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村(青海貴南縣茫曲鎮沙拉村)

沙拉村(青海貴南縣茫曲鎮沙拉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沙拉村隸屬於青海省貴南縣茫曲鎮,位於貴南縣西南部,距縣城11公里,是一個漢、藏、土、蒙等民族聚居的自然村,於1986年從龍羊峽庫區搬遷至現址。

2018年11月,獲得中國生態文化協會“2018年全國生態文化村”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拉村
  • 外文名:Salad village
  • 時間:1986年
  • 位於:貴南縣西南部
概況簡介,經濟發展,發展優勢,制約發展的不利因素,資料拓展,

概況簡介

全村分五個自然社,有324戶,1345人,其中婦女579人,現有勞動力730人。全村現有黨(團)員66人,其中女黨(團)員12名,少數民族黨(團)員11名。全村耕地總面積為9005畝,其中退耕還林草面積4383畝,實際耕地面積4622畝。現有草場總面積36000畝,其中可利用草場32000畝,林業用地面積5600畝,其中林地面積260畝,荒山荒坡19000畝。總牲畜頭數13200頭(只),其中大畜413頭,小畜12787隻。
牛羊販運及育肥成為沙拉村增收的主渠道牛羊販運及育肥成為沙拉村增收的主渠道

經濟發展

沙拉村緊緊以發展經濟建設、實現小康社會為主題,以農牧業結構調整為著手點,進行藥材種植、“雙低”油菜、優質青稞等項目的基地建設。同時從山東、陝西等地引進優良畜種300餘頭(只),實施了較大規模牛羊改良,興建兩用暖棚、蔬菜大棚25座、沼氣池和高標準小畜棚125座、大蓄棚4座。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拓寬民眾增收渠道, 2008年人均收入實現2070餘元,居全鎮的前列。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以開展文化大院活動為載體,廣泛深入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宣傳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呈現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2005年該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發展優勢

距縣城較近,耕地較多,有利於種植業的發展,特別是旱地資源比較豐富,適於大面積種植高原油料經濟作物;該村從事牛羊育肥業的戶數占全村總戶數的50%以上,牛羊育肥產業規模較大;村民整體文化素質較高,村兩委班子領導堅強有力,有利於各項經濟事業的發展。

制約發展的不利因素

制約該村發展的不利因素:本村地處高寒地區,不利於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增產增收;由於該村處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交通、信息閉塞等多種原因,與外界交流與招商引資較困難。一是種植業方面:資金不足,良種串換困難;缺少技術人員,農作物種植產量不高;二是養殖業方面:牛羊育肥流動資金不足,品種單一需引進更多優良品種;高標準畜棚缺少,需增加修建;三是文化建設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需加大建設力度;服裝道具等緊缺,開展村級文化活動經費短缺;四是衛生設施方面:急需高壓消毒鍋、體重秤、冷鏈冰櫃、治療盤各一套,以進一步改善該村衛生室硬體建設。
團支部組織的青年演出隊團支部組織的青年演出隊

資料拓展

沙拉村中年農民何春年怎么也沒有想到,過去就連手扶拖拉機都很難進入村裡的土路,如今,寬大班車也能自由地出入。今天,縣上在村里開“茫曲鎮三村自來水進戶及道路硬化工程竣工典禮”,許多車輛來到沙拉村,進出、停放都很方便,這要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鄉村土路,已成了往日的記憶。今天,沙拉、昂索、托勒三村的560戶人家,告別了走土路、喝井水的歷史,日子越來越好。 5月18日一大早,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來到貴南縣茫曲鎮沙拉村的文化宣傳大院裡,與三個村的數百名民眾一道參加竣工典禮。典禮上人頭攢動、熱鬧異常,大夥載歌載舞,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大院。沙拉村的姑娘和小伙跳起了藏族舞蹈《歡樂的香浪節》抒發著他們內心的喜悅;昂索村的扇子舞那輕快的舞步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托勒村表演的弦孝則用最淳樸的語言表達了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看著筆直寬敞的硬化道路、用著清澈乾淨的自來水,沙拉村的黨支部書記高付清對記者說,村裡的喜事不斷,省和縣上的交通部門及縣水務局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為民眾排憂解難,我們村是全縣道路硬化工程實施的第一個村,而且,今天三個村的家家戶戶又通上了清澈乾淨的自來水,人們再也不用到幾里外的山溝里去背水,大夥的心裡樂開了花。
在村民何春耀家中,自來水水龍頭上掛著紅綢,當自來水嘩嘩地流淌出來時,他高興地合不攏嘴。以往他家喝的水是從地下30多米深的井底下打上來的地下水,由於水質差,人喝了以後,腸胃不適、消化系統容易患疾病。用上了清澈乾淨的自來水,他的媳婦和女兒每天洗衣服、做飯的勁頭也和以前大不一樣。
離開沙拉村時慶典活動還在繼續,鄉親們自編的快書充滿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清水流進自家門、硬化道路通四方、電話進了千萬家,打開電視觀天下……”發自農民自己心裡的話,越過大山傳向遠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