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漢(土壤科學專家)

沈漢(土壤科學專家)

沈漢,男,1949年生,漢族,祖籍江蘇常熟,老三屆知青,1968年去江蘇高淳務農6年半,以後在工廠工作4年。1979年以同等學歷考入南京大學讀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國際代議和議會制度史委員會會員,中國英國史研究會理事、並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從事英國史和世界史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簡介,成就貢獻,

簡介

沈漢,男,1953-1978年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土肥所工作,1979年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工作,1990年退休。受聘為農業部全國土壤普查科學技術顧問,並獲農業部全國土壤普查先進工作者稱號。
沈漢沈漢

成就貢獻

1955-1958年,在中國科學院土壤隊參加華北平原土壤調查,任分隊長,完成野外調查分類製圖工作,協作編寫《華北平原土壤》一書。
1958-1961年主持河北省第一次土壤普查,編制1/200000土壤圖,主編《河北農業土壤》一書。參加農業部“中國農業土壤志”(初稿)一書的編寫。
1962-1963年,主持冀中平原旱薄地留麥夏休閒地培肥改土措施研究,提出夏閒地種植田菁等綠肥培肥改土措施,在華北推廣近50萬畝。
1964-1966年河北省科委任農業區劃綜合組長,完成河北省綜合農業區劃及河北省土壤區劃,都是全省第一個區劃方案。
1978年主持廊坊地區土壤普查,在全國率先開展第二次土壤普查,獲農業部通報。在匯報會上,提出土壤普查的“五統一”概念,受到重視。
1979年通縣土壤普查,完成農業部全國土壤普查北方試點,為全國土壤普查總結試點經驗,由農業部轉發全國。編制1/100000土壤圖、養分圖,改良利用分區圖等圖,編寫《通縣土壤》一書。在潮土基層分類上有所創見,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0-1983年,在市區劃辦,主持北京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與區劃工作,匯總全市土壤普查成果,提出全市土壤分類方案;編制1/100000土壤圖、養分圖、改良利用分區圖,編寫《北京土壤》一書,獲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二等獎;市農業區劃一等獎。提出“農業工作必有區劃意識”的新觀念。土壤評價應重視土壤分類、分區及分級的新方法。
1984-1987年,在全北京市土壤普查中,面對京郊大面積新老菜地土壤在土壤分類上無成熟方案可循(有些省市多做為土屬級變異處理)。我們重點研究了菜地土壤肥力與性態特徵及其分類地位問題,發現菜地土壤的特殊性,在土壤學報上發表了“京郊菜園土壤元素積累與轉化特徵”一文,率先以一部高度熟化類型做為高級分類單元處理,劃分為“菜園土”土類,並以《菜園土壤熟化發育特徵及其分類》一文,在1984年全國土壤分類昆明會議上,建議在全國土壤分類系統的人為土綱中成立“菜園土”土類,引起重視。
1987-1988年,參加全院京郊平原中低產區糧食綜合開發研究。重點研究不同區域不同土壤的測土施肥技術,獲市科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85-1990年,參加農業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匯總,編寫《中國土壤》及《中國土壤普查技術》,前者被列為“中國當代重要科技著作(農業領域)”。
1991-1996年,退休返聘,應邀參加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研究的國家基金,並主持厚熟土(菜園土)系統分類課題。面向全國研究不同地區不同母土的性態特徵,發現厚熟土可跨越許多土綱形成有統一共性,即具有磷硫鈣氮的厚層積累,並形成肥熟表層與磷質耕淀層的土壤,都與大量施用動物性有機肥分不開,改稱肥熟土。寫出“肥熟土的形成與亞類劃分”,提出診斷層與診斷指標,被全國所接受,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聯合國土壤部門認為中國人為土的研究(包括肥熟土)走在世界前端,世界人為土的分類應根據中國土壤學家的意見劃分。1996-2000年,又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中國土壤基層分類研究,並主持肥熟土土系分類課題,提出50個土系的劃分方案。1997年開始寫《中國菜地土壤》一書,現正進行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