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醫案

《沈氏醫案》,1卷。清代沈璠(魯珍)撰於雍正八年(1730)。沈氏為康熙、雍正年間名醫,本書載其治案200餘則,其援引《內經》及丹溪、東垣諸說,用藥擅長理氣和胃、豁痰清火而不偏執,案語明晰,詳略昭然。書末附醫論5則,包括護養法及其佚作《景岳全書評》之跋文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沈氏醫案》
  • 作者:沈璠(魯珍)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ISBN: 9787513235792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流傳版本

原書僅存抄本,1936年裘吉生輯入《珍本醫書集成》,1949年後有排印本出版。

作者簡介

沈璠,清代醫家。字魯珍,上海(今屬上海市)人。與葉天士同時,以醫名。學本《內經》,謂“受病之本,非專指脾胃”,不可專事溫補。又據經言“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謂脾胃病有虛有實,如因痰血食積,俱宜清胃為治,切中李士材之失。嘗治一人血痢,因過用人參轉劇,經診得脈實,晨用香連丸,晚用保和丸治癒。著《魯珍醫案》、《沈氏醫案》(1730年)、《脈訣》、《駁正醫宗必讀札記》等,後兩書未見行世。

內容簡介

1.承前啟後,繼承創新 清代早期在醫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學術地位,清代早期醫家對溫病學說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對溫病的治法、溫病養陰生津理論、衛氣營血及三焦辨證用藥規律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沈氏作為清代早期有影響的醫家之一,其臨床治療苦寒為先,清利開泄,善用豁痰清火之方,占其所治病例十之六七。正如《沈氏醫案》所論,“《內經》病機十九條屬火者五,屬熱者四,屬寒者一。則知屬火熱者多,屬寒者少。用藥治病,宜體《內經》之意,不宜專執己見,談天說地,以惑後人。”針對當時部分醫家偏執溫補,沈氏指出,“士材以陽為君子,陰為小人;熱藥為君子,寒藥為小人。但《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內經》雲,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二者不可偏廢。至於治症,當以元氣為君子,邪氣為小人。元氣宜補,邪氣宜去。寒熱溫涼,隨病而施,中病而止,豈可多事溫補,痛戒寒涼乎。”
2.辨證準確,療效卓著 《沈氏醫案》記載,上洋馬頭渡李雲甫媳,二十歲,患脅痛氣喘不得臥,數日,諸醫皆以風寒發散,或用降氣藥,不能取效。有醫者認為是肺脹,法在不治。沈氏見患者面青氣喘,兩脅作痛,不能合眼而臥。脈象兩手弦急,無痰聲,鼻不煽,無汗出。本來患者家屬以為絕症,正在準備後事。沈氏告知不是絕症,後事且緩。病者安心,心安則能安枕。因擬一方,用白芍、甘草、瓜蔞、川貝、黃連、石膏、廣皮、鉤藤、蘇子,用生鐵二兩,煎湯煎藥,一劑後即能安臥。沈氏認為此症當春令木旺之時,木火刑金。此症木旺,故用鉤藤、生鐵,助金以平肝,黃連清心火,石膏清肺平肝,蘇子降氣,貝母、橘皮、瓜蔞降痰潤肺,白芍、甘草緩肝。因辨證準確,用藥精當,所以能力挽狂瀾,轉危為安。
3.重視脾胃,培補元氣 《沈氏醫案》記載,上洋南關外周襄文,七月初往松江完糧,途中奔走百有餘里,兼之飢餓,發熱自汗不止,倦怠乏力,語言難出,脈息虛大。諸醫以為冒暑,議用香薷飲。沈氏診後,即曰:此熱傷元氣,飢餓勞倦所致。即以黃芪五錢,人參三錢,白朮三錢,麥冬一錢,五味子七粒,連進三服,汗斂神復,以粥食與之,始得安臥。後用歸脾湯、生脈散而愈。正如本書序所言,若使先生果偏於清火,何以於後方所載,有時症而即施參橘,後用六味收功;發熱而急進參芪,後用歸脾湯調治,乃知虛弱之症,宜補而補,仍能補人之所不能補者也。偏於清火之說,可不辯自明也。
4.注意調心,藥食並用 沈氏治病,在辨證用藥的同時,注意調理患者心理,及使用飲食療法。本書記載,蘇州楊安浜呂道原,緣心事怫鬱,肝膽之火上升,充塞耳竅而作響不聰,鼻竅亦不利。誤用地黃丸補之,其竅愈塞,眉棱作痛。已經日久,投劑參差。脈息左手弦,右手滑大有力。此系肝家有鬱火,胃中有痰飲。理宜和胃豁痰、開郁清火之藥為治,並忌醇酒厚味、戒惱怒躁急為要。在多則病案中,沈氏囑患者“調治先講靜養,毋躁急惱怒。”“先宜清虛淡泊,臨發之日,只宜以薄粥養之,並服豁痰疏理清熱之藥。”(北六灶楊啟林案)“但必得煎丸並進,並靜養調攝,可免勞瘵之疾也。”(新場程軍燦案)
5.煎丸並進,善用膏方 對許多慢性疾病、老年病,因病情複雜,病程長久,患者體質虛弱,沈氏多用煎方和丸方並進,以獲得療效。《沈氏醫案》記載:崇明施錦,因食麵物之後,冷水洗浴,而當風臥。其食停滯於胃,雖消化而無形之氣尚未消散。後復因惱怒抑鬱,其肝氣不得疏泄,食物為之阻滯。加之誤治,飲食過度,壅塞氣道,結成有形之塊,居於臍上。以手摩摸,氣散而下行,其塊消而汗止。此乃肝氣鬱而不舒,假氣以成塊。氣有餘便是火,上沖則汗出,降下則汗止。此木郁於脾土之症也。理宜疏氣和脾胃,降沖逆之火,自然平安矣。香附、青皮、山梔、廣皮、半夏、茯苓、萊菔子、厚朴、黃柏,加生薑、砂仁煎。病久,湯藥一時不能奏效,當以扶脾疏肝降火丸藥服之。丸方:白朮、廣皮、半夏、茯苓、香附、青皮、山梔、黃柏、厚朴、砂仁,用荷葉煎湯法丸。高溯源案,服消瘀行滯之藥,三劑胸隔稍舒,大便下黑瘀不計,此下行之佳兆也。但胃之上脘至大腸,其道甚遠,曲折難以下行,當以小丸劑臨臥服之,使其瘀血漸漸解散,陸續下行,從大便而出,兼以煎劑間服之為要。
對於慢性咳嗽、哮喘等病,除用煎劑之外,還處以膏方。如崇明範錫凡案,范氏患痰火之哮喘,除豁痰降氣清火之煎劑外,沈氏處以膏方,即以煎方去桑皮、甘草、萊菔子,加梨汁、萊菔汁、地栗汁、竹瀝、薑汁,用飴糖四兩,烊入收貯,墩熱不時挑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