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諾伊曼對“沉默的螺旋”理論進行了全面概括。此後,該理論便成為了廣為人知的政治學和大眾傳播理論。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當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之後,會觀察他人聆聽後的反應。若自己所贊同的觀點被廣泛認可,受到眾人歡迎,那么自己的參與積極性就會得到激發,讓此類觀點不斷得到傳播和擴散;相反,如果某種觀點不被人重視,無人問津,甚至遭到貶斥和反對,那么即便自己贊同它,也會下意識保持沉默,以免與他人發生爭執和不快。如此,受到眾人認同的觀點便會不斷蔓延,三人成虎般得到大量傳播,而眾人不認可的觀點卻會越來越被湮沒,循環往復之下,強化成一個螺旋式的發展過程。
創作背景
諾伊曼最早注意到社會生活中的“沉默的螺旋”現象是在1965年。這一年聯邦德國進行議會選舉,一方是社會民主黨,另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聯合陣線。在整個競選過程中,雙方支持率一直處於不相上下的膠著狀態,但在最後投票之際卻發生了選民的“雪崩”現象——後者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前者。諾伊曼當時擔任阿倫斯巴赫輿論研究所所長,為了找出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她對選舉期間追蹤調查到的全部數據重新進行了分析。諾伊曼發現,儘管雙方的支持率一直未變,但對獲勝者的“估計”卻發生了明顯的傾斜,即認為基督教兩黨陣線將會獲勝的人不斷增多,到投票前日變成了壓倒多數。諾伊曼認為,正是這種對“周圍意見環境的認知”所帶來的壓力,導致了許多人最終改變了投票對象。此後,諾伊曼又對“意見領袖”和“多數意見”對個人的壓力進行多次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她的“沉默的螺旋”假說。
作品目錄
| |
| |
| |
| |
| |
| |
| |
| |
| “社會控制”的概念流傳開來,而“輿論”概念遭到挫敗:愛德華·羅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宣布的作用:如果某人的觀點很難在媒體上找到共鳴,那么他就保持沉默 |
| |
| |
| |
| |
| |
|
|
|
|
|
作品思想
“沉默的螺旋”的理論假說由以下三個命題構成。
(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
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總是力圖從周圍環境中尋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狀態,這是人的“社會天性”。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會懲罰,個人在表明自己的觀點之際首先要對周圍的意見環境進行觀察,當發現自己屬於“多數”或“優勢”意見時,他們便傾向於積極大膽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當發覺自己屬於“少數”或“劣勢”意見時,一般人就會屈從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附和。
(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
也就是說,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這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循環,便形成了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諾伊曼認為,任何“多數意見”、輿論乃至流行或時尚的形成,其背後都存在著“沉默的螺旋”機制,社會生活中的“輿論一邊倒”或“關鍵時刻的雪崩現象”,正是這一機制起作用的結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她為輿論下了一個雙重定義:所謂輿論,即“圍繞爭論性問題,在沒有孤立危險的前提下可以公開表明的意見”。前者指的是圍繞時事性問題的輿論,後者則側重於指圍繞社會傳統、道德、行為規範的輿論。
(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
根據諾伊曼的觀點,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的“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環境”的壓力促成的,是強制人們對“優勢意見”採取趨同行動這一非合理過程的產物。在這裡“意見環境”是一個核心概念。那么,意見環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諾伊曼認為,在現代社會,人們判斷周圍意見分布狀況(意見環境)的主要信息源有兩個:社會群體和大眾傳播。在超出人們直接感知範圍的問題上,大眾傳播的影響尤其強大。
“沉默的螺旋”這一理論假說,通過上述三個命題表明了一種“強有力”的大眾傳播觀,即如果當人們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或意見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就會積極發表這一觀點或意見,使得這一觀點或意見能夠被更多的人接受認可和擴散傳播;如果人們發現自己贊同的某一觀點或意見無人問津,甚至會被大多數人所反對或否認,那么即使自己非常認同這一觀點,人們也會保持沉默,不會表達這一觀點或意見。
由於社會成員在知識水平、網路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其話語所產生的影響力各不相同。在網路中,意見表達能力強和擁有話語權的成員往往能夠成為“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在信息傳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他們的意見會對普通社會成員的看法和態度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在網路輿情的傳播過程中,容易導致“優勢意見一方”與“劣勢意見一方”之間勢力的強烈反差,造成了網路輿情傳播的“意見環境”,少數社會成員在擔心被大多數人孤立的情況下採取了一種屈從的態度,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作品評價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陳力丹:諾伊曼的論證角度對於輿論導向研究具有意義,她提供了一種引導非主流輿論轉向主流輿論的思路。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諾爾·諾伊曼(1916-2010),德國女傳播學家。諾伊曼1916年出生於柏林的一個工廠主家庭,大學時代主修哲學、歷史、報學和美國研究,在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學習的一年間,對輿論學產生濃厚興趣。回德國後因曾接受納粹政府資助而備受爭議。1947年她在德國博登湖畔的小城阿倫斯巴赫成立民意測驗研究所。從1957-1994年的11次德國聯邦議會選舉中,該所進行的大選預測誤差從未大於百分之一。1974年她《傳播學刊》上發表的論文《重歸大眾傳播的強力觀》,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概念,並於1980年出版《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進一步完善了"沉默的螺旋"理論。她一生致力於通過假設和科學的驗證方法來解釋社會影響,並為傳播學的經驗主義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