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其海軍主力戰艦的建造受到《
凡爾賽和約》的嚴格限制。1933年
希特勒掌權後,德國海軍打算突破限制,開始秘密設計大型戰艦。1935年德國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簽訂《
英德海軍協定》之後,德國海軍停止建造
德意志級裝甲艦的4、5號艦,於1935年開工建造沙恩霍斯特級。
沙恩霍斯特級開始計畫排水量為26000噸,主炮口徑380毫米。但因為政治原因(德國號稱是對抗法國正在進行的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的造艦計畫),最終採用3座三聯裝280毫米口徑主炮(曾計畫換裝380毫米口徑主炮,因故取消)。該級艦的防禦性能較德意志級大幅度增強。由於修改裝甲防護的設計,使該級艦排水量大幅度增加到32000噸,導致乾舷高度較低,影響了航海性能,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又不得不增加裝甲區,最終權衡再三隻好放棄某些航海性能。儘管德國海軍將其稱為戰列艦,但是一般將這種高速,同期建造的戰列艦中主炮口徑較小的戰艦稱為戰列巡洋艦。
研製歷程
1934年2月,沙恩霍斯特級艦的訂貨指標下達給基爾的德意志造船公司和威廉造船公司,4個月後開始施工。在英德海軍條約簽署之前,這兩艘艦的結構圖和說明書就已經完成。儘管德國海軍把沙級艦稱為戰列艦,但實際上它們是戰列巡洋艦。它們有重裝甲防護、高航速和中等口徑火炮,是德意志級裝甲艦的發展型。
由於沙級艦的建造目的是用來抗擊法國的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因此,該級艦特別考慮到火力和裝甲防護的問題,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裝有330毫米主炮,其炮彈重達572公斤;而沙級艦裝283毫米主炮,其炮彈重量為330公斤。但是,沙級艦的火炮射速快,敦刻爾克級艦的許多艦體缺乏裝甲防護,這些部位一旦遭到破壞,就很可能會使軍艦失去戰鬥力。
在沙級艦開始設計階段,相信裝9門283毫米主炮和能在近距離上抗擊法國330毫米火炮的裝甲防護,其排水量只需26000噸就夠了。但到1936年軍艦在建時,排水量卻遠遠大於最初的估計。排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反過來又影響艦船的穩性、適航性和防護性,因為此時裝甲甲板將低於設計水線而不是高於設計水線。乾舷的丟失也相當嚴重。這意味著艦船的穩性範圍將減少。後來,艦船的操作表明,吃水的增加使艦船在風濤的海面上造成甲板的浸濕性,從而需要進一步更改甲板舷弧線和舷外飄。
德國海軍建造局研究了沙級艦增加排水量的問題。在進行了細緻的調查之後,最終接受了將標準排水量從26000噸增加至30000噸的方案。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共建2艘,即“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 “沙”號艦於1935年5月16日在威廉港始建的,1936年10月3日下水。它的下水曾轟動一時,德國元首希特勒曾親自參加了下水儀式。1939年1月7日,“沙”號艦服役。
“格”號艦於1935年5月6日在基爾的一個造船廠始建,1936年12月8日下水,1938年5月21日服役。入役後主要進行試航和訓練,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航行表明,由於艦首乾舷不足,在洶湧的海況下會遇到麻煩,遂於這年冬入塢改裝。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艦型結構
