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

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位於黔西縣城西南面,周邊與本縣的金碧鎮、五里鄉、羊場鄉接壤,與織金縣的大坪鄉、官寨鄉、八步鎮、納雍鄉隔河相望,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6公里,距省城101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
  • 下轄地區:20個行政村,243個村民組
  • 面積:118.1平方公里
  • 人口:38012人
地理環境,行政區劃,資源,野生植物資源,地礦資源,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農村建設,旅遊資源,

地理環境

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所處區域坐標為東經105053/一106000/,北緯26046/一26054/,海拔1220米一1649米,地形多樣,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屬於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地區。全年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油菜、辣椒等,尤其是烤菸最為突出,是全縣烤菸主產鄉鎮之一。全鄉轄20個行政村,243個村民組,8824戶,38012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0800人,占總人口的28.4%。沙井鄉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鄉,居住著、彝、仡佬、布依、白、穿青、蒙古8個民族。全鄉總面積118.1平方公里,原有耕地面積32388畝(其中水田2700畝),退耕還林5830畝,現有耕地26558
沙井鄉沙井鄉

行政區劃

沙井村、金化村、觀音洞村、金山村、源泉村、黃泥村、營哨村、青岩村、金寨村、民豐村、大元村、中大村、菜河村、新合村、新慶村、紅楊村、元慶村、石林村、柏林村、熊洞村

資源

野生植物資源

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有豐富動植物資源,尤其是優良的中草藥資源,如天麻、五倍子、土靛(板蘭根)等,有柑桔、核桃板栗等經果林。鄉內有宜林宜牧場32555畝,還有規模較大的井中林業基地,面積6000多畝,據初步測算產值在500萬元以上。

地礦資源

地礦資源存儲量高。我鄉境內的地下礦產資源有煤礦、硫鐵礦、高嶺土等,尤其是煤礦的儲量最大,達兩億噸以上,有羊耳、高坡、井中、隴坤幾大煤區,還有正在堪測的羅都煤礦區,據資料介紹,儲量達5~6千萬噸。隨著西部大開發“西電東送”戰略的實施,煤礦資源的開發將成為我鄉一項主要的支柱產業。

歷史文化

在距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政府駐地1.5公里的觀音洞村,有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觀音洞,據專家考證,該文化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比北京周口店地區的類人猿文化遺址還早。在東風湖上游的尖山、荷葉、陳家灣等地,是風景綺麗的旅遊勝地;鄉北部的“官寨”、“泡木沖”一帶尚有明代土目彝族安氏的衙院殘址。從我鄉菜河村的龔家渡等渡口乘船過河,不到5公里,便可到達聞名全世界的風景名勝區——織金洞。我鄉少數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每逢民族節日,各族民眾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舉行各種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最為隆重的有苗族的“打鼓節”、“花坡節”,彝族的“火把節”,仡佬族的“三月三”,布依族的“六月六”等。在歷史上,沙井鄉是黔西縣西南面的一個軍事重鎮,聞名中外的黔西“水西馬”作為明朝地方官向朝廷進貢的貢品就出自沙井羅都,羅都至今還有“官馬槽”遺蹟可供考證。

經濟發展

指導思想
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團結拼搏,真抓實幹,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調動廣大幹部民眾的積極性,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為動力,努力克服各方面影響和困難,全鄉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
國民經濟發展
一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後勁明顯增強。近年來,全鄉始終本著“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導思想,妥善解決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堅持把經濟建設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以結構調整為突破口,穩步發展農業經濟,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千方百計加快全鄉經濟建設步伐,使全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農業方面,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增加科技含量,開展多種經營,“五業”均有發展;實行承包制後,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建立辣椒和早熟蔬菜基地,見效較快。2005年,糧食產量16374噸、油菜籽產量2266噸、烤菸產量562噸、辣椒產量375噸。出欄大牲畜4213頭、豬13023頭、家禽71460隻、產魚1.2萬斤。有水利設施6處,14個村受益自來水,實現村村通電。新修和改造鄉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鄉擁有客貨運輸車輛80餘輛,加快了運輸業發展。鄉與縣電信部門合作,架通了13個村程控電話,建成移動基站3個,聯通基站1個,有近600戶裝了有線電話,有2000餘人使用行動電話。集建設較快,沙井由1991年的2條街發展為4條街,街區面積由原5000平方米發展為30000平方米;羊耳街長度由過去的約1000米發展為3000米;集鎮建設促進了商貿、飲食服務、文娛活動等行業的發展,趕場天市場活躍、購銷兩旺。上述各業發展,推動了鄉域經濟成長。全鄉上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團結拼搏,真抓實幹,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調動廣大幹部民眾的積極性,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為動力,努力克服各方面影響和困難,全鄉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
安全生產工作力度
二是安全生產工作力度加強。安全生產關係到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全鄉狠抓了以礦山安全為重點的安全防範工作,建立了鄉村組煤炭監控網路,以村為主,實行每周“零報告”制度;設立信息員,明確責任,明確獎懲,抓好落實,對非法小煤窯,發現一口,炸封關閉一口,並加強巡查。同時採取沒收非法礦產品、行政拘留等手段,依法處罰非法礦主,有效制止了亂開亂采,杜絕了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在森林防火和消防安全方面,積極進行宣傳教育,加強林區巡查,消除火災隱患,成立領導機構,組織撲火隊伍,全鄉沒有發生重大森林火災。另外,認真抓好農機、民用爆炸物品、供電、施工、水上交通、防汛等方面安全工作,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困難民眾弱勢群體
三是困難民眾弱勢群體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發揚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精神,體現黨的溫暖,團結農民民眾,繼續實行機關單位和幹部對口幫扶措施,投入各種困難補助經費3萬餘元,發放救濟糧14.5萬公斤,救濟物資65件,保證困難民眾及災民的基本生活。
民主法制建設
四是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更加穩定。創造優越的社會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全鄉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加強領導,強化措施,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維護穩定的領導機制,調整鄉政法委員會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小組,成立村級民事調處領導小組,與各單位和各村簽訂政法綜治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各單位和各村肩負起了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建立健全定期分析治安形勢,研究對策的制度,準確地掌握本地的不安因素,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管,部門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確保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鞏固“三創”工作成果,繼續抓好維穩工作;完善治安巡邏隊,實行輪流執勤。全鄉政治穩定,治安良好,形成了社會治安社會治,綜合治理綜合抓的良好局面,達到了人民滿意,民眾放心;充分發揮人大和職能部門的作用,突出抓了法制宣傳教育和幹部守法用法工作;積極推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有效推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鄉進程。
精神文明建設
五是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認真宣傳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抓好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工作,結合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鄉村衛生狀況大為改觀;深入開展“掃黃打非”鬥爭;認真抓好街道集鎮民眾性文體活動的開展;沙井、羊耳兩個集鎮的髒亂差進行綜合治理

