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導氣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沉香導氣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發明》卷三。具有行氣活血,疏肝利膽之功效。主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刺痛,胸膈痞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香導氣散
  • 藥品類型:中醫方劑
  • 出處:《醫學發明》卷三
  • 功用:行氣活血,疏肝利膽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附註,文獻摘要,

組成

沉香、檳榔各二錢半,人參、訶子肉、大腹皮(銼,炒)各半兩,烏藥(銼)、麥櫱(炒)、白朮、神曲(炒)、厚朴(姜制)、紫蘇葉各一兩,香附(炒)一兩半,薑黃、紅皮、甘草(炙)各四兩,京三棱(炮)、廣茂(炮)、益智仁各二兩。

用法用量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沸湯點服。

功用

行氣活血,疏肝利膽。

主治

一切氣不升降,脅肋刺痛,胸膈痞塞。

方義

方中沉香溫中降氣,檳榔下氣破積,二者共為君藥,治療中焦氣鬱引起的吐逆,脘腹脹滿之症;人參益氣健脾,白朮健脾燥濕,加之麥芽,神曲補脾益氣,升陷止瀉,四藥合用,升提脾氣,使氣機得以上升;大腹皮下氣寬中,厚朴下氣除滿,加之訶子肉,益智仁溫補固攝,降逆止嘔,四藥合用,下行胃氣,使氣機得以上升,八藥為臣共奏升降有司,條暢氣機之效;大腹皮行氣除滿,寬中利水,紫蘇葉寬中導滯,共行疏導之力;烏藥行氣止痛,溫中散寒,香附芳香解郁,行氣消痞;三棱、莪術破氣行血,導滯消百,用於脅肋疼痛;薑黃、紅花破血行氣,通經止痛,可治氣滯血瘀;以上共為佐藥。炙甘草緩急止痛,益氣復脈,既可行氣解郁,又能補氣以防破氣耗氣,為使藥。

運用

沉香導氣散加減可用於治療慢性胰腺炎。

附註

本方改為湯劑,名“沉香升氣湯”(見《便覽》);《醫學綱目》有紅花。(《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五冊》)

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珍本醫籍叢刊 醫學發明 活法機要》:“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腆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飲食失節,則為脹;又濕熱亦為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是風、濕、熱三脈合而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陰火亢甚,乘於脾胃,故膈咽不通,致濁陰之氣不得下降,而大便乾燥不行。胃之濕,與客陰之火俱在其中,則脹作。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則大便不閉,吸門亦不受邪,濁陰得下歸地也。《經》云:中滿者,泄之於內,此法是也。”
方論選錄
1.《簡明方劑辭典》:“沉香導氣散(《醫學發明》)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刺痛。胸膈痞塞方。沉香、檳榔各二錢半,人參、訶黎勒、大腹皮各半兩,烏藥、麥芽、白朮、神曲、厚朴、紫蘇葉各一兩,香附一兩半,薑黃、紅皮、炙甘草各四兩,三棱、莪術、益智仁各二兩。研為散,每服二錢,開水點服。按:紅皮當是橘紅,或作陳皮。”
2.《全國名老中醫韋緒性辨治疼痛病精要》:“從《醫學發明》來看,李氏從脾胃辨治疼痛尤重氣機升降,如該書‘膈咽不通四時用藥法’認為,‘升降之氣,上下不得交通’,則痞膈、疼痛由生。《衛氣留於腹中積蓄不行》篇亦謂,氣機鬱結,升降不利,則致脅肋虛滿刺痛,並進一步指出:‘氣不交通,最為急證,不急去之,諸變生矣。’所以擅用調中順氣丸和沉香導氣散等大劑辛通苦泄、升降氣機方藥以治痛。”
3.《中華醫學大辭典》:“右脅痛右脅屬肺屬氣,故其痛多由痰濁凝積,或肝邪入肺所致,亦有屬於血瘀者,然必與氣相阻而後痛,其痛時作時止,表面略見膨脹,噫氣便覺稍寬。治法如下:(1)痰積氣滯兼有者,宜推氣湯。(2)痛而氣喘者,宜分氣紫蘇飲。或增損流氣飲。(3)因惱怒者,宜香附湯。(4)因痞塞者,宜沉香導氣散。(5)因跌扑損傷者,宜復元活血湯。(6)因悲哀傷肺者,宜推氣湯加桔梗,或川芎、枳殼二味作湯服。(7)攻心作痛,嘔吐清涎,周身寒凜者,此寒入絡脈,氣塞陰逆,宜川楝子(酒炒)一錢,半夏(薑汁炒)、延胡索各一錢,吳萸(泡淡鹽水炒)三分,良姜、蒲黃各八分,雲苓二錢,蓽撥一錢,水煎服。參看[脅痛]一條。”
4.《漢英臨床中藥藥典》:“肝鬱氣滯,或日久夾瘀,出現脅下脹滿疼痛,可與莪術、枳殼、沉香、烏藥、薑黃等藥同用(如沉香導氣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