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拱山

沈拱山

沈拱山<1790—1855>今鹽都郭猛鄉人,出生於農民家庭。他雖無功名無官職,但為人聰明卓識,抱打不平。被百姓稱為“布衣青天”。

沈拱山墓位於鹽城市鹽都區郭猛鎮卞戴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拱山
  • 別名:布衣青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今鹽都區郭猛鎮卞戴村
  • 出生日期:1790
  • 逝世日期:1855
  • 主要成就:布衣青天
人物生平,背景條件,人物成就,

人物生平

沈拱山(1790—1855),沈家墩(今鹽都區郭猛鎮卞戴村)人。是沈家從蘇州遷居鹽城的第七代後裔,他雖無功名無官職,但為人聰明卓識,抱打不平,每遇有以官壓民,以富欺貧之事,常挺身而出,一生先後與七任知縣,三任知府進行過說理鬥爭,為此,七次坐牢,在民間留下大量傳奇故事。
沈拱山出生於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幼年時代的沈拱山,天資聰明,才智過人。他在母親的嚴厲教管下,學業日漸長進,不久便考取秀才。時值嘉慶初年,國勢開始衰弱,當時政治腐敗,清政府靠的是加稅賣官來增加收入,官吏奉行的做官訣竅是“多磕頭,少說話”。官吏大多在政治上無所作為,貪污受賄成風,而搜刮民財頗有一手。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清政府表現得更是軟弱無能。此時的沈拱山,看到官場黑暗,政府昏庸無能,秉性剛直、不畏權貴的沈拱山蔑視仕途,棄考不願為官,甘過農耕生活,長期與農為友,扶弱懲強,胸懷正義,嫉惡如仇,仗義為民。被百姓稱為“布衣青天”。

背景條件

在民間,沈拱山的機智鬥爭,敢於為民立言的故事流傳很多。如《九歲告狀》,說沈拱山九歲就能打官司告贏損人利己的叔父;十歲時,鹽城鄉下發大水,莊稼欠收,知縣卻不減稅收,聽到這件事後就找了一根長菸袋竿走進了縣衙。知縣見沈是小伢子,感到蠻好玩,就問:“你今年幾歲啦?”沈說:“我今年整一百歲,我祖父六十歲,我母親三十歲,我今年十歲,加起來一百歲,一歲也不少”。知縣聽後,哈哈大笑,說:“我說你人小不懂事,人的歲數怎好加起來算呢?”沈說:“是啊,老爺不知,我們鄉下今年遭水災,一畝地只收了二十斤糧食,三十斤秸草,把泥草根刨起來稱,一畝田地倒有五十斤,這三樣加起來才有去年的糧食多,可老爺的糧稅卻一個也不減,老百姓哪能拿秸草和泥草根來繳錢吶!”縣官見十歲的小伢子都敢與他說理,心裡想:這不是鬧著玩的,若有人上告,烏紗帽還保不住呢!便做了個順水人情,對沈說:“你說得有理,本官也早替老百姓著想了。”當即下令把當年的稅收減了。

人物成就

道光年間,官僚、地主兼併土地嚴重,且愈演愈烈。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沈對這些官僚地主恨之入骨。地處“里下河”地區的“八家圩”,差不多三、四年就要發生一次大水,農民飽受痛苦。遇上這樣的年景,生活就更加艱難。農民很想造圩擋水,但“八家圩”當時由八家地主分段占有。當洪水來時,首先經過“八家圩”中的“七里塘港”段。占有“七里塘港”段的這家地主既不肯出錢,又不肯出力,還不允許農民來這裡挖土造圩。沈很是氣憤,於秋後的某一天發動了民眾,上至八十三的老者,下到手裡攙的小孩。就一晚上的時間,把個“七里塘港”圩做得又高又大,地主見生米煮成熟飯,也沒辦法。農民們真是拍手稱快。在這裡已初步顯示了沈的統召才能和敢於同貴族、地主進行鬥爭的大無畏精神。
隨著年齡的增長,沈的點子也越來越多,膽子越來越大,對那些以富欺貧、敲榨老百姓的地主劣紳們進行了有力的還擊。敢於站出來,仗義善辯,駁得這些小人體無全膚。晚年的沈拱山為扶困濟貧,伸張正義,義舉頗多。先後與七任知縣、三任知府進行說理鬥爭,為此,曾七次坐牢,經保釋後仍剛正不阿,繼續和這些官僚進行抗爭。《賠船拆樓》、《摔官斛》、《算命案》等故事講他熱愛家鄉、熱愛人民、仗義救人於危難,既是一個善良的俠義之士,又是一個強硬的鐵嘴訟師,是人們心中理想的救星;《水中撈月》、《搗官船》、《拔護提樁》、《專砍枯朽木》、《清水明鏡》等故事反映他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愛憎分明、正氣弘揚,仇者痛、親者快,他是深受人民愛戴的智囊。《巧治淫棍》、《三治馬屁精》、《倒樹清根》、《賣房契》、《審羊皮》等故事寫他不信鬼神,不怕邪惡,為弱者出謀劃策,對惡棍作弄挖苦,具有強烈的人民性。《鬥富濟貧》、《寶鴨》、《看風水》、《改字翻供》、《萬歲牌》等故事表現了沈拱山大智若愚,詼諧風趣,戲弄打擊為富不仁作威作福、專門欺壓窮苦人民的貪財鬼、霸道賊,是百姓民間的靠山。《誡子篇》、《聚寶盆》、《和睦莊鄰》、《沈拱山之死》等故事展現了沈拱山家庭生活的濃厚人情味和對社會的洞察及對子女們的教導,體現出他偉丈夫的另一面。在這些故事中我們清楚地看得出沈拱山料事如神,機敏過人的才智,仗義執言,為民請命的義舉。
沈拱山的一生中經常為窮人打抱不平,確實得罪了不少當官的,以致於最後,有一個縣官竟用“莫須有”的罪名硬把沈拱山逮捕了。沈仍是據理力爭,辯得縣官無法定他的罪,但又不敢放他,只好將他關押起來。最後在獄中遇害而死。清鹹豐五年(1855)謝世,享年65歲,墓葬於沈家墩。他的故事絕大部分與農民生活息息相聯,有強烈的鄉土氣息,流傳面很廣,久傳不衰。縣淮劇團曾編演過大型淮劇《沈拱山》,通過藝術形象,再現了這位機智、傳奇的人物。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沈拱山的故事》,《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也收入了沈拱山的傳說若干篇。沈拱山作為民間機智人物在民間廣為傳頌,有關他的故事的社會價值、文學價值也越來越引起民眾及專家的重視。
沈拱山之墓,位於鹽城市鹽都區郭猛鎮卞戴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