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梨園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秀新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沙梨園村,位於坑梓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新喬圍村、城內村、城外村及老坑社區井水龍村,坑梓社區利民新村、文化新村。地處深圳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帶;村東有尖峰嶺,海拔100餘米;村南有一條無名小溪穿過。始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先祖黃纘元在沙梨園創建龍圍世居。據村中老人講述,黃氏族人在村後苑地周圍種植大片沙梨樹,村落因此得名沙梨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梨園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秀新社區
  • 地理位置:坑梓街道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屬坑梓農場;1963年1月,屬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坑梓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2004年,屬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秀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黃姓。明末,黃姓先祖從嘉應州興寧(今廣東梅州)遷移至惠州府歸善縣白馬碗窯,再從白馬碗窯遷居坪山高寨子,後又遷到坪山江邊村;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從坪山江邊村遷至坑梓:清嘉慶五年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20人,其中男性104人,女性116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86歲(男):海外留學1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70多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0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繭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1999年3月成立沙梨園經濟合作社。2004年8月村改居民小組時,沙梨園村土地被徵用,村民成為城市居民,原村集體經濟組織改制為深圳市秀新段份合作公司沙梨園分公司。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米餅、糖環。特色工藝品有客家涼帽。
省道S359線深汕路、光祖北路、人民西路經過該村。1972年通電,1988年通自來水,199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4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坑梓中心國小,2015年有教學班35個、學生1600餘人、教職工108人;坑梓中心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約300人、教職工3人;東方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約280人、教職工30人。另有村民活動中心、圖書室和籃球場。
該村黃氏族人2014年參與了《深圳坑梓黃氏族譜》的纂修。
龍圍世居,建於清嘉慶五年,該圍屋以黃氏祠堂為中心,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為坑梓城內大型客家屬圍之一、內有日聯“江夏家聲遠:東觀世澤長”,匾額“龍圍世居”。因多年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多已垮塌。圍屋四周數座炮樓仍存,其中一座炮樓保存完好,共4層。每年農曆八月第一個星期六或星期日。該村黃氏後裔均到龍田墓衏祭徂。該村有醒獅特色文化。醒獅,又稱南獅,分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文獅表現溫馴而和善,武獅表現勇猛而剛烈;少獅即為幼獅,憨態可愛,一般隨文、武獅同場表演。醒獅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有吉祥、喜慶色彩,極具氣氛渲染力。村內有另一特色文化“獅子親”,是村與村之間以獅會友的一種特色文化,與醒獅相伴而生。走“獅子親”的兩村一般地緣相近、文化相同、習俗相似,且兩村村民感情較好。春節後,醒獅隊在長者帶領下,敲鑼打鼓,舞著獅子到相熟的村走親戚;接親村也會全村出動,擂鼓敲鑼,舞著獅子到村口迎接。兩個村的獅隊會合後,按照傳統禮儀,先拜大門、祠堂,然後挨家挨戶拜年,再後接親村開設獅親宴,大宴三天,全村以房氏為單位設宴,接待走親的獅子隊。晚上,每家每戶帶幾個走親村的獅子隊員回家住宿,家裡床位不夠時,主人家寧在廳堂烤火,也要把床讓給客人。此習俗現已逐漸消失,但仍保留有獅子舞習俗。除賀歲舞獅,一些單位的喜慶活動也會請“獅子”前來助興。舞獅前通常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上由主禮高賓把硃砂塗在獅子眼睛上,寓意給予生命。
該村於2013年8月被列入坪山新區坑梓辦事處秀新沙梨園城市更新項目建設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