沙恩霍斯特級艦有著適度的球鼻型艏,以減少高速時的興波阻力;加上艦體長度大、結構好,這對減少阻力也十分有利。沙級艦與德國一次大戰時期的戰列巡洋艦和其他國家海軍的主力艦都大不相同。它們強調速度,“沙”號艦和“格”號艦都未裝備附加外板,從而使它們更容易獲得較好的經濟航速。
沙級艦的乾舷很低,因此同級兩艘艦的航海性能都相當差。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通過提供額外的艦體高度來增加艦舷高度,但這樣一來又不得不增加裝甲區。權衡再三,最終只好將某些航海性能棄之不顧了。到沙級艦建造時,焊接技術已有很大發展。因此,它們的艦體除防魚雷艙壁的接合部和甲板結構外,均採用焊接技術。
裝甲防護
沙恩霍斯特級艦主舷側裝甲舯部為350毫米,首尾部170毫米,上甲板和下甲板裝甲50毫米。主炮裝甲正面360毫米,側面200毫米,頂部150毫米。副炮裝甲150毫米,指揮塔裝甲350毫米。由此可以看出,沙級艦在裝甲方面的主要弱點是水平防護弱、並缺乏強有力的上層裝甲列板。
動力系統
沙恩霍斯特級艦是在特彆強調軍艦速度的情況下設計的。因此,推進裝置的馬力是很大的。最初主張採用柴油機,柴油機耗油節省,並且續航力大;但是,
柴油機卻難以獲得30節以上的航速,而且在艦上占的空間太大。在安裝何種動力裝置問題上,德國海軍內部意見分歧。最後,雷德爾出面干預,他決定採用高壓、高溫蒸汽輪機。每艦安裝3台蒸汽輪機,12台鍋爐。鍋爐效率較高,工作壓力為58公斤/平方厘米,濕度攝氏450度,設計出力為136000馬力,但是實際上兩艦的主機都能超載運行,沙能超過160000馬力極速接近32節,格艦超過150000馬力極速30.5節。 艦上裝有6台460千瓦渦汽輪發電機和2台150千瓦柴油機發電機,總發電能力為4520千瓦,其中包括在戰鬥損傷時的900千瓦預備電力。
武器系統
主炮
沙恩霍斯特級艦安裝3座三聯裝54.5倍口徑身長283毫米炮。此型火炮和德意志級裝甲艦的火炮不同, 主炮炮彈長度比德意志級的長,但裝藥卻比德意志級的少。沙級艦採用三種炮彈:穿甲型-主要用於對付高強度的裝甲目標;普通型-炮彈裝有較多的炸藥,並能增加殺傷力;高爆型-增強彈片殺傷效果,主要用於對付暴露的人員、高射炮炮位、火控裝置、按照燈等,還用來對付裝甲防護較弱的
驅逐艦以下的艦艇。炮彈重330公斤,初速890米/秒,最大射程為42500米,最大仰角40度。
副炮
沙恩霍斯特級艦裝備了55倍口徑身長150毫米單管炮和雙聯裝炮各4座。4座單管炮裝在煙囪兩側,兩舷各有2座,由位於艦中部的彈藥艙供彈,裝甲防護弱,有25毫米裝甲,僅可防護彈片殺傷。4座雙聯裝炮平均配置在上層建築兩側,炮的裝甲防護能力較150毫米單管炮強,從而給炮手較好的裝甲防護。炮彈重量45點3公斤,初速為857米/秒,最大射程22000米,單管炮仰角為35度,雙聯裝炮仰角為40度。
高射炮
該級艦上有7座雙聯65倍口徑身長105毫米高炮,炮彈重量15.1公斤,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17700米,仰角85度,俯角8度,射速15發/分,對遠距離目標相當有效,但不能提供近程防護。
機關炮
該級艦上有8座83倍口徑身長雙聯裝37毫米機關炮。炮彈重0.745公斤,初速1000米/秒,最大身程6750米,射速30-40發/分,用於近程防護。 至於兩艦(“沙”號和“格”號艦)上的20毫米機關炮的數量,在戰爭期間均在不斷增加。“沙”號艦上裝有38門20毫米機關炮,而“格”號艦上則裝有16門機關炮,火炮呈單管或四聯裝配置。
魚雷武器 1941年3月沙恩霍斯特級艦的“沙”號艦和“格”號艦從大西洋返回基地時,指揮這次作戰的呂特晏斯
海軍上將在他的報告中建議給這兩艘艦裝上魚雷武器。後來,沙級艦在法國布勒期特期間,均裝上了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水上飛機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配備4架阿拉多Ar.196水上飛機,用於偵察觀測。
性能數據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參考數據:
