漏斗狀,先端4裂,外面銀白色,裡面黃色,有香味;花盤先端無毛;雄蕊幾無花絲;花柱長於雄蕊,先端環狀彎曲。果實橢圓形,長約1.5cm,粉紅色,被銀白色鱗片。花期5-6月,果期9月。
2、東方沙棗與正種的區別在於:本變種花枝下部的葉片闊橢圓形,寬1.8-3.2cm,上部的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兩端鈍;花盤無毛或有時微被小柔毛;果實大,闊橢圓形,長1.5-2.5cm,栗紅色或黃色。
3、尖果沙棗又名黃果沙棗。本種與前兩種的區別在於:葉片窄長圓形至線狀披針形;枝具明顯的棘針;花盤先端有毛,萼筒漏斗形或鐘形;果實較小,長5-10mm,乳黃色或橙黃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1、沙棗生於沙漠地區,耐旱、耐寒,並在沙地、鹽漬化土地和村邊、田邊廣泛栽培。分布於華北、西北及遼寧等地。
2、東方沙棗生境同沙棗。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3、尖果沙棗生於海拔400-660m的戈壁沙灘或沙丘的低洼潮濕地區和田邊、路邊,野生或栽培。分布於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
藥材性狀
1、沙棗:果實矩圓形或近球形,長1-2.5cm,直徑0.7-1.5cm。表面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具光澤,被稀疏銀白色鱗毛。一端具果柄或果柄痕,另端略凹陷,兩端各有放射狀短溝紋8條,密被鱗毛。果肉淡黃色,疏鬆,細顆粒狀。果核卵形,表面有灰白色至灰棕色稜線和褐色條紋8條,縱向相間排列,一端有小突尖,質堅硬,剖開後內面有銀白色鱗毛及長絹毛。種子1顆。氣微香,味甜、酸、澀。
2、東方沙棗:果實寬橢圓形,較沙棗大。
3、尖果沙棗:果實卵圓形或近圓形,較小,1-1.3cm,表面乳黃色或橙黃色。
藥理作用
尖果沙早果實製得的膠質、鞣質的濃縮物有抗炎作用。
相關論述
1、《綱目》:“能止饑渴。”
2、《內蒙古中草藥》:“強壯,調經活血,鎮靜,健胃脾,止瀉。”
3、《沙漠地區藥用植物》:“止瀉、鎮靜。”
4、《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消化不良。”
5、《食物中藥與便方》:“健脾止瀉。”
附註
《中國藥典》1977年版曾收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