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蚝博物館

沙井蚝博物館

沙井蚝文化博物館——千年蚝坊廣場,由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建設,於2009年12月21日在寶安區第六屆“沙井金蚝節”期間對外開放,蚝文化博物館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博物館全部由青磚砌成,頂部為實木框架結構,建造風格參照傳統蚝鄉民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沙井蚝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深圳市寶安區
  • 開放時間:2009年12月21日
  • 建設單位: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
  • 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
  • 建造風格:參照傳統蚝鄉民居
館舍介紹,館藏文物,發展歷史,地理位置,蚝塘的最後堅守者,

館舍介紹

沙井蚝博物館向人們展示千年金蚝的輝煌歷史以及深厚、悠久的蚝業文化。該館目前是全國最大的蚝文化博物館。

館藏文物

為了使沙井蚝更具文化內涵,沙井蚝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沙井水產公司、沙井千年蚝坊公司積極籌備、
精心布置,將多年珍藏的百餘件藏品全部陳列在博物館內,供市民參觀。展區分沙井蚝的發展、沙井蚝的加工與銷售、沙井蚝大事記等部分。全方位地、圖文並茂地展示沙井蚝文化的發展歷程。沙井蚝的發展過程,從兩宋時期開始介紹,經過元、明、清、民國時期,一直介紹到新中國成立至今。現當代蚝文化歷史,又分建國初期、人民公社、改革開放時期幾個部分。在改革開放時期的蚝業文化中,重點介紹了2000年以來的異地養蚝成就。
十年生沙井菩薩蚝十年生沙井菩薩蚝
博物館四周的靠牆設定玻璃櫃,圖文並茂、全方位地展示蚝民生產和生活習俗等實物以及當時從事蚝生產所需的各類證件。在博物館的中央,還有長11米、寬2米的浮雕“蚝韻”,將蚝生產習俗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發展歷史

據了解,沙井的蚝民主要是南宋理學家陳朝舉的後代。當時陳朝舉被金兵追殺舉家南遷,輾轉來到寶安縣沙井一帶。清乾隆年間,朝廷取消鹽場,以陳姓為主的沙井鹽民利用石頭、瓦片等養蚝,發展成沙井 蚝業。蚝田最初在龍穴洲的附近,後來又一度發展到沙井及其周邊的福永、黃田、前海、後海和香港流浮山一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沙井蚝業逐步形成了打山口、流水定作息、集體協作等生產習俗和蚝殼砌牆、上香禮拜天后的生活習俗,有一整套成熟的養殖和加工技術,形成了種蚝、列蚝、搬蚝、散蚝、開蚝等傳統工序。沙井人由於代代養蚝、制蚝、品蚝,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蚝文化”。北宋梅堯臣曾寫下“薄宦遊海鄉,雅聞歸靖蚝”的詩句,其中的歸靖蚝就是沙井蚝,這也是我國人工養蚝歷史最早的記載。時至清代,沙井開始形成養蚝產業,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曾記載,“冬月珍珠蚝更多,漁姑爭唱打蚝歌。紛紛龍穴洲邊去,豐濕雲鬟在白波。”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海邊打蚝的情景。沙井蚝作為特色產品,承載了沙井千年的蚝文化,體現了沙井豐富、悠久的歷史。
蚝文化雕塑蚝文化雕塑
穿過沙井大街,來到了沙井蚝博物館,一棟牆壁由蚝殼堆積而成的建築呈現眼前,“千年蚝坊”的大字赫然醒目,“沙井蚝博物館”的牌匾也隨之映入眼帘。據介紹,這裡也是深圳市沙井中學以及沙井蚝業
國小的愛國教育基地。 進入博物館,在左邊的牆上,一張發黃獎狀吸引了記者的眼球。這是1958年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發獎給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寶安縣沙井蚝業生產合作社的國務院獎狀。“沙井的光榮獎狀得來不易,在獎狀背後的悠長歲月里,經過刻苦勤勞、艱辛奮鬥創出品牌的沙井蚝馳名中外的美譽受之無愧……”獎狀簡介上如是寫道。
蚝——蠔蚝——蠔

地理位置

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交通便利,海陸空四通八達。深圳國際機場距沙井僅8公里;廣深公路和廣深珠高速公路橫貫街道內並設有中轉站,由街道內通往廣深公路的三條25米寬標準水泥路暢通無阻,環鎮路和連線各居委會的水泥路寬闊平坦;建有250噸級碼頭,水路可直達深圳、蛇口、珠海、中山、廣州及港澳地區,當天即可往返。

蚝塘的最後堅守者

說到沙井蚝博物館,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蚝博物館就是他這樣一個普通執著的蚝民一手策劃建成的。他被人稱為“蚝痴”,也是最後一個堅守沙井蚝塘的蚝民,他就是陳植開。陳植開是
沙井街道蚝四社區居民,他另一個頭銜是深圳市千年蚝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植開告訴記者,他15歲開始在沙井一帶養蚝,“每年5月下蚝苗,8月積肥,10月收蚝,看到養得肥肥的蚝,我就開心得不得了”。幾十年來,他為蚝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不能讓沙井蚝在我們這一代消失,而是要把它傳承下去,把沙井蚝和蚝產品發展壯大。”陳植開告訴記者,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令他高興的是,在沙井街道辦的幫助下,他的夢得以成真。2009年他註冊成立了深圳市千年蚝業發展有限公司,經過他的苦心經營,沙井第一家蚝產品無塵加工車間建成投產,沙井有了先進的蚝產品化驗室,第一間防污染蚝豉風乾玻璃房建成使用……
陳植開陳植開
為了讓後代都了解蚝文化以及沙井蚝的輝煌歷史,陳植開在去年十月有了建蚝博物館的想法,這個想法也得到了沙井街道辦的大力支持。“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整理材料,蒐集過去的生產用具……一直很忙很忙,但是再辛苦我也覺得是值得的。”陳植開說到蚝博物館,臉上也綻開了笑容。
陳植開告訴記者,他在廣東台山、汕尾等地建立了完整的沙井蚝養殖基地。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傳統農業淡出及周邊水域污染,沙井蚝業生產日漸式微。從1983年起,經過多次實地考察,沙井蚝民開始走出去異地養蚝,先後在陽江、台山、惠東沿海建立了養殖基地。雖然沙井失去了養殖優勢,但是執著如陳植開的蚝民總是想盡各種辦法,讓養蚝在異地開花,保留住沙井蚝的這種“文化精神”,讓這種“蚝文化”不斷傳承。
“聽說政府在努力改善環境,讓沙井蚝養殖基地再次回到深圳。我們都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陳植開最後說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