排水量(括弧內是格奈森瑙號數據)
|
標準排水量
| 31,053噸(31,132噸)
|
設計排水量
| 35540噸
|
滿載排水量
| 37,224噸(37,303噸)
|
基本參數
|
艦長
| 230.96米
|
艦寬
| 30米
|
吃水
| 8.68米
|
動力裝置
|
主機功率
| 166000馬力
|
最大航速
| 32節
|
續航力
| 9020海里/15節
|
武器裝備
|
主炮
| 三座三聯裝280毫米口徑主炮
|
副炮
| 12門150毫米(四座雙聯裝,四座單裝)
|
高射炮
| 14門雙聯裝105毫米;八座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
|
魚雷發射管
| 兩座三聯裝533毫米 (沙恩霍斯特號)
|
裝甲防護
|
主舷側裝甲
| 360毫米;
|
雙層裝甲甲板
| 上裝甲甲板60毫米,主裝甲甲板80-11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與主舷側裝甲一同重疊在彈道上);
|
主炮炮塔
| 390毫米(正面),炮座350毫米;
|
司令塔
| 350毫米。
|
建造材料
|
艦體結構
| St52造船鋼;
|
立面裝甲
| KCn/A表面滲碳硬化鋼;
|
水平裝甲
| Wsh高強度勻質鋼;
|
防雷裝甲
| Ww高彈性勻質鋼。
|
艦載飛機
| 3架
|
艦員
| 1629人
|
該級各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共建造2艘,各艦概況如下:
艦名
| 開工日期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備註
|
沙恩霍斯特號 Scharnhorst
| 1935年5月
| 1936年10月
| 1939年1月
| 1943年12月26日被擊沉
|
格奈森瑙號 Gneisenau
| 1935年5月
| 1936年12月
| 1938年5月
| 1942年2月26日被擊毀, 1942年7月1日退役, 1945年3月27日鑿沉在哥特港
|
服役動態
服役參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入侵挪威的戰役中,1939年11月21日,沙恩霍斯特號艦、格奈森瑙號艦、“萊比錫”號和“科隆”號巡洋艦以及3艘
驅逐艦結伴駛入冰島-法羅群島水域。這次出擊,“沙”、“格”兩艦共同擊沉了英國“拉瓦爾品第”號輔助巡洋艦。
1940年1月,“沙”號艦前往波羅的海進行火炮射擊訓練。同年2月7日,它返回威廉港準備前往北海作戰。4月7日,它與“格”號艦一起駛離威廉港,擔任入侵挪威納爾維克和特隆赫姆部隊的主要掩護兵力。6月4日,兩艦在“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和4艘驅逐的陪同下,在挪威的
哈爾斯塔附近向盟國海軍部隊和運輸船隊發動了攻擊,擊沉盟國油船和運兵船(19500噸)各1艘。6月8日16時45分,“沙”號艦和“格”號艦發現了英航空母艦“光榮”號,“沙”號艦遂即開火。經過一番火力交鋒,“沙”號艦和“格”號艦擊沉“光榮”號和2艘擔任護航的
驅逐艦。在戰鬥中,“沙”號艦遭受重創,隨後入塢進行為期6個月的修理工作。
從1940年12月28日至1941年3月22日,“沙”號艦和“格”號艦連續數次駛入大西洋進行破交活動。1941年2月22日,在紐芬蘭以東約500海里處,“沙”號艦和“格”號艦發現了一支西行的空載運輸船隊,並擊沉其中4艘運輸船,總計25784噸。3月15日,兩艦截獲了幾艘油船。“格”號艦俘獲了3艘船隻,計20139噸,並擊沉了第4艘。16日,兩艦發現了一些掉隊的運輸船隻,“沙”號艦擊沉其中6艘,計35088噸,“格”號艦擊沉7艘,計26693噸。22日,這2艘戰列巡洋艦駛入德占法國港口布勒斯特。兩艦在布勒斯特虎視大西洋,成了
英國皇家海軍的眼中釘、肉中刺,遂頻頻出動飛機對兩艦進行持續不斷的空襲,並使用了227公斤穿甲彈。1941年7月24日,皇家空軍派出數箇中隊的
