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積扇可分成上、中、下3個部分,即扇根(扇頂)、扇中和扇緣(端)。扇根(頂)是指扇體最上部靠近山口的部分,是以片狀漫流垂向加積為主的沉積區。扇中是扇體中段,是辮狀分支水流活動的地區。扇緣是指潛水溢出點(即交叉點)以下以細粒沉積為主的沉積區。198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瑪依勘探開發研究院提出沖積扇亞相的細分系統。實踐證明,該劃分系統較成功地解決了油田開發中的一些問題,較客觀地反映了沖積扇內部的非均質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沖積扇扇中亞相
- 外文名:Alluvial fan
- 亞相1:辮流線
- 亞相2:辮流沙島
- 亞相3:漫流帶
- 扇中:分為3個微相
簡介,辮流線,辮流沙島,漫流帶,
簡介
沖積扇可分成上、中、下3個部分,即扇根(扇頂)、扇中和扇緣(端)。扇根(頂)是指扇體最上部靠近山口的部分,是以片狀漫流垂向加積為主的沉積區。扇中是扇體中段,是辮狀分支水流活動的地區。扇緣是指潛水溢出點(即交叉點)以下以細粒沉積為主的沉積區。198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瑪依勘探開發研究院提出沖積扇亞相的細分系統。實踐證明,該劃分系統較成功地解決了油田開發中的一些問題,較客觀地反映了沖積扇內部的非均質性。
扇中亞相可以劃分為3個微相,分別是主槽在扇中部位的分支形成的辮流線、形成辮流線中間的或邊部的辮流沙島以及位於辮流線之間高部位的漫流帶。
辮流線
辮流線是主槽在扇中部位的分支,也是流溝在扇中的歸併,大體呈輻向散布。辮流線一般寬10~50 m,深3~5 m,有時可寬100 m、深10 m以上,最深處在辮流線中上段,向扇緣變淺,至交叉點處,溝底露出扇面,辮流線消失。沉積物為槽洪攜帶的砂礫,砂礫岩層一般厚數米,礫岩含量70%~90%,粒度中值小於主槽和側緣槽,分選有改善,含泥量有所增加。洪積層理仍為主要層理類型,普遍可見單層系和多層系寬線槽形交錯層理,交錯層理細層的上端收斂部分多被沖刷侵蝕。扁平礫石疊瓦狀排列現象普遍,主要以20°-35°傾角傾向上游。底部沖刷面下切幅度不大,頂面則高低起伏很不平整。電性曲線由多個小韻律組成鋸齒形正旋迴形態,中高阻,自然電位中幅負偏。
辮流沙島
辮流沙島是辮流線中間或邊部的礫石灘,順辮流線走向伸展,面積不大。礫岩含量在50%~70%之間,但礫徑較辮流線上的更大或相近,含泥量也增高。普遍發育大型交錯層理,洪積層理次之。砂質沉積中還見有沙紋層理和波狀層理。粒度和分選變化較大。電性特徵和槽灘相似但幅度變小。
漫流帶
漫流帶是辮流線之間的高部位,只接受漫洪期細粒沉積,兩側或一側常有辮流沙島鑲邊。沉積物為泥質砂岩或砂質泥岩。含少量細礫石。塊狀層理或不規則層理,偶見根系印痕和植物碎屑,厚度通常有1m到數米。
辮流線在扇體建設過程中不斷遷移遊蕩,上述3種微相的沉積物互動出現在扇中部位的剖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