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沈莊漾
- 地理位置:桃源鎮西北與浙江省交界處
- 氣候類型:亞熱帶
- 占地面積:總面積2450畝
- 屬性:歷史保護區
- 村落:村沈莊漾
地理位置,史料記載,相關傳說,沈莊漾村,湖泊名片,傳說故事,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史料記載
清乾隆《震澤縣誌》載:“沈張湖(一作漾),去縣西南120里(屬十四都),按此湖大亦在獲塘之南,南潯之東,其水之從北行者亦入獲塘,從東東行者入於後練等湖,西南受湖州諸水,東播為百花漾,為八字漾,為白漾盪,為桃溪(一名陶墩),為仙人坑、為三廟址漾(屬十三都)、雷墩盪(沈張湖南、十五都)、潘家盪(在雷墩盪南),各受湖州西南之水與前,沈張湖與桃溪之水俱入後練塘。內有茶花弄、清隱寺港、賣香港、秀才港、吳橋港、橫涇、新橋河、長萌河(俱屬十四都)、蔣家港、八柵港(屬十五都)”。千百年來,沈莊漾之水,澆灌了桃源數萬畝的良田,哺育著一代又一代勤勞又富有智慧的桃源人民。此外,沈莊漾巨大的蓄水功能,還大大地降低了洪澇災害給桃源人民帶來的損失。
相關傳說
圍繞沈莊漾,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沈萬三的故鄉
(一)
沈莊漾的傳說桃源鎮與浙江南潯鎮交界處有個沈莊漾(古稱沈張湖、沈張漾),水勢浩蕩。傳說在元末明初,這裡還是一塊平地,江南富商沈萬三老家的府第就建立在此,名沈莊村。沈府高院大宅,圍牆上2條巨龍盤踞,龍頭在大門兩側,龍尾通到莊園屋後,氣勢巍然。沈家有長工、丫環數十人。沈萬三家屬遷居周莊後,沈莊村只作為休閒場所,沈家幼子常回來消暑度夏,見牆上巨龍翹首,張牙舞爪,經常把垃圾塞在龍嘴裡玩。一名丫環上前勸阻常遭到呵斥,沒有辦法,她只好每天用清水洗刷,以保持龍嘴的潔淨。後來民間傳說,當巨龍眼睛變成紅色時,就會成活變成真龍。附近讀私塾的孩子出於好奇心,就偷了先生的紅墨水塗在了龍眼上。這天,這名好心的丫環正手握鍋鏟幹活,身後竄出一條黃狗,叼了鍋鏟就跑。因鍋鏟是金的,丫環急忙追趕黃狗,當追到陶墩地面上時,黃狗蹲了下來,丫環上氣不接下氣的也蹲下來,正舉拳想打,忽然聽得背後一聲巨響,站起來回頭一看,只見龍嘴裡噴出大水,翻江倒海,不一會就汪洋一片,沈莊村沉沒了,渺無影跡。從此沈莊村就變成了沈莊漾,漾畔黃狗和丫環蹲下來的地方,就被稱為“逃蹲”,後改稱為“陶墩”;丫環站起身後,拖著疲乏的身子,帶著黃狗無目的的一直往東走,走到今青雲村的一隻寺廟時,就落腳休息一下,當地村民就把該寺廟稱作“歇落寺”;路過一座橋,天已經黑暗下來,當地好心的村民就婉留她住一個晚上,這座橋後來被稱為“夜後橋“;第二清晨,天還沒有亮,丫環就動身往回走,走到有一條小河浜的地方,天放亮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天亮浜”, 天亮浜就是現在青雲集鎮所在地。丫環回到陶墩後,變賣了金鍋鏟去拜師學藝,學到了一手做木梳的絕活,回村後,她毫無保留地把全套工藝教給了村民,所以陶墩一帶的民眾,家家戶戶都會做木梳。
(二)