B-17和
B-24轟炸機進行轟炸。“沙”號艦中5顆炸彈,遭重傷後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修理。
1941年12月11日,德國、義大利向
美國宣戰。懾於盟國海軍的龐大實力,納粹海軍意識到再用水面艦隻在大西洋上進行破交戰已非上策,希特勒也不想冒險派大型軍艦進行大西洋海戰,因為這些大艦對挪威的防禦猶為重要。為此,德國海軍司令部命令“沙”號艦、“格”號艦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水面艦艇和航空兵力的密切配合下,穿過多佛爾海峽,返回了德國本土。
在“格”號艦檢修期間,希特勒對德國大型軍艦的戰果極為不滿,1942年年底,他氣急敗壞地揚言要拆毀德國所有的大型軍艦和巡洋艦。“格”號艦的檢修和改裝隨之停止,檢修用的材料被轉用於其他急需工程。1943年2月2日,鄧尼茨下令擱置德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此後,“格”號艦上的火炮和裝備也被陸續拆除了。 1943年下半年,德國在蘇聯已陷入困境。在這種背景下,盟國前往蘇聯
摩爾曼斯克的護航運輸隊又重新恢復。為了切斷這條海上補給線,12月22日,一架德軍的偵察機在北海上空發現了由英國艦隊護航的編號為JW-55B-19的商船隊。海軍元帥鄧尼茨通過無線電報向前線指揮作戰的海軍少將埃里希·貝下達了作戰命令。
最後戰沉
英軍方面在挪威海域配備了以3艘巡洋艦為主力的“1號戰鬥編隊”,但它們對德艦構不成嚴重威脅。德艦真正的剋星是沒有列入編隊、在危急時刻不知去向的英國新式戰列艦“約克公爵”號。它配備的10門356毫米主炮足以對付 “沙恩霍斯特”號上的9門280毫米主炮。 對德國元帥鄧尼茨最不利的一個因素是,英國方面已經破獲了德國人的通信密碼。
“沙恩霍斯特”號剛一出動,英國方面就已獲得了準確的情報。英軍新式戰列艦“約克公爵”號和它的姊妹艦組成“2號戰鬥編隊”向挪威海域全速前進。艦上官兵都意識到,這是全殲德國海軍的重要一役,也是二戰結束前與德軍進行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海戰。此時,英國海軍已穩操勝券。 掩護Jw-55-B 護航運輸隊東進的“1號戰鬥編隊”伯內特巡洋艦艦隊雷達發現目標,距離15.5海里,方位75°。1 分鐘後“
貝爾法斯特”號向“約克公爵”號拍發了發現敵艦的緊急電報。根據目標的航向和航速,Jw-55-B 護航運輸隊迅速改向東南行駛,伯內特仍向東北航進,插到了Jw-55-B 和德艦之間。 26日7時30分,德國艦隊駛抵熊島東南約40海里洋面,“沙恩霍斯特”號在航行中雷達損壞,成為了一隻冰海的瞎蝙蝠,為英國戰艦的提供了極佳的機會,“沙恩霍斯特”號沒有找到護航運輸隊,遂掉頭南下。9時許,英國“1號戰鬥編隊”攔住了去路,並遭到首次攻擊,“沙”號艦被命中2發炮彈。9時40分,德艦再次北進,去搜尋護航運輸隊。12時20分,“沙”號艦發現英艦。雙方進行了短暫的交火,“沙”號艦被命數發炮彈。為保存實力,埃里希·貝緊急下令撤出戰鬥。14時30分,德國下達返航命令。“沙恩霍斯特”號隨即轉向到155”,航速增至28節。回程不到200海里,20時許,它就可以返抵挪威海岸,於夜間進入阿爾滕峽灣。
英國“1號戰鬥編隊”不斷向“2號戰鬥編隊”“約克公爵”號報告著德艦的位置。英國弗雷澤海軍上將不用打破無線電靜默,就能在海圖上準確無誤地找到德艦。16時17分鐘,雷達兵果然在20”方位發現了“沙恩霍斯特”號,距離22海里。而沙恩霍斯特”號因為雷達損壞,正在黑夜中摸索前進,3座炮塔均處於靜止狀態。此時“沙”號艦正在挪威海岸以北70海里處向東高速前進;在它的北面大約10海里處是英國的巡洋艦隊(3艘巡洋艦),正與“沙”號艦向東平行航行;在“沙”號艦的艦尾偏南方向是英國“約克公爵”號戰列艦、1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英艦正在對“沙”號艦形成包圍之勢。356毫米巨炮炮彈不斷地在沙艦周圍爆炸,被擊起的水柱將沙艦牢牢罩住。沙艦自然不會坐以待斃,280毫米巨炮對約艦還以顏色。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殘暴、最激烈的海戰之一,交戰雙方中的任何一次準確的命中都可以導致對手的徹底毀滅。
