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堆效應”是美國學者提出的。人們注意到小孩在海邊玩堆沙子時,沙子可以一直往上堆起來,形成一定規模的小沙堆,直到最後一粒沙子後,看似突然,然而必然地會引起整個沙堆的“崩潰”.最後一粒沙子有點類似於中國傳統文化所說的“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堆效應
- 外文名:The sand effect
- 提出者:美國學者
- 寓意: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現象與理論,套用,
現象與理論
人們注意到小孩在海邊玩堆沙子時,沙子可以一直往上堆起來,形成一定規模的小沙堆,直到最後一粒沙子後,看似突然,然而必然地會引起整個沙堆的“崩潰”。
在研究中,巴克等開始堆沙實驗,同時藉助慢速錄像機和計算機精確地計算每在沙堆頂部落下一粒沙子會連帶多少沙子移動。發現初始時落下的沙子對整個沙堆影響很小。然而,當沙堆高到一定程度,落下一粒沙子可能導致整個沙堆發生細微移動。沙堆一旦達到某種“臨界”狀態,每粒沙子與其他沙粒就處於“一體性”接觸狀態,只要再有一粒沙子新落下去,都會產生一種“力波”;儘管微細,卻能貫穿沙堆整體,把碰撞依次傳遞給所有沙粒,導致沙堆發生整體的連鎖改變,或重新組合。到了後來,沙堆的結構將隨每粒新沙落下而變得脆弱,最終發生結構性失衡----坍塌。
說得簡單一點:最後加上去的一粒沙子,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誘發了典型的整個沙堆的綜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