聚寶盆沈萬三的祖上靠捕魚耙螺螄為生,一天在河中耙到了一隻似盆一樣的東西,扔掉可惜,就帶回家中放置飼料餵養雞鴨,起初並不在意,時間一長,發現放進去的飼料不見減少,但飼養的雞鴨比以前長得更快。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雞鴨雖照常到盆中覓食,但盆中的飼料依然如放進去時一樣,不見減少下去。他們知道這一定是傳說中的“聚寶盆”了,沈萬三家也因此發了起來,成了當地的的首富。“聚寶盆”的故事就這樣傳了開來。
(三)
借桌椅過去沈莊村附近村里貧困的農戶家中舉辦紅白喜事因缺少桌椅,就向沈萬山家借用,沈莊村變成漾盪後就不行了,向其他村民家借用,一時又借不了那么多。有人異想天開,寫一個借條,扔到了漾中,結果真的有桌椅如數浮了上來。天長日久,有人起了貪心,借了不還。從此,就再也借不到桌椅了。
(四)
金船鏈沈萬山家財大氣粗,甚至連大船上的鏈條也是純金打造。沈莊村沉沒時,連船隻一併砸沉下去。民間一直有這樣的傳說,就是沒有人找得到。不知過了多少年,一天,一位村民架著一條小划子船到沈莊漾中打澇水草,突然草耙上帶上了一條金黃色的鏈條,他心喜若狂,知道一定是耙到了傳說中的金鍊條,他就用力把金鍊條往船上拉,拉呀拉,小船承受不了重量要沉沒了,他趕忙到船尾尋找斧子,當拿到斧子時,眼看金鍊條往水中淌下去要沒有了,就趕到船頭猛的往下一斬,金鍊條給斬下了一小段,但同時不慎傷了自己的手指,回家請大夫治療,斧傷看好了,金子換成的錢也用光了
沈莊漾村
在桃源沈莊漾灘,仍保留著“沈莊洋村”,沈姓後人臨水而居,辛勤耕作著另一個時代。《明史》記載:14世紀時,沈萬三幫明皇帝朱元璋築造南京城牆後,被朱元璋發配到當時的雲南(今貴州)。2006年,貴州天龍屯堡的沈姓後人聽聞“沈莊洋”,尋至漾邊認祖歸宗。
歷史變遷
前世今生換人間
沿著蕩漾的水波追溯過往,更厚重的是世事變遷的歷史。
上世紀50年代,沈莊漾仍是水光一色,滔滔一片,水面積在2500畝左右,平均水深達3米,豐水期,蓄水量超過500萬立方米。雖地處江浙交界,但沈莊漾水面產權的絕大部分屬於江蘇,這種劃分的模式,與太湖水面劃分原則相似。
沈莊漾也曾是青雲與桃源的界湖,從漾北到漾東再轉向漾南,分別有青雲的梵香、陶墩、青雲、新和村和桃源的民益村。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沈莊漾的主要格局和功能都沒有發生變化。沈莊漾既是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寶庫,也是泄洪的重要通道,成為周邊民眾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聚寶盆。
在沈莊漾東北角,還有一個叫“貓烏墩”的小島,大約有500平方米大。據當地中老年人回憶,當時經常撐著小船去島上割茅草。
上世紀70年代,以糧為綱的指導思想讓沈莊漾格局開始發生變化。1975年冬到1976年春,當時的桃源公社圍墾沈莊漾,在沈莊漾近岸水域填築了一條長500餘米的大堤,圍墾126畝種植水稻。1977年汛期大堤決口,水田受淹。當年冬天再次出動勞力對圍墾的低洼田開挖魚池並由北片四村養魚,1978年秋魚池由公社接管,成立公社第一水產養殖場(又名沈莊漾養殖場),養殖場圈地總面積180畝。在北岸的青雲公社也進行圍墾,湖中的“貓烏墩”小島逐漸與陸地連成一片,“貓烏墩”北面也成為魚池。
改革開放後,沈莊漾的漁民上岸定居。尚存的近千畝水面,由漁政站發包給農民養殖蚌珠,臨湖的農民零星地圍養魚蝦,漁民原來的水域面積也承包給外地人養殖螃蟹。由於水面積比原來減少了一半,儘管防洪沒有問題,但蓄水功能受到影響。
