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芊綠醫案》,不分卷。清代沈金鰲(字芊綠,號汲門、尊生老人)著,成書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書共三冊,分載沈氏治療風溫、黃疸、淋濁、痔、瘰癧、經漏崩帶等內科、外科和婦科驗案計554案。
基本介紹
- 作者:沈金鰲(字芊綠)
- 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ISBN:9787513220200
- 書名(異名):《沈芊綠醫案》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流傳版本,影響評價,
內容簡介
1.以內科為主,旁通諸科
《沈芊綠醫案》共存有治病驗案547案,以內科雜病為主,時病次之,婦科又次之,耳、鼻、咽喉、目又次之,兒科又次之,外科僅1案。從中可知,沈氏的造詣之所在,既以內科為主體,又旁涉外科、婦科、兒科;既涵蓋疑難雜症,又涵蓋急症熱病,顯示出中醫的整體觀及內科在臨床學科中的主導地位,突出了中醫辨證論治特色。
2.治時病,注重透邪
本書治時病案分為風溫、濕溫、春溫、冬溫四類,其中風溫20案,濕溫18案,春溫19案,冬溫10案,共67案。通觀此67案,無不寓透邪於其中,透邪法實貫穿於診病與治病的全過程。
如“風溫”一案:風溫發熱,咳嗽聲嘶,火郁於上。於診病之時詳辨邪透與否,而予以散邪之藥。另如“春溫振寒不熱,脈沉,舌白如粉,邪郁於內”、“春溫病肺中郁邪,惡寒,體倦”、“濕溫初起,濁邪閉塞”、“濕溫時邪,舌黃,脈軟,發熱瞀悶,邪郁中焦,恐其痙厥”等,均於診病之時詳辨邪之郁否,郁阻於何處,而予以透邪之法。沈氏的透邪之法,因其感邪與病程的不同,透邪之法也各不相同。大致來看,有辛涼解表法、清涼透邪法、清涼透癍法、宣陽透伏法等,以下略舉兩案以作說明。
案1:新感風溫,觸動麻痹舊疾,外發癮疹,瘙癢,宜清透方:羚羊角、蟬蛻、連翹、玉竹、牛蒡子、桑葉、桔梗。按:蟬蛻乃解熱透疹之常用藥,配以連翹之性升浮,桑葉之輕清,羚羊角之清涼,共奏透邪之效。清涼法容易涼而不透,沈氏此法清涼且透斑疹。
案2:溫邪發斑不透:牛蒡子、蟬蛻、枳殼、陳皮、連翹心、薄荷、桔梗、蘆根。按:凡溫邪發斑者治宜清胃解毒為主。牛蒡子、薄荷治之以清胃;蘆根中空,本是透藥,配以銀花、連翹治之以解毒,熱勢一透則斑自可化。並直接予以透疹之要藥蟬蛻,直達透斑之功。
3.治內科明辨臟腑
本書對內科疑難病證的診治具有諸多獨到的經驗和心法,臨床辨治緊扣病機,尤其對複雜病證善於從臟腑病機入手,分析五臟之間的生克乘侮關係,從而辨明其究竟在於何髒,而予以不同治療。如心悸病,古人多分為心虛膽怯、心血不足、心陰虧虛、心陽不振、心脈瘀阻、水飲凌心等證型,沈氏則不囿於古人成理,從臟腑病機入手,判斷其究竟病於心、脾胃、肝還是腎而給予相應治療。如“心悸脈軟,面明舌白,中焦蓄痰之象”,則病於中焦脾胃;“相火內擾,失精心悸,兩尺脈大”,病於下焦;而“脈弦長且鼓,肝陽上升,心宕而悸”、“肝虛不足,木火之郁,心宕少寐,脈數而虛”等責之於肝。
