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沉醉東風·香茅屋青楓樹底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朱彝尊
- 作品出處:《曝書亭集》
- 宮調:雙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沉醉東風·香茅屋青楓樹底1
香茅屋青楓樹底,小蓬門紅板橋西。雖無蔗芋田2,也有桑麻地3。野薔薇結個笆籬。更添種山茶綠萼梅4,這便是先生錦里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沉醉東風: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屬雙調。香茅:香茅草,一種有香氣的茅草,亦稱菁茅。
- 蔗芋田:指多餘的閒田,蔗芋不是生活必需品。
- 桑麻地:維持生計的土地。
- 綠萼梅:一種稀有梅花品種,白花綠萼。
- 錦里:錦官城,今四川成都,此處語隱者的居所。
白話譯文
青楓樹底下搭著香茅草蓋的茅屋,西邊是紅木板架的小橋。雖然沒有閒田種植甘蔗、山芋,但是維持生計的田地還是有的。野薔薇搭成的籬笆開著粉紅的花。周圍還種植了山茶和名貴的綠萼梅,這便是先生居住的鄉里。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曲首二句中,作者好像一個攝影師,首先以長鏡頭對隱者的隱居之所進行全景展示:一座紅色的小橋橫跨小溪之上,在橋的西邊,一株樹冠碩大的青楓樹下,坐落著一座以香茅草蓋頂、蓬草結成屋門的茅屋。曲中以“香茅屋”對“小蓬門”,“青楓樹底”對“紅板橋西”,對仗工整,構思巧妙,雖只有短短的十四字,四個意象,卻立刻展現出一幅江南特有的圖景:紅葉、小橋、流水、人。“香”“青”“小”“紅”這些定語又使得畫面增添脫俗、深遠、幽靜、安逸的韻味。總之,這些詞語所包含的意蘊是具體的,但同時又是籠統的、模糊的。因為對作者而言,這就是自己想像中居住的環境,然而這些景物又能發掘儲存於印象庫中的材料,並結合作者的意象而加以創造性的組合。不可否認,隱居生活雖然悠閒自由,但“短褐穿結,簞瓢屢空”(見晉陶潛《五柳先生傳》)恐怕也是難以避免的。所以次二句是作者慶幸,雖然沒有多餘的閒田去種蔗芋這些供享受的奢侈品,但也聊有幾畝薄田,可以種植桑麻這些生活必需品。如果說前面是通過景物的疊加,創造出一幅怡然幽寂的鄉野圖景,那么,這兩句的直陳則給畫面增添了一個隱者的形象。他不奢求、無貪心,安貧樂道。其實作者在這裡也暗示出:只有安貧樂道之人才能安居於此,才能享受鄉野生活的樂趣。接著,作者把鏡頭拉回到近處,對這個充滿著超凡脫俗趣味的院落又進行了一番點染:院落的籬笆用野薔薇圍成,院裡有山茶花、綠梅。薔薇、山茶、綠梅是江南一帶相當常見又相當美麗的花。它們都氣味芳香,花姿綽約,花色鮮艷,文人常把青楓、野薔薇、山茶、綠萼梅視作理想家居的必備植物。至此,作者禁不住讚嘆:“這便是先生錦里。”
顯然,這首曲不一定是作者的夫子自況,它只不過是一幅歸隱者理想的形象化的圖畫,但這個圖景中景致都是作者所見的景物,故而,理想中又蘊涵著現實,有作者的嚮往。這樣就可以把作者那種充分享受自然美景的歡樂、無拘無束的身心自由狀態、對官場險惡的厭棄一覽無餘。這首小令猶如一幅工筆畫,色彩絢麗,又充溢著悠然遠趣。
名家點評
台灣東海大學教授羅錦堂:確是慶元遺響。(《清代散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