青雲與桃源合併後,沈莊漾成為桃源鎮的內湖。在沈莊漾的東北和西南面,分別有出水口向東泄水。近年來,受到上游來水的影響,污染成為沈莊漾面臨的緊迫問題,而這又是兩省之間的問題,要下好一盤棋談何容易。好在桃源鎮沿湖的幾個村基本上沒有污染企業。陶墩村村民們自豪地說,村里企業比較多,但污染的企業沒有,民眾的環保意識是很強的。
華衍水務統一供水後,沈莊漾的取水功能也被取消,青雲人吃上太湖水了,沈莊漾作為飲用水源的歷史就此結束。
如今,在沈莊漾的東北口,原來的沈莊漾第一養殖場既是一個排澇站,還是江蘇眾誠鴨業有限公司有機生態養殖休閒觀光示範區,總面積近千畝,計畫建設4個功能區:服務區、養殖區、休閒區、加工區。但這一開發尚待時日,難度不小。
有趣的是,在沈莊漾西面的南潯,也認為開發沈莊漾的時機不成熟。
枕水人家
一柄“木梳”的堅守
幾百年來,沈莊漾哺育了千千萬萬臨水而居的村民,也傳承了一段屬於自己的文化。
據說早在清朝時期,梵香、陶墩一帶的生意人就小有名氣,想來應該與沈萬三有點淵源吧。
關於漾灘人的生意,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陶墩的“木梳”。
20世紀70年代末,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沈莊漾邊的木梳走向了大江南北。老人們常說,無論何處,只要見到“一個小竹匾,一根布條巾,掛在胸前賣木梳的”,一問十有八九是青雲人。
1985年之後,木梳行業在陶墩、梵香村周邊繁極一時,幾乎家家戶戶有三腳馬、銼刀等生產木梳的工具。可惜的是,在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潮中,這門靠手工吃飯的行當逐漸被冷落。
2010年,桃源鎮政府為保護這門傳統工藝,將青雲木梳申報成吳江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鈕金良。如今,鈕金良在南潯景區里開了一家梳子店,主要做旅遊景點的生意。
記者在陶墩村走訪了多家農戶,希望能覓一戶還在堅持做木梳的人家。但是主人都搖頭嘆息:“不做了,老早就不做了!”幾經輾轉,終於聽說青雲開發區可能還有一家生產木梳的小廠。
在潯青公路以南的一座小橋邊,記者尋到了村民指點的這家木梳廠。一扇一米多寬的鐵門進去,六七間紅磚平房圍成一個院落,院子裡踩得實實的泥地和檐屋下垂盪下來的電線印證著歲月的斑駁痕跡。在呲呲拉拉的打磨聲中,記者找到了這家木梳廠的主人曹金虎———一名憨厚的中年男子。從他口中,記者得知方圓之內只有他和叔叔老兩口還在堅持著木梳生意,很多年輕人都走出去上班了,或是在常熟、濮院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只有一些老人會把玩一下以前的行當打發時間。
為了堅守住這方木梳陣地,曹金虎用“陶墩木梳”註冊了自己的廠名,但是現在的梳子已經不是名符其實的木梳,基本採用膠木原料生產,也引入了部分機械打磨工藝。依靠少量的家庭小作坊收購和自己的生產,曹金虎的木梳廠年產量七八十萬把。問及現在木梳的銷路,曹金虎毫不避諱,“主要以批發的形式銷往新疆喀什,我叔叔的銷往東北。”