再如泄瀉一證古人多認為病在脾胃。如張介賓《景岳全書》所說:“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由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引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因脾胃受傷,故而水谷之精不能消化和運輸而導致泄瀉之證。沈氏則詳辨其究竟在脾在腎,而予以不同治療。如“久患腎泄,中焦氣弱,不能輸運,近更咳嗽,元虛,虛陽不攝也。人參,麥冬,白茯苓,淮山藥,建蓮肉,陳皮,肉果,補骨脂,六神曲”,明辨其病在腎,雖然也有脾胃虛弱不能輸化之機,然而其要仍在腎,故以治腎泄法治療,用藥多為安腎丸、震靈丹、補骨脂之類。除明辨臟腑外,沈氏治泄瀉詳辨其寒熱虛實,體現了其嚴謹、認真、以證為本的大醫作風。
4.治婦科以四制香附丸為基礎
四制香附丸組方:香附、熟地黃、當歸(炒)、川芎、白芍(炒)、白朮(炒)、澤蘭、陳皮、黃柏、甘草(炙),功能主治為理氣和血、補血調經,用於血虛氣滯、月經不調、胸腹脹痛。沈氏用為其婦科之要藥,謂能調和婦人經脈,氣虛者加四君子湯,血虛者加四物湯。在《婦科玉尺》中,沈氏對四制香附丸的製法與用法有詳細記載:“香附米一斤(分四制:一鹽水、薑汁煮,略炒,主降痰。一醋煮,略炒,主補血。一山梔四兩同炒,去梔,主散郁。一童便洗,不炒,主降火),川芎、當歸各二兩。麵糊丸,每五七十丸,隨症作湯下。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
沈氏在本書中認為,月經先期、月經後期、閉經、痛經等諸多病證均可用四制香附丸加減治療。如“沖脈有寒,經閉半年不至。四制香附丸。制香附,熟地,川芎,白朮,川黃柏,甘草,當歸,大白芍,澤蘭,陳皮(酒和為丸)”,“沖血不足,天癸不調,腹痛。四制香附丸”,“經來腹痛,肝不條達。四制香附丸”等等。又如“肝氣成瘕,從少腹起上升胃脘,氣血閉滯,天癸不通,脈無滑摶流利之象,娠兆未的。生香附,杭白芍,當歸身,廣皮,丹參,烏賊骨,大生地,川杜仲”、“肝陰不足,肝氣易升,天癸先期,奇經為病。四制香附,烏賊骨,大生地,川杜仲,金毛狗脊,女貞子,枸杞子,白芍,湘蓮肉,左牡蠣,當歸身,茯苓”等,分別以四制香附丸加減化裁。
作者簡介
沈金鰲(1717~1776)清代醫學家。字芊綠,號汲門,晚號尊生老人。無錫(今屬江蘇)人。少舉孝廉,從華希閔、秦蕙田、顧楝高等學,博通經史,著有《尚書隨筆》等。中年後潛心醫學,遍讀仲景以下諸名家醫著。或論傷寒,或言雜病,或明脈法,或詳藥性,分門別戶,各有師承。因就平日所讀方書,研審其理,參互考訂,輯為《脈象統類》一卷、《諸病主脈詩》一卷、《雜病源流犀燭》三十卷、《傷寒論綱目》十八卷、《婦科玉尺》六卷、《幼科釋謎》六卷、《要藥分劑》十卷,共七種計七十二卷,總名《沈氏尊生書》(1773年)。此書包括藥物、脈象、傷寒、雜病、婦兒科等內容,廣輯前賢名論,採集各家之長,間附己意。內容賅博,論述精闢,為學者所宗,流傳較廣。
流傳版本
現存潤德堂抄本。
影響評價
本書反映了沈氏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具有其獨到之處,不少內容還能與其名著《沈氏尊生書》相印證,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其治學態度上,辨證論治思想一直貫穿始終,學術上尊古又重創新,診斷上審證求因、脈證互參,各科均有精彩驗案存世,堪稱後學者繼承和發揚中醫學術精髓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