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師橋位於慈谿觀海衛城東部,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古蹟眾多的古鎮。沈師橋建鎮始於宋代。南宋初明州市舶司沈恆居此地,遂成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師橋
- 位置:慈谿觀海衛城東部
- 建設時間:始於宋代
- 主要景點:太極圖
結構,景觀,歷史,
結構
沈師橋之景,首推太極圖,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太極古鎮之一。師橋太極圖乃明初武將信國公湯和所構建,與國內眾多以太極為主題的古村落相比,師橋太極古鎮不僅有太極村落之圖,而且還有書面記載。
至上世紀90年代初,沈師橋太極圖古村還非常完整,太極路、河、陰眼、陽眼、蓮花池、聚氣塘等全存。後因舊鎮改造,部分已毀,但框架仍十分明顯。
景觀
太極古鎮沈師橋
古橋是古鎮一景
在師橋古鎮內,縱橫河道上今還存有十餘條造型精美的古石橋。最有名的當然首推沈師橋。沈師橋由沈恆所建。當年沈恆在明州市舶司任上退休之後,愛明州鄉下鳴鶴濱海之地的蘆葦濕地風光,遂定居於鳴鶴北鄉,成為師橋沈氏之祖。乾道六年,沈恆為開化鄉內民智,在家設“海隅書屋”,親自教授講學,自任塾師,附近學子紛至沓來。因館前有河,為方便交通,淳熙十三年,沈恆捐資在館前建橋,以利學生過來。有學生萬琦稱橋為“沈師”,故稱“沈師橋”,從此沈師橋就成為三北老幼皆知的學府名村。宋代羅炳寫的《沈師橋記》中,有“師橋者,鄉大夫沈公建而名之者也”的記載。
沈師橋高大氣派,精心砌制,用料規整,全長8.5米,橋面寬4米,由5塊長條石鋪砌。橋孔跨水3.3米,南北各設5級石階。橋上的整塊欄板石長4.3米,石質異常光滑細膩,佇立了這么多年沒有絲毫風化。橋的東西兩邊各刻“沈師橋”三個字,橋名為錢塘名士吳淦所書,而兩邊橋牆上都有一對鎮水螯首,栩栩如生,忠實地守護著這座古橋。據說螯首的兩隻眼睛是烏金做的,“文革”時被人取走。現橋重建於清嘉慶二十年,重修於同治十二年。這是一座單孔的石樑橋。造橋者有意讓人站在橋上,能看見十餘里外的五磊山主峰頂。
在師橋境內還有東塾、西澤兩橋,與沈師橋規格相同。這三座橋比三北境內一般古橋要寬大,主要因高台閣行會需要而建。
西澤橋,位於沈師橋西側高店跟街西塘家鉗,是沈師橋最古老的一座橋,始建在北宋或之前。《師橋沈氏宗譜》載:“西澤橋,土名唐家橋,坐坤向艮兼寅申。”在沈氏遷居此地時已有此橋,現存西澤橋是民國十一年所修建,是一座精緻氣派的石橋。橋面很闊,東西走向,兩面各有台階五六級。橋基厚實,為抬梁式石橋。橋面鋪有四塊梅園條石,旁有兩欄,也用上等梅園條石所立,橋欄外側居中書有“西澤橋”橋名,兩旁精雕有花紋圖案,還書有“民國十一年八月,俞堯華書,里人重建”等落款。
東塾橋又名東橋頭,位於沈師橋東側。橋上舊有文昌閣,初建於明洪武年間,現橋為清嘉慶七年重修,民國八年里人再修,全長10米,跨徑4米,橋高3.7米。
境內有名的還有唐荔橋。唐荔橋俗名洞橋。位於沈師橋境東,唐荔橋名出自虞氏先祖虞荔,虞荔是初唐名士虞世南的父親,梁武帝時曾任中書舍人,以文史名於世。唐荔橋始建於唐,現橋為清道光十一年四月重修。系單孔石拱橋,長13米,橋寬3米,跨徑3.2米,頂高2.5米。主體保存尚好。是浙東名橋之一。
唐荔橋西側有永凝橋。永凝橋建於民國二十年,由鄉紳虞琴軒所建。為梁式石板橋,長13米,跨徑3.9米,橋寬2.65米。永凝橋橋欄上刻有橋名,系隸書,字型勁美,為民國大書家于右任所書。
沈師橋東西兩側還有聚星橋、聚奎橋、雙聚橋、東澤橋等,今均存。其中雙聚橋之名為清代師橋名士,官翰林院編修、陝西提督學政的沈衛所書。
眾多古建築精品保存完好