關於陶墩木梳的歷史,曹金虎的叔叔張榮春也不甚了解,只知道從爺爺手裡就開始做木梳,一直到了今天。“現在,家裡的小孩都不高興做了!一兩塊錢一把批發給人家,賺頭跟不上時代咯。”談到木梳行業慘澹的今天,老人感慨萬分。
臨別時,記者再回首這小院。一抹夕陽下,兩位年過六旬的老人認真地打磨著手中的活計,唯有背后角落里的一棵桃樹和一片豌豆苗透露著春的氣息。
湖泊名片
沈莊漾,位於江蘇吳江的東南端,它是江浙的界湖,在漾西是浙江南潯,東、南、北面屬桃源地界。湖泊周長4866米,面積為0.82平方公里。上世紀50~80年代,吳江有關部門為解決水患,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至上世紀80年代後湖泊形狀基本固定。作為桃源鎮水域面積最大的天然湖泊,它承擔著向周邊地區提供農業灌溉用水、航運、旅遊、漁業等多種功能。
試問江南有多少河湖,誰也說不清楚。但是每一方水鄉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代表性的水域,哺育著心靈的夢想。在吳江區最南端,沈莊漾承載了小鎮桃源人的千載夢想。
傳說故事
一汪湖水鎖殘妝
很久以前,就聽老人們說過沈莊漾的與眾不同,並不是因其形狀或者所在地而得名,比它名字更讓人耳熟能詳的是一段流傳百年的故事。
相傳六七百年前,沈莊漾原是個村莊。到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節儉勤勞,墾殖為本,廣辟良田,在當地小有名氣。沈家三兒子沈富,小名萬三,從商後成為江南首富,在沈莊建造了一座高院大宅,圍牆上雕了兩條銀龍,氣派十足。
沈家一頑童問教書先生,銀龍何時會活。先生隨口說道:“當龍的眼睛變紅時,這銀龍就會復活。”頑童就偷來先生作畫時用的紅顏料抹在龍眼上。
次日凌晨,一直為銀龍擦洗的小丫鬟,看到發紅的龍眼,納悶之餘想拿抹布幫其擦洗,卻被一個老媽子叫住,讓她去廚房幫忙。小丫鬟剛踏進廚房,就看到家中的小黃狗銜著主人家的金鏟子往外跑。
小丫鬟緊追出去,想要奪下金鏟。突然間,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小丫鬟奪下鏟子剛要轉身,只見銀龍騰空而起,龍嘴裡不斷吐出洪水,瞬間,莊園就變成一個白茫茫的大水盪,這就是如今的沈莊漾。
據說,漾邊叫“逃墩”(蹲)的地方,就是那條狗蹲下的地點,後為紀念陶朱公范蠡改名為“陶墩村”;“天亮浜”就是小丫鬟追到狗,天昏地暗結束的地方。
沈莊漾的故事到此並沒結束。
相傳,沈萬三生平樂善好施。沈莊被淹沒為“汪洋大海”後,漾邊人家凡有婚喪大事,需要借桌椅碗筷等用品,只要寫一張借條系塊石頭沉下去,第二天所需借物就會自動從漾中浮出來,而且都是紅木做的家具。主人家用後如數放回漾里,以後再用時可以再借。
但是,後來有一戶人家不守信用,借了桌椅不再歸還,破了“有借有還”的規矩後,沈家終於發怒,從此再也沒有任何東西浮上漾面。為了感謝沈萬三的照顧,時至今日,漾邊人家初一十五燒香時還會題上“沈老爺”的名字。
但是,沈莊的富庶並沒有被時代遺忘。在上世紀70年代圍湖造田時,曾在湖底淤泥中找到了平整而寬大的階沿石、鋪得整齊的石板街衢、碩大而勾勒得印痕深深的井欄,以及許許多多保存完好的各種生活器皿等歷史物件。
地圖信息
地址:湖州市南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