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舞獅

沔陽舞獅

沔陽舞獅俗稱玩獅子,有地獅子、台獅子兩大類。是湖北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地獅子由一人手持繡球舞弄逗引,兩人披頂獅身表演抖毛、抓癢、跳躍、跌扑、睡覺、翻滾、踩球等動作。台獅子在壘起的方桌台上表演,分大中小三種台型,大台型有“九妖十八洞”(即由36張方桌壘起的高台),中台型有“小九妖十八洞”,小台型有“一柱香”(9張方桌壘9層)、“燈籠園”( 9張方桌腳對腳桌面對壘桌面9層)等。舞獅者除表演與地獅子相同的動作外,還有在壘起的方桌間穿繞攀爬,間插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錢吊葫蘆等絕技表演。動作驚險扣人心弦。每到逢年過節,仙桃市各地都會有沔陽舞獅的表演。 沔陽舞獅尤以乾河辦事處百子橋為最,有個具有百年歷史的民間業餘獅舞隊,上世紀五十年代,其技藝曾在“沔陽廟會”、“荊州會演”上奪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沔陽舞獅
  • 俗稱:玩獅子
  • 分類:地獅子、台獅子
  • 起源:湖北省
表演形式,榮譽,溯源,

表演形式

百子橋的獅舞登台前,要“玩台子”、“拜碼頭”、“玩場子”、“玩地獅子”、“玩回子”後才登台玩“台獅子”。
高台舞獅高台舞獅
玩台子所謂“玩台子”,即高台舞獅。要玩好台獅子,重在搭好台。有“九妖十八洞”和“一柱香”(亦稱“荷花台”)兩種類型的舞獅台。老師傅曾用136塊麻將代替136張方桌,碼成“九妖十八洞”模型。傳說:“九個妖精十八個洞,洞洞不離孫悟空”。搭一“高”二“險”的“一柱香”舞獅台,要精選8條長板凳、4把木椅子、13張方桌和一個專制的小方桌後,一層一層一次性壘起。底層8條長板凳、二層4張方桌、三層4把木椅、四層一張方桌仰放在4把椅面上,五層一張方桌腳與四層的方桌腳對腳,六層一張方桌面與五層方桌面挨面,七層一張方桌腳與六層的方桌腳對腳(4-5層和6-7層為兩個“燈籠泡”),八層至十二層都是方桌腳立在下層桌面上,頂端十三層仰放一張小方桌四腳朝天,桌面挨十二層的方桌面,用紅布繫緊大小桌面,台即搭成。桌面、桌腳連線處用鹽水浸濕粗紙墊著,起防滑的凝固作用。燈籠泡桌腳連桌腳處和四腳朝天的小方桌下,專人用手鉚保台。
所謂“拜碼頭”。由舞獅領頭人敬神禮畢,出場邊打銅鑼邊說360句客套話:銅鑼一響是招牌,有請列位賓朋四方來。有請灣前灣後灣左灣右,各位父老兄弟姐妹來扶助。往前一看老師傅極多,往後一瞄少師傅極廣。本當到老師父少師兄府第拜望,但不知老師傅少師兄府住何方?只有小弟才疏學淺,獻醜登場下拜諸位(打幾下鑼,並拱手鞠躬!):
一拜國家主席,二拜文武百官,三拜行船走水的太公,四拜士農工商,五拜錘手好漢,六拜救死扶傷的郎中,七拜三教九流,八拜八十八行,九拜久走江湖,十拜同行老師,恭請登場指教(作兩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彎繞場行禮式)。
太陽一出節節高,照在黃河鐵板橋,鐵板橋上栽楊柳,樹大根深長得牢。長得牢來長得牢,人要從師井要掏,井到山邊出好水,人從“三師”武藝高。武藝高來武藝高,兄弟七人把藝操,大哥學的城牆跑馬,二哥學的馬上挑槍,三哥學的漂洋過海,四哥學的子龍呈祥,五哥學的爬桿踩索,六哥學的破肚開腸。只有小弟年紀幼,懷抱銅鑼走九州,下走湖廣上走川,浙江千里到長安,一文銅錢擋住英雄漢,好漢無錢到處難。跨海登舟不要忙,繞過暗礁逞剛強。出手上打葵花式,提腿足踢跑馬樁。喜鵲登枝檐邊走,金雞獨立站中央。霸王舉鼎千鈞重,童子歡聲一爐香……
來!來!來!耍起來!
獅舞將要登台玩,敬請諸位多包涵。
當獅舞在舞台頂端上表演結束從台上下來時,台下領頭人又打起銅鑼出場說結束語:“狂風一陣起,折倒帥字旗,有慢有慢三有慢,有慢各位轉回還,今天武藝已耍完,希望諸位明天再來看!”
所謂“玩場子”。開始打起鑼鼓:“請請看、請請看、請看請看請請看”的樂曲。接著由習武青少年耍武術,按“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表演一番。什麼摔前後翻各式的空心筋斗,打“懸門、嚴門、水火門”各式拳術,作“丟絆子、鯉魚扳籽、黑魚過襠”式的表演等,以打開場子、活躍場地、熱鬧氣氛,也叫“玩開場”。
所謂“玩地獅子”。首先湊起:“咚鼓咚鼓球、 咚鼓咚鼓球、咚鼓球、咚鼓球、獅子滾繡球!”的鑼鼓。由一少年手持“繡球”舞弄逗引獅子,兩個善舞的人頂著人造布毛獅子皮,表演抖毛、抓癢、跌扑、睡覺、打滾、踩球等動作。特別是跳躍如飛,舞獅兩人射過兩張方桌,而獅子突兀站立著的絕活(玩尾的人舉起玩頭的人),讓觀眾大吃一驚!
所謂“玩回子”,即試台。就是由輕功頗佳的一人披著獅子皮,由下而上到頂端,表演騰身倒立等武術動作後,由上而下,把“台獅子”引上台。