英艦的立世之本是更為有力的炮火及更為強壯的艦體;而德艦所能依賴的是更高的機動性能和日爾曼士兵高超的戰鬥技能。他們已經成功地兩次命中英艦諾福克號、一次擊中約克公爵號。但是隨著戰鬥的持續,突然從沙艦上傳來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接著一團濃密的黑煙從沙艦艦艏的主炮炮台上騰起,並在幾十米的高空中幻化為明亮的橙色火光。沙艦終於被擊中了! 英艦官兵深受鼓舞,命中率也不斷升高。又一發炮彈準確地擊中沙艦艦艏的另一個主炮炮台,第三發炮彈則擊中了沙艦位於吃水線上的鍋爐房,炮彈擊穿了一根通向輪機的重要的蒸汽管道。沙艦的航速一下子從30節降到了10節。德艦埃里希·貝中將命令輪機兵進行緊急搶修,一邊準備給鄧尼茨及“元首”發電,電文如下:“只要我們還有最後一發炮彈,我們都將堅持戰鬥!”埃里希·貝拜準備履行雷德爾元帥的誓言:“或是全體官兵眾志成城奪取勝利;或是高高揚起戰棋沉入大洋。”欣策艦長更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沙艦作為帝國海軍的象徵始終北榮譽伴隨著,作為沙艦最後的一任艦長,他要將這一傳統推向極至。4艘英國驅逐艦將魚雷一條條地射入冰冷的海洋,沙艦燃起的大火照亮了天空,這艘巨艦如今已是傷痕累累、一片狼籍再也不能動彈了。
晚上七時十二分,貝爾法斯特號終於敲掉了沙艦最後一座主炮炮塔。令弗雷澤感動的是,僅剩下2門150毫米副炮的沙艦還在繼續戰鬥。四十五分鐘後,沙艦艦艏猛地向下一沉入了大洋。事後通過統計來自各方面的資料發現沙艦遭受數百發炮彈爆炸損毀,在對沙艦進行攻擊的55條魚雷中至少有17條直接命中! 伴隨沙艦一起沉入北方冬海的共有1968名德國官兵,幾百人在沙艦沉沒時跳進了大海,冰冷刺骨的海水使得落水官兵在幾分鐘內便失去了知覺,接著便溺水而亡。英國驅逐艦天蠍座號在茫茫冰海上全力搜尋倖存德軍,最終只有36人獲救。
殘骸考察
多年後,挪威電視台的記者阿爾夫和有關專家翻遍了國家檔案館和國防部的所有檔案,並尋訪了當年死裡逃生的艦上水兵。挪威海軍派出海洋考察船在二戰中這場海上惡戰的發生地進行仔細搜尋。2000年10月初,挪威海軍的一隻海洋考察船利用全球定位系統等高科技手段,在東經28.16度、北緯72.3度探測到了“沙恩霍斯特”號殘骸的準確位置。它艦底朝天,靜靜地躺在290米的海底深處,距挪威北角約66海里,比戰史學家此前估計的位置向北偏移了14海里。在照明燈的照射下,技術人員看到,“艦艇損壞非常嚴重,看來德艦指揮官真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總體評價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雖然排水量大幅度增加到32000噸,但導致乾舷高度較低,影響了航海性能。同時艦炮口徑偏小,也影響了其作戰效能。
(“三海一核科普網”評)德國建造該級戰列巡洋艦的戰艦,主要被用做巡洋作戰。該級艦的特點,是其裝甲比傳統的戰列巡洋艦要強很多,達到350mm,使用11.1英寸口徑主炮。它們秉承了德國主力艦重視防護的特點,更像輕型戰列艦(light battleships)。
但是,世界海戰的發展,新型的戰艦技術也使得戰列巡洋艦很快就無用武之地了。戰列艦航速越來越快,到二戰時已經達到至少30節。更重要的是,航空母艦的出現使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都失去了往日的威力,它們的航速證明它們是優良的航空母艦護衛艦和炮轟陸地的艦艇,但它們已經不適合於它們本來的設計目的:海上決戰。(“三海一核科普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