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峪村竹馬

沙峪村竹馬

沙峪村竹馬是以假馬套在人身上進行表演的一種傳統舞蹈形式,主要用於廣場表演。北京的“竹馬”起源於清代宮廷,用於各種儀式或盛典的場合。流傳於民間後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峪村竹馬
  • 分類:舞蹈
  • 地區:北京市
基本信息,簡介,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沙峪村竹馬
所屬地區: 北京 · 懷柔區
遺產編號:BJⅢ-9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懷柔區渤海新鎮政府
遺產級別:市

簡介

自從“竹馬”在沙峪村產生之後,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與其他花會節目一道上街表演。另外,舊時的竹馬表演還用於祭祀。沙峪村的“竹馬”在花會表演的過程中,始終以嚴謹著稱。其第一代傳人是邢懷,至今已經是第四代了。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傳統的“竹馬”表演的內容是“蕭太后打獵”,舞蹈共分八個角色。由於活動量大,舞蹈中的女角色歷來由男子扮演。表演者大都是十五六歲的少年。表演時演員身挎竹馬,手持馬鞭,在急促的鑼鼓伴奏下跑出各種隊形圖案,隊形的變化由頭馬暗示。可變出“圓場”、“四方斗”、“打香道”、“編寨笆”等圖案。舞蹈動作則以跑為主,要跑出戲曲中圓場的感覺,加之馬鞭的揮舞,給人的感覺是充滿激情,很具觀賞性。在隊形變化的間隙,演員們在樂器伴奏下唱出動聽的歌曲,音樂以打擊樂為主,用戲曲鑼鼓點控制節奏,渲染氣氛。笙、嗩吶等吹奏樂在隊形變化間隙為演唱者伴奏,起緩衝調節的作用。歌聲與舞蹈和諧統一,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由清末的鼎盛期到1949年的逐漸衰落,然後到“文革”期間的停止活動。改革開放後,村裡的老藝人在村委會的支持下又恢復了花會表演,但也僅維持了幾年便又中斷。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加之自身傳承的原因,沙峪村“竹馬”在近十年沒有表演,生存面臨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