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日浪

沖日浪(opposition surge,有時稱為沖日效應沖日尖峰西利格效應)是當照明直接來自觀測者的後方,而在粗糙的表面,或有許多顆粒物體產生的亮光。這個名詞廣泛的套用在天文學,一般是指天體,如行星、月球彗星,在觀測時的相位角接近零時,亮度突然明顯增加的現象。它會如此命名是因為在月球火星反射的光,比簡單的朗伯反射率所預測的亮度出現顯著的增加。對這種觀測的現象提出了兩種物理機制:陰影的隱匿性和相干的反向散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沖日浪
  • 外文名:opposition surge
  • 領域:光學
概論,物理機制,隱藏的陰影,相干反向散射,在太陽系,相關條目,

概論

相位角的定義是觀測者觀察的天體和光源之間的角度。在太陽系中,光源是太陽,觀測者是坐落在地球上。在相位角為0時,太陽是在觀測者的後方,而被觀測的天體在前方,因此向著地球的這一面完全被照亮著。
天體的亮度與相位角的關係,當與太陽的相位角迅速地降低,而天體的亮度會急遽的增加。這主要的原因是受光的面積增加,但也有一部分是因為陽光照射部分的內在亮度,影響這個因素的是來自被觀測天體反射陽光的角度。因此,可見的被照亮區域確實只有兩倍大,但滿月光度超過上弦月或下弦月的兩倍。

物理機制

隱藏的陰影

當反射角接近光線擊中物體表面的角度時(從觀測者的角度看,即當太陽和物體接近的位置),通常這個物體的內在亮度是接近其最大值 。在相位角是0度時,物體被充分的照明,所有的陰影都會消失。而當相位角趨近於0時,表觀亮度還會突然增加,這突然增加的亮度就稱為沖日浪。
這種效應在太陽系天體沒有大氣的風化層表面上特別明顯,主要原因是被照明的表面充滿了小孔和坑洞,當觀察者與光源幾乎在同一條線上時,在其它入射角時的陰影處會被照亮。這種效應只有在相位角接近0的很小的範圍內才看得見。當對物體的反射性質已進行過定量研究,詳細的沖日效應 -其強度和角度- 可以由兩個哈普克參數描述。在行星環(例如土星環),沖日浪是肇因於環上粒子的陰影覆蓋。這是雨果·馮·澤利格在1887年率先提出的解釋。

相干反向散射

主條目:相干反向散射
沖日浪亮度增加的另一個理論是相干散射。在相干散射,如果散射體表面的尺度相當於光的波長,而散射粒子間的距離大於一個波長,反射光會在很窄的角度被增強。亮度的增加是因為所發出的反射光連貫的結合。
相干散射的現象也已經用雷達觀測到。特別是,最近卡西尼-惠更斯號使用2.2公分的雷達觀測泰坦顯示,需要相干散射效應來解釋雷達波長的高反照率。

在太陽系

湯姆·格雷爾斯在1956年研究來自一顆小行星的反射光時就描述了沖日浪的存在。格雷爾斯後來的研究顯示月球的亮度也有相同的效果。他創造了沖日效應("opposition effect")這個名詞描述此一現象,但更直觀的沖日浪("opposition surge")現在被更廣泛的使用。
自格雷爾斯的研究開始,就注意到沖日浪只出現在沒有大氣層的太陽系天體,對有大氣層的天體則沒有這種亮度激增的報告。
在月球,B. J. Buratti等人建議在相位角4°和0°之間,亮度增加了40%。這種增加大部分來自表面粗糙的月球高地,而非對平滑的月海。對於這種現象的主要機制,測量顯示與波長的依賴性很小:涌浪的3-4%在0.41μm,然後是1.00 μm。此一結果顯示沖日浪的主要原因是陰影隱藏而不是相干散射。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