榮譽

沔陽廟會首屈一指
新中國成立後,沔陽各地民間文化體育活動蓬勃發展,百子橋民間業餘獅舞隊更是如魚得水,發展壯大起來。由本地有武術、會獅舞的李大全、李林貴的傳人,傳授給20多個青壯年的舞獅技藝,擴大了百子橋民間業餘獅舞隊,1953、1954、1956年連續三年參加了沔陽縣政府文教科在仙桃鎮天主堂舉辦的春節廟會。特別是1956年從正月初一到初八,全縣文藝隊伍群芳薈萃,有沔陽花鼓戲、漢劇、獅舞、老背少、龍燈、高蹺、蚌殼精、彩蓮船、蓮香舞、武術等文藝團體共300多名演員,表演節目異彩紛呈。
沔陽舞獅沔陽舞獅
百子橋“一柱香”台獅子的風格獨特。由兩人配合默契頂人造布毛獅子皮上台,格體小、輕功佳、會涵力、腦筋靈活的李家炳玩頭(現年69歲):體格大、力量大、有托力、頭腦冷靜的李齊山玩尾(現年86歲),與本縣綠家灣和蘆林湖的台獅子,三台對壘,進行了驚心動魄的對抗賽。百子橋的台獅子特別引人注目,從地上一層穿洞十三層,登上頂端時,舞獅赫然踮起後腳站立(玩尾的人舉起玩頭的人),舉目瞭望天空,低頭環視地上觀眾,那凜凜雄風,使觀眾驚奇不已。緊接著那威武雄壯的舞姿,獨特新奇的“24亥”驚險動作,熟練自如從容不迫地表演,一個接一個的高難度動作,扣人心弦,使觀眾目不暇接。
始從飛腳一踢的“打坐撩須”、雙腳踏膝的“觀音打坐”、精神抖擻的“腳踏山崩”、打個趔趄的“望山喝水”、抱人旋轉的“張飛賣肉”、袒臂露胸的“蛤蟆曬肚”、腰弓背駝的“蝦子戲水”、扭動腰肢的“鯿魚游水”、俯身拾物的“蜻蜓點水”、前俯後仰的“燕兒餵食”、膽顫心驚的“獅子剝皮”、快步向前的“圓牆跑馬”、東倒西歪的“黃龍脫袍”、弓腿跨步的“出洞歸洞”、空中屈身的“偷梁換柱”、四肢勻稱的“青獅打睡”、垂足立胸的“關公搭橋”、四腳朝天的“順風擺柳”、胸似鐵扇的“順蓬施罩”、飛檐走壁的“四腳踏雪”、旋腳轉身的“挪腳趕盤”、仰首望天的“犀牛望月”、頭身傾倒的“白蛇吐箭”、特別是縱身一跳的“金線吊葫蘆”,眨眼功夫把“一柱香”的十三層桌子拉成彎弓一晃。瞬間,台下鑼鼓低聲緊湊:“靜靜看、靜靜看、靜看靜看靜靜看!”的樂曲,廣大觀眾提心弔膽地咋舌,為之捏汗,個個交口稱讚。百子橋台獅子的高超技藝,轟動了沔陽周邊天門、潛江、洪湖、漢川前來觀賞的數萬觀眾。
湖北省文化廳、荊州專署文化局的領導以及中央歌舞團的實習生親臨觀摩,評價百子橋的台獅子是佼佼者。沔陽縣政府文教科授予百子橋民間業餘獅舞隊“全縣第一名”的大錦旗。
荊州會演獨占鰲頭
百子橋民間業餘獅舞隊,在沔陽廟會獲得第一名後,被挑選出席荊州專署春節文藝會演。於是就從30多名獅舞藝人中挑選了李家海等6人出席。在縣文化館領導徐月波同志的率領下,於1956年正月初九起程,從仙桃坐輪船到沙洋,轉乘汽車到荊州城,代表沔陽縣民間業餘獅舞隊,參加了荊州專署在荊州大禮堂、荊州電影院舉辦的春節文藝會演。全荊州十二個縣中只有幾個獅舞代表隊,經過沔陽縣百子橋民間獅舞隊與京山、松滋、洪湖、天門的獅舞代表隊,三天的地上、台上舞獅表演角逐,只有沔陽百子橋獅舞的動作驚奇、出類拔萃、技藝精湛、獨一無二。
會演結束,百子橋民間業餘獅舞隊,獲得了荊州專署一米寬、兩米多長的大錦旗。錦旗上款書:獎給沔陽縣百子橋民間業餘獅舞隊,中間書“獅舞超群百子橋 江漢平原一奇葩”,落款書:荊州專署專員饒民太題贈於1956年春節文藝會演。獅舞隊李家海、李齊山、李正國等三人獲得獎狀,李家炳、李家榜、李樹青等6人獲得“1956年荊州專署春節文藝會演大會紀念章”(銅質的五角星式)。

