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關節炎傳統疊丸療法

沈氏關節炎傳統疊丸療法,淮安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醫藥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氏關節炎傳統疊丸療法
  • 類別:傳統醫藥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沈氏關節炎傳統疊丸療法是金湖當地中醫世家沈氏家族利用祖傳疊丸藥劑,治療風濕、類風濕等關節炎症,以及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疑難雜症的傳統診療技藝。
根據沈氏關節炎傳統疊丸療法當代傳人沈宣堯介紹,其記事起,祖父沈登培已在經營大德生藥房,並靠祖傳疊丸療法為鄉鄰醫治各種病症。1898年春,沈登培應揚州“和春堂”之約將疊丸技法套用於揚州地域,並結合在“和春堂”中所學中藥製劑方法將疊丸技法不斷完善和提高,1900年回應集鎮開設“大德生”藥房並延續至今。1950年大德生藥房被地方政府收編命名為應集聯合診所,2006年更名為應集社區衛生服務站,一直沿用沈氏疊丸救死扶傷,在當地頗有盛名。

傳承保護

疊丸技法分兩種,分別為水疊技法和蜜扭技法。根據不同病理以及不同中藥性質來決定使用哪種方法。
水疊技法:將配伍好的中草藥碾磨成末,進行篩選後待用,篩除的略粗的中草藥梗作為疊丸原料,用水和著原料搓成團。藥團成型後置於匾中平行晃動,同時添加剛才篩下的藥末,邊晃邊加,直到成型為止,可根據患者需求調整大小。
蜜扭技法:前期與水疊技法相同,篩好的藥末備用,略粗的藥梗用來進行水疊。然後生火,將蜂蜜倒入鐵鍋進行溫火熬制,待蜂蜜熬至稀稠並有黏附感,用筷子能夠從蜂蜜中攪出絲狀時,迅速出鍋,加入中草藥細末進行揉搓成型即可,可調大小。
沈氏疊丸技法一個顯著的的特點是能夠通過祖傳方法,將生川烏、生草烏等有毒中草藥,通過生克院裡轉化成有益無毒的良藥,以充分發揮其療效。
沈氏疊丸療法技法主要採用中草藥進行原發性製作,打破了傳統中藥需要水煎火熬的概念,不需要火煎水煮,省工省時,同時避免了藥丸一般大小,能夠完整保留中草藥藥性,對於胃炎、類風濕、風寒等慢性病治癒率較高,對於食道癌、胃癌等疑難雜症,可以起到控制病情、減輕病痛、延長生命的作用。
沈氏疊丸療法採用的中草藥例本有數百種,常見的有蘇葉、蘇更、淡竹葉、虎杖、枇杷葉、地骨皮、側柏葉、瓜蔞皮、車前草、陳皮、益母草、蒼耳子、青蒿、女貞子、瞿麥、瓜蔞子、墨旱蓮、野菊花、萹蓄、海風藤、麥枯草、澤蘭葉……等等。
沈氏疊丸療法是對傳統中醫製劑和療法的有益補充,對傳統中草藥的開發利用以及中草藥飲服方法和療效辯證關係有一定的研究價值。2009年4月28日,國家衛生部和江蘇省衛生廳在對金湖縣開展中醫先進縣檢查時,專程來到應集衛生社區服務站,觀摩傳承人沈宣堯的疊丸技法和診療手段,對此診療方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