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沉默的羔羊》是霍華德·肖為導演
喬納森·戴米的電影作品《沉默的羔羊》製作的影視原聲專輯。影片改編自
托馬斯·哈里斯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實習特工克拉麗斯為了追尋殺人狂野牛比爾的線索,前往一所監獄訪問精神病專家漢尼拔博士,漢尼拔給克拉麗斯提供了一些線索,最終克拉麗斯找到了野牛比爾,並將其擊斃的故事。
電影《沉默的羔羊》的音樂結構是主題音樂貫穿發展的框架型結構中的單主題結構。音樂並不從頭至尾鋪滿整部影片,而是根據需要在特定的情節點或鏡頭處輕輕地引入。影片的音樂風格以管弦樂為主,厚重是該片配器的一個特點。為了製造恐怖驚悚的氣氛,霍華德·肖大量運用弦樂和銅管樂器的低音區營造沉悶、壓抑的音響效果。
影片一開始是一段長達3分半鐘的較為完整的音樂段落,畫面中的主人公克拉麗絲受訓時沿著繩子向上攀登時,主題第一次響起,用大提琴組e小調陳述;主題的呈示過後,在弦樂的低音區出現了一個由大提琴組演奏的急促伴奏型,隨著教練員叫住克拉麗絲,告訴她FBI探長克勞福想見她,小提琴旋律取代了大提琴音型;克拉麗絲來到克勞福的辦公室,當她回頭看見牆上貼的有關“野牛比爾”的犯罪資料時,主題音樂第二次響起,由木管樂器陳述,並伴著連續的下行二度轉調,由開始的d小調轉入c小調,最後結束於b小調;克拉麗絲被克勞福派往一所戒備森嚴的監獄訪問精神病專家漢尼拔·萊克特醫生,同他進行面對面的交談,希望能夠獲取“野牛比爾”的心理行為資料來幫助破案。根據漢尼拔醫生的暗示,克拉麗絲來到了一間位於巴爾的摩市的倉庫尋找線索,此處主題第三次響起,並有所發展,除了加入豎琴的元素外,還有明顯的對位化處理;克拉麗絲找漢尼拔追問真兇的名字時,警衛趕來把她架走了。主題音樂在這裡第四次響起,仍舊做了對位化的處理,主題的上方聲部加入了弦樂,聽起來顯得有些急切,仿佛預示著經過漢尼拔醫生的提醒,克拉麗絲馬上就會觸及案件的真相。根據漢尼拔醫生的提示,克拉麗絲來到了第一位受害者的家中尋找線索。當她在房中環顧四周時,主題音樂第五次響起,克拉麗絲髮現了重要的線索;影片將要結束時,克拉麗絲擊斃了疑犯,救出了參議員的女兒。就在鏡頭推向貼在牆上的關於“野牛比爾”的報導時,主題音樂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響起。畫面中的報紙,與影片開始時克拉麗絲在克勞福辦公室牆上看到的報紙內容是一樣的,此處的畫面內容和音樂都與開頭形成了密切的呼應。
影片的配樂中還採用了巴洛克時期作曲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的《
哥德堡變奏曲》,出現在漢尼拔殺害警察越獄的場景。兩個獄警來給關押在單間的漢尼拔送飯,鏡頭面前的漢尼拔面色冷靜,似乎沉醉在播放的《哥德堡變奏曲》音樂主題優美的旋律中。接下來狂亂的殺人場景令人慘不忍睹,在經過殘忍的殺戮和精神上的癲狂之後,音樂的聲音蓋過了獄警垂死掙扎的聲音,而此時這首變奏曲已經進行到了第七變奏,殺人狂魔漢尼拔竟然還從容欣賞一會才轉身離去。片中該曲目是由加拿大鋼琴演奏者
格倫·古爾德演奏的。
專輯曲目
專輯鑑賞
影片《沉默的羔羊》開始時出現的主題音樂保持在大字組的較低的音區演奏,因此顯得異常沉重和渾濁;其後音樂漸趨緩和,熱情溫暖的小提琴旋律取代了緊張急促的大提琴音型,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氣氛。整體上,片中出現六次的主題音樂,每次的出現都與主角克拉麗絲·斯達林密切相關,而且都是在劇情的關鍵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該片的主題音樂既是與主人公命運密切相關的人物主題,同時又自始至終關照著劇情的發展。
《沉默的羔羊》是20世紀80-90年代的電影作品,這部電影的音樂用量相對節省,只在劇情特別需要處出現,次數可以輕易數得出來。大部分音樂段落的引入非常地輕,不露痕跡,如果觀眾被劇情吸引,幾乎不會留意到音樂的存在。而且由於霍華德·肖非常鐘情於由主題音樂或是主導動機引申發展的音樂布局的配樂創作方法,所以在《沉默的羔羊》中設計的主題音樂多數都是最直接的、關乎人物命運的單主題;同時,《沉默的羔羊》還精彩的運用了音畫對位,音畫對位讓音樂的情感色彩與畫面中人物的情緒狀態之間具有某種對抗性,能產生更加豐富的表現效果,揭示更為深刻的內涵,特別是用警棍將兩個獄警活活打死的部分,鮮血四濺的畫面中,漢尼拔卻陶醉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里,血腥的場面和優美的旋律形成的強烈對比,更加突顯出漢尼拔的極度變態和殘忍。
獲獎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