溯源

百子橋,即仙桃市乾河辦事處石橋村一組。據《隴西堂·李氏宗譜》“序”記述:“明洪武年間,一世祖李秉良從江西波陽縣四十里街遷徙湖北沔陽洛江河,經二百多年繁衍生息到第八世李遵道這一輩時,共有一百個兄弟。為了紀念這一人丁興旺盛事,百個兄弟捐資在洛江河上興建了一座長丈八、寬八尺的石橋,取名‘百子橋’。”
獅子,又稱“狻猊”。郭璞註:“狻猊,師(獅)子”。亦作“狻麑”。《爾雅·釋獸》:“狻麑……食虎豹。”獸中之王的獅子,產於非洲和亞洲西部及印度孟買林區。我國上古無獅子,東漢章帝章和元年(87年),古條支國(《魏書·西域傳》稱波斯為古條支國)遣使獻獅子中國。我國人視雄獅神瑞威武的外形為“尚武精神”之最好體現。
百子橋民間業餘獅舞隊(俗稱“玩獅子”的),有“地獅子”和“台獅子”兩種。該地獅舞的創立與發展,是本地民眾性尚武習武的結晶。據悉,從清末始創,至今百年已有5代熱心傳人。他們是:一代(清末)李大全玩頭、李林貴玩尾;二代(民初)李開松、李天漢玩頭、李大牛玩尾;三代(新中國成立後)李家炳、李家海、李正國玩頭、李齊山、李喜生玩尾;四代(20世紀七十年代)李家厚玩頭、李家榜玩尾;五代(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李忠義、李平六玩頭、李彥清玩尾。
百子橋獅舞技藝的提高,一是請外地名師來教武功,二是本地青壯年刻苦學武藝。清光緒末年,本地李高爹以閹豬絕活在江湖上頗有名氣,結識並先後請了一些江湖武術師到家鄉教武學,每期100天。上世紀初請天門劉友洲武術師傳授輕功。後來請天門著名武師艾師傅傳授“懸門”(翻筋斗、鑽火圈)、“嚴門”(上五把手力、身力)和“水火門”(下五把腿力),使不少青年練成了“頭鑽火圈身如箭,拳比夜空溜星快,腳拉地上一條槽”的硬功。1953年請雷家台子的雷師傅、1965年請天門張家湖的張大纖武術名師前來專門教武學,使玩台獅子的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百子橋民間業餘獅舞隊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精神和勤學苦練的拼搏精神感人至深,為了解決師傅的報酬和生活款待、製作布毛獅子皮、購置樂器、縫製舞獅服裝等經費,民眾性的自覺自愿的,你一擔他兩擔的捐獻,每次一捐就是好幾十擔稻菽。
