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閣(1925~2010)字鳴喈,男,漢族,上海市崇明縣人,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溫病學專家,南京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1957年畢業於江蘇省醫科師資班,留南京中醫學院,主要從事《溫病學》的教學、臨床和研究工作。他對外感病的病因學、發病學、辨證學和治療學等,都提出了新的學術見解。臨床對病毒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內科疑難雜症都有獨到的治療經驗和較好的治療效果。
基本介紹
- 人物名:沈鳳閣
- 字:鳴喈
- 主要成就:編寫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專業統編教材18部
- 代表作品:統編《溫病學》教材、《溫病的理論與臨床》等
- 擅長:溫病學
- 出生日期:1925年
- 逝世日期:2010年
- 出生地:上海市崇明縣
主要經歷,著作,學術內容,一、溫病學科研方面,二、溫病學教材編寫方面,三、臨床辨證施治方面,臨床套用,1. 變應性亞敗血症辨治心得,2. 三叉神經痛辨治心得,
主要經歷
沈鳳閣1925年生,自幼學醫,師從滬上儒醫范春如先生,1957年畢業於江蘇省醫科師資班,留南京中醫學院,主要從事《溫病學》的教學、臨床和研究工作。留校初期承擔過《傷寒論》、《內經》、《針灸學》和《中醫各家學說》等課程的教學。1969年至1977年間在南京地區523科研組從事中藥抗瘧藥的研究和臨床驗證工作。1978年回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繼續從事溫病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曾任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南京中醫學院學報》編輯室副主任、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中醫學科評審組成員、南京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著作
主編:《葉香岩外感溫熱篇、薛生白濕熱病篇闡釋》、《溫病的理論與臨床》、《中醫診法學》、《醫海拾貝》等。
合編教材:《溫病學教學參考資料》、《傷寒論譯釋》、《溫病學講義》(第一、二版)、《傷寒論講義》(第一、二版)、《溫病學中級講義》(第一版)、《溫病學概要》、《中醫學概論》、《中醫學》、《溫病學專輯》等。
點校出版:《疫疹一得》、《慎柔五書》、《醫醫病書》、《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明醫雜著》等。
學術內容
一、溫病學科研方面
沈教授在溫病學研究方面,不但發皇古義,且能融會新知,對溫病學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第一,豐富、充實了溫病學理論體系,主編出版了《溫病的理論與臨床》一書,介紹溫病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四時溫病的具體證治以及現代醫學命名的屬於溫病範疇的一些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辨證施治。第二,提出並完善獨具特色的溫病學術見解,認為外感病的病因學應在吳又可戾氣學說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承認病原微生物對人體致病的客觀實際;在辨證學方面提出了以臟腑為綱、以八綱為用、以氣血為辨的新構想;在治療學方面認為辨證施治應包括病因學治療、發病學治療、病理學治療三方面內容。第三,闡釋、點校溫病學原著,主編了《葉香岩外感溫熱篇、薛生白濕熱病篇闡釋》,點校出版了《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明醫雜著》、《疫疹一得》、《慎柔五書》、《醫醫病書》等著作。
二、溫病學教材編寫方面
1962年起,沈教授作為主編之一,對第一、二版統編教材進行了較大修改和完善。之後,相繼參加了高等醫藥院校教材《溫病學》第四、版的編寫、審稿和定稿工作。為了適應中醫學中等教育的需求,沈教授編寫了《溫病學中級講義》,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溫病學中級教材》,從而形成了《溫病學》中等教育的學科體系。為了適應中醫函授教育的發展,他作為副主編編寫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函授教材《溫病學》和中醫海外函授教材《溫病學概要》。80年代末,沈教授又主編了《中醫診法學》。此外,他還曾參與修改、審定二版統編教材《傷寒論講義》,對《傷寒論》教材建設亦作出了應有貢獻。
三、臨床辨證施治方面
沈教授臨床辨證施治,常強調以下幾點:
1.突出四診特色,識辨疑似證候;
2.善用前賢古方,隨證化裁得當;
3.治病治心並重,不忘飲食調攝。
臨床套用
1. 變應性亞敗血症辨治心得
變應性亞敗血症屬變態反應性疾病,以發熱、皮疹、關節痛及白細胞增多四大表現為特點,病情纏綿。沈教授認為,該病雖以營陰不足,邪熱深伏為基本病機特點,但又變化多端,時隱時現。治療當遵循兩大原則:其一,養陰清熱為基本大法,隨證靈活配伍活血化瘀、祛濕化痰、透表達邪、益氣溫陽等法;其二,急則祛邪,緩則扶正。
2. 三叉神經痛辨治心得
三叉神經痛表現為偏頭痛,其痛暴發,痛勢甚劇,或左或右,或連及眼、齒,痛止則如常人,沈教授認為多系肝經風火所致,治療每從疏肝瀉火入手,藥用柴胡、黃芩、夏枯草、菊花、天麻、川芎、白芷、蔓荊子、山梔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