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宅大院位於浙江省瑞安市市區勞動巷48號,建於清乾隆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宅大院
- 所處時代:清乾隆年間
- 占地面積:約 2000 m
歷史沿革
沈宅大院位於市區勞動巷48號。勞動巷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緊臨縣治西側。據《瑞安地名志》載,“勞動巷南起解放中路,北至道院前街,長約180米,寬2米。巷居原縣署禁獄西側,有牢洞,曾名牢洞巷。諧變雅稱勞動巷至今。”勞動巷成巷歷史悠久,近年老城改建浪潮並沒波及這幽深小巷,這裡依然是廊棚巷老,弄堂幽深,清民期間的建築沿巷而立。南端狹窄巷口像一條無形籬笆阻擋來自解放路的喧譁,大有任你肆意喧譁,我自巋然幽靜之態。
小巷深處更顯幽靜古樸,行人在這裡不知不覺會放慢腳步,抬頭張望這些久違的古老建築,心情也隨之舒展。沈宅大院就坐落在這小巷深處,一條80餘米長的白色院牆(當然,這條院牆大都已被現住戶闢為門戶)從小巷中部蜿蜒到小巷北端,占據小巷近一半的長度。
大院建於清乾隆年間,由三楹主屋、左右廂房、後軒、內外台門及天井組成的三進合院式大宅,總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大院坐向並未就範於地理環境的臨巷朝東,而是利用一條東西走向的通道改變了大院坐向。浙南一帶的住宅建築很注重房屋坐向,大都採用坐北朝南,何況沈氏這樣的大戶人家。瑞安有句老話“三世修來朝南屋”,這其中既有朝南陽光充足,可阻擋寒冬冷風,接納夏日涼風,又有堪輿學的原因。
沈宅大院前設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通道,從通道入口向西,而後北折,進入位於大院中軸線上的院門,這樣大院便成為坐北朝南的最佳坐向。這種利用一條通道改變受地理環境限制的建築坐向,是傳統建築因地制宜,不拘一格,靈活自如的特點。
通道東入口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仿木牌樓式台門,雖經歷滄桑歲月的浸淫,但半條屋脊仍聳立在屋頂分界線上,裸露的磚椽仍頑強地支托著僅留一片的滴水,殘缺的斗拱以及隆起一條條樹筋的額枋和瓦壟間盛長著不知名的小草都在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輝煌和歲月的滄桑。
進入台門,迎面原有一座照壁,現被一座新建樓房所代替,而後北折跨過院門。院內靜悄悄的,幾盆花木擺放在通往主屋的甬道兩旁,盛開的鮮花與古老的建築相映成趣。主屋是一座單檐建築,一楹七間,穿斗式梁架,前後檐都設有廊道,廊頂置有漂亮精緻的羅鍋椽軒頂。
院內不僅清致優雅,而在空間設計上又有獨到之處,在前廊左右次間邊貼檐柱與老檐柱間設廊門,分別在縱向至院牆處各砌一堵花牆,使左右兩側的梢、盡間各自形成一個“院中院”的私密空間。即使有人從通道經過,也看不到這“院中院”內的活動。這種巧妙設計保持了住宅所需要的私密性和生活所要求的安寧。
然後在輕轉腳步瞬間,又一個典雅幽靜院落出現了。連線前後二進主屋的是天井院內一條花崗岩條石鋪成的甬道。二進主屋是一楹七間的單檐建築,屋頂雙落翼,高低錯落,富有動感。左右廂樓是對稱的,各有三間,屋前都設有廊道、正屋、東西廂樓,迴廊連綴。磨得發亮的甬道兩側栽滿花花草草,在陽光下反射出鮮艷光彩,院內頓覺生機盎然,鼻息間有一股舒人清氣。在鋼筋水泥建築中行走久了的人們,只有在這裡才能找到這久違的平靜情感,比如平和、親切和閒適。
主屋明間特別高爽闊暢,梁架結構採用獨特的挑桿減柱五架梁做法,在明間前上金柱間設內額枋,在內額枋至金枋間置二組溜金斗狀的斗拱,在明間後上金柱間另加二柱,然後將二組五架梁的一端直接架在內額枋上,另一端插入後上金柱間的加柱上。利用減柱法來拓寬明間的空間,這種梁架做法民間稱之為鬥疊斗,梁疊梁,是一種比較豪華的做法,使正堂既高昂寬暢又豪氣大方。
通往後進的通道被一堵磚牆阻隔,不能通行,大院被後期人為地劃分為兩塊。後進庭院有兩個出入口,一個在前天井東側的勞動巷59號台門,另一個是後天井的道院前42號台門。後進建築與格局基本接近於前院,同樣的一楹七間單檐主屋,左右兩個“院中院”。
據沈家後人沈肇瑞先生生前回憶,新中國成立初,在中楹明間掛有一方清曾時享所書匾額。據查曾時享為天門人,舉人,乾隆二十一年曾任瑞安雙穗鹽場大使。這可以為從建築風格上確定沈宅大院的建築年代,增加了一條有力佐證。
走進這樣一座幽靜的深宅大院,面對著這些烙印著歲月滄桑的木樑架和木欞窗,總會產生一種探究這一切背後故事的欲望。其實每一座幽深陰涼的老房子,都掩藏著一個家族盤根錯節的宏大敘事,在這大院裡確是出了幾個人物。
沈鳳鏘(1851—1932),字桐軒,又字仲威,自小聰穎好學,光緒八年(1882)壬午科,闞翊靖榜,鄉試舉人。曾任湖北宜昌通判、鄖西縣知縣。光緒二十三年(1897),孫詒讓、陳虬發起成立“瑞安農務會”,沈任總董。光緒二十八年(1902),他出國擔任清政府駐日海陸軍留學生副監督。1924年李炳光任縣修志局主任,聘沈鳳鏘分纂。沈鳳鏘一生好文善詩,著有《天簌閣詩集》。平生嗜好收藏古陶,曾有上百件古陶珍藏於宅院內。
在清末民初,從這座高牆大院裡還走出一位頗有影響的革命先驅沈靖(1878—1953),沈鳳鏘子,字建豪,又名嘉績。他幼年習儒學,從師孫詒讓先生,十八歲中秀才。光緒三十年(1904)日俄戰爭爆發,沈靖毅然投筆從戎,東渡日本,先後入讀陸軍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日期間結識孫中山、黃興、蔡元培等革命先驅,並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11月8日,沈靖奉命指揮著名的“雨花台之役”,為光復南京立了首功,榮獲金質共和勳章,後他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革命事業。抗日戰爭時期,沈靖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處處長,曾獲美國總統杜魯門頒發的自由一級勳章。
1946年7月內戰爆發,他審時度勢,毅然解甲歸鄉。他從戰火紛飛歲月走來,當他帶著革命榮耀回到故鄉,心神淡定地入住這個曾經年少時生活過的大院時,也許沒有意識到,他的回歸給這座大宅院增添了新內涵。回鄉後,他一直居住在正院主屋,以金石詩文自娛,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對革命的追思和人們對他的追思都凝結在一起,成為不變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