沈師橋最有名的古建築當數“大夫第”。大夫第在三北鼎鼎有名,民間有傳:“三北有三絕,第一絕為鳴鶴雙河牌樓,第二絕為師橋大夫第門頭,第三絕為掌起同泰弄陰溝。”可見大夫第之名聲。大夫第大門頭可謂三北地區最精緻的門樓。門頭石塊既粗又厚,大門磚塊上有“福祿壽”三字。當年門外有兩隻石馬、擂鼓等,還有旗桿,走進大門,是一個很深的明堂,前為三間二樓大堂,屋共三進,廳里有廳,兩邊是廂房,外圍還有廂房,共有樓屋四五十間,占地約十畝。院內有數棵大梅花樹。整幢宅院顯得十分大氣和古樸。可謂是沈師橋眾多古建築中的集大成者。
沈師橋最大的一幢大屋稱為“金雞門頭”。金雞門頭前後四進,第一進為三間門頭,後三進結構相同,都是十一間樓屋加兩邊二廂房。這樣共有48間樓屋,大門朝東,房子坐北朝南,西邊廂房外圍還有一排七間三弄樓屋,以及其他附樓等,可謂是三北最大的大屋之一。金雞門頭有大小青石門頭十多座,磚雕欄窗十多隻。金雞門頭之名,取之金雞克蜈蚣。當時大屋建後,旁有小屋經常失火。因蜈蚣屬火,故在門頭繪金雞以鎮之,隱克火防火之意。金雞門頭大屋的分房布局圖現還存,此圖長約2米,寬有1.5米,用墨筆在宣紙上繪成,因年代久遠,部分蛀裂,現已進行了裱襯。
金雞門頭東側,有“河下大屋”。河下大屋坐南朝北,臨河向街,因位於街河之下,故俗稱河下大屋。大屋前後三進,呈方形。頭進是門樓,門頭呈八字形,門樓東西共九間,南有小天井。樓很高,大門居中,過廳穿堂而過。門廳上方舊懸有一橫匾,上書“大夫第”三字。過穿堂後,是第二進大門,進大門是一個大明堂,兩側是磚雕花格窗,使明堂和廂房分隔開來。河下大屋的建築質量相當考究,房齡200多年的房子,可以說都沒什麼變動過。大屋內用料非常講究,不用一根不好的木料。民間傳說,當年建此大屋,足足用了六年時間,人們說買料三年,建造三年。由此可見該屋主人的“精品意識”。據說當年屋主人棲居於旁邊的樂家大屋,親自督工,精工細作,嚴格把關。大屋由此而名為師橋第一樓,足見其質量的精固。
除上述三座豪宅外,沈師橋境內尚有數十幢有名的古建築。有明代永春堂、永豐門頭、進士門頭、新塘角斗大屋、鳳翔門頭、旗桿門頭、五份屯大屋、花屋門頭、西洋樓、三份屯大屋、朱界後沿大屋、東樓屋、西樓屋、陰牆門頭、九思堂等等。在塘下村還存有一座明代古寺資西寺。
在資西寺南側,現還存清末著名藏書樓——抱經樓,抱經藏書樓是沈師橋人沈德壽所建,抱經樓有藏書目錄傳世,被譽為近代中國鄉村藏書界之翹楚。
歷史
人材之盛為鄉上之冠
據明禮科給事中、提督浙江學政的維揚王玉藻所撰的《沈氏師橋記》載:“自南宋迄國朝(明朝)以沈合李數百年間,由周易登鄉書者七人,由尚書登鄉書者六人,由毛詩登鄉書者十五人,登甲第者十人,由春秋登甲第者五人,由禮記登鄉書者五人,余由郡邑明經入太學者且比比矣。”
據統計,南宋至清,族中曾中進士21位,舉人32位,貢生25位。民國年間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的沈均儒,其大名也在《師橋沈氏宗譜》上:“均儒,沈翰次子,字秉甫,號衡,縣學附生,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順天鄉試第十九名舉人,三十年甲辰科第五十一名貢士,殿試二甲賜進士出身,授刑部貴州司主事。其弟恂儒,字孚,號實甫,附貢生,花翎知府銜,直隸知州。”沈均儒是師橋沈氏後裔,其祖上從沈師橋遷至嘉興。
沈師橋最盛名的人物,首推明末忠臣沈宸荃,字友蓀。崇禎十三年庚辰科會試進士,拜御史,魯藩監國初,興義兵,曾歷兵部尚書,隨監國航海,後保魯王在福建殉難,事載《明史》本傳及王相國頊齡所撰《沈氏二忠傳》中。
師橋沈氏高官還有累官至大理寺正卿、刑部尚書、入經濟名臣傳的沈一鵬,字鵬沖,授大名府推官,升兵科給事,擢拜四川道御史。相當於現最高法院院長和法務部長。明代還有沈廷夔,字九華,任錦衣衛鎮撫指揮,誥授榮祿大夫。
《師橋沈氏宗譜》所載,沈師橋在古代被授大夫者有數十人。近代有沈九成、沈士誠、沈星德等滬上聞人,當代有香港明星沈殿霞,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著名岩土力學家沈珠江,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水利專家沈之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