產業結構

以扶貧開發為契機,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全鄉已初具規模的有黃泥、紅林育肥牛基地,小井育肥牛基地,石林能繁母牛基地,中大、大麻窩等脫毒馬鈴薯基地,並制定了有效的後續管理措施,項目的實施初見成效,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另外,全鄉外出務工人員近萬人,年創收上億元,也是我鄉經濟成長主要構成部分。

農村建設

根據上級有關精神,結合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實際,以金化村作試點,帶動全鄉的新農村建設工程,現已進入規劃階段,主要從科技興農、發展特色種養業等方面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抓好社會穩定和整髒治亂工作,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旅遊資源

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擁有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觀音洞,據專家考證,該文化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比北京周口店地區的類人猿文化遺址還早,且在該遺址周圍還有6000多森林覆蓋面積,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在東風湖上游的尖山、荷葉、陳家灣等地,是風景綺麗的旅遊勝地;鄉北部的“官寨”、“泡木沖”一帶尚有明代土目彝族安氏的衙院殘址。聞名中外的黔西“水西馬”作為明朝地方官向朝廷進貢的貢品就出自沙井羅都,羅都至今還有“官馬槽”遺蹟可供考證。與觀音洞相映襯的觀音洞森林,是全鄉面積較大的森林覆蓋地,春天滿山遍野的映山紅可以映紅半邊天,濤聲陣陣,鳥語花香,是遊人們遊玩的佳境。屹立於鄉境內海拔1649米的土地大坡是黔西最高峰,遠可觀縣城黔西,近看鄉境內的黔西縣第二大湖水淹壩,猶如一面鏡子鑲嵌在鄉的大門,為來往的客人洗塵接風,這裡水清魚肥,是遊人垂釣和遊玩的好地方。
中國古人類遺址--黔西觀音洞
黔西觀音洞古文化遺址位於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沙井鄉井山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時代約從距今20萬年到4萬年,是中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該遺址為中國國家公布的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的發現,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極其邈遠的太古,使貴州的歷史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萬年。
洞穴堆積厚達9m,分上、下兩部分。發掘出土石製品3000多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石錐、雕刻器等。其原料、製作與類型組合都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特點。發現的2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以劍齒象、犀牛等最多,與早期人類的狩獵活動密切相關。這些發現為研究早期人類在西南地區發展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黔西沙井觀音洞的出土文物,是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證明早在50、60萬年前這裡就有古人類活動,是中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
黔西觀音洞黔西觀音洞
洞穴堆積厚達9米,分為上、下兩部分。已經發現石製品3000多件,種類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石錐、雕刻器等多種。石器的原料、製作與類型組合都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特點。已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有20多個種類,其中尤以劍齒象、犀牛等的數量為多,與早期人類的狩獵活動密切相關。這些發現為研究早期人類在西南地區發展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黔西沙井觀音洞的出土文物,經中國古人類學家鑑定,是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證明早在五、六十萬年前這裡就有古人類活動。
1973年間,貴州省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觀音洞進行了多次聯合考察,發掘到石器四千多件,動物骨化石數十件。石器有砍砸器、削刮器、端尖器、雕刻器、尖狀器等;動物骨化石有大熊貓、柯氏熊、蘇門羚、犍牛、獼猴、豪豬、猩猩、狐、東方劍齒象等。專家評價為長江以南迄今為止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人類起源、進化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定名為黔西沙井“觀音洞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