百子橋人認真和執著地學武。青壯年自願學、自費學、專班學、業餘學、早晨學、晚上點起夜壺燈來學、農忙務農農閒學、晴天種田雨天學、兄弟學、父子學、父女學、祖孫三代學,形成了習武舞獅的學習風氣。如:祖父李開松(玩頭)、兒子李天漢(玩頭)、孫子李家森(玩回子、搭台總指揮)就是一例。練習獅舞,早年是在李齊蘭的屋裡,“農業合作化”後是在生產隊的隊屋裡,壘起三層方桌練習台,“三餘”時間練起來,終於練出了“台下十年功,台上一秒鐘”的精湛舞獅藝術素質。
說起百子橋的民眾為什麼如此熱衷獅舞,還有一個故事。抗戰時期,一天夜裡保(甲)長(一村為“保”、十戶為“甲”)派百子橋6個百姓為“一二八師”守哨,三個日本鬼子兵突襲民哨,殺了三個守哨的百姓。一個百姓機智躲避,一個鬼子兵去追尋。還有兩個鬼子將李欽吉(小名春明)、李家益拉往河邊準備誅戮,兩百姓就用舞獅技藝,各自一踢腿把兩個鬼子兵踢倒在地動彈不得,兩百姓涉水過河才死裡逃生。這一事例更激發了百子橋人習武舞獅防身保命的熱情。舞獅能強身健體、能保護個人安全,成為老百姓的共識。
百子橋民間業餘獅舞隊百年來,在江漢平原不少地方玩過獅子,早在清末民初就曾幾次到仙桃鎮玩過獅子。
建國後,先後在荊州、洪湖、監利、沔陽的上麻港、青龍灣、許壩、八灣、老里仁口、袁市、漢江、白廟、峰口、施家巷、五家溝、白家垸等地演出近百場,處處受到觀眾讚揚,翹指叫好。
改革開放後,有的單位開業慶典,特別邀請百子橋的台獅子去表演。如:1979年洪湖大同湖農場二分場、1984年漢江區、1987年雙龍大隊、1989年仙桃市第二棉紡廠開業等。1999年正月十五,洪湖白廟首富周岩華捐資興建紅嶺村國小教學樓落成典禮,邀請百子橋獅舞隊去玩了三天獅子,周獎給15名舞獅藝人每人一套西服……
百子橋獅舞隊,1974年還創立了由李家榜任團長的53人的“沔陽縣漢江雜技團”。由沔陽縣雜技團退休老藝人范喜生傳藝半年。主要節目有:空心筋斗前後翻、蹬罈子、頂碗、頂碟、含花、對口咬花、扛桿、吊桿、爬桿、抖空竹、上大桿、踩晃板、滾釘板、滾杯、翻雲梯、散梯、走鋼絲、鑽火圈、鑽刀圈等等。雜技團不僅在本縣張溝、排湖、郭河、新華、麻港、五業潭、南咀、前進、三橋、王老、麼灣、窯台、雙龍、星明、鄭仁等地演出,1975年8月至臘月,還沿途在洪湖曹市、小沙口、戴市、苟美院、小巷,監利網市、朱河、小糰子等地演出雜技4個多月,連演三天不重複節目,嫻熟的技藝,精彩的表演,使觀眾大飽眼福,每到一地演出總是搏得陣陣喝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