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蘭陵鎮的沈坊前村尚有一座較為完整的古宅院。該古宅系明代大財主沈家祖輩所造。原是一座一進三院、三進九院的古式建築大宅院,共有房屋樓162間,全是青磚瓦房。由於年代久遠和戰亂原因,原一進院夷為平地,第三進院(最後一進院)於1975年由村支部接管,建有辦公室等。只留二進院東西兩院,現有房21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坊前明朝沈家大院
- 外文名:Shen Fang courtyard in front of Shen Fang(參照百度翻譯)
- 朝代:明代
- 規模:一座一進三院、三進九院
- 房間:162間
以現存的古屋觀察,建築以磚木構兵紋頁架,屋樑採用雙層梁扣榫。造型典雅古樸,青磚砌築,屋脊平緩,飾檐美觀大方。正房設有走廊,全是木質頂柱,院內配有東西廂房。至今尚存完整的二進院過道門樓,山頭飛檐飾有“祥雲”青瓦,兩邊伸出的山牆眉面飾有“蓮花、壽字”合體的圖案。下邊門兩旁的枕石和石鼓完整無損。整體建築設計講究,裝飾古香古色。
據了解,沈家祖人在1943年時,為避亂舉家前往台兒莊、殃跨棄徐州等地居住,從此走向沒落。其後人相繼在“土改”和“文革”中受衝擊,無家譜記載。
據沈家大院後裔沈兆一回憶,沈兆一的父輩為沈錫凡(叔輩沈錫珍),祖父兄弟仨(沈家貞、沈祐貞、沈利貞)。追溯到老祖父由上向下只鍵充少順延:最早一輩為沈澗、沈溪,其次為沈鴻,第三輩為沈福昌、沈壽貞,這樣順其推至沈兆一為第六輩了。真正發家是沈鴻這一輩(第二代),以此推算,該宅應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約有500年的歷史。
據現任村委主任王濤介紹,沈家大院最鼎盛時期擁有土地30—40頃(每頃100畝),其中延伸到江蘇清墩一帶的土地就有500多畝,當時在橫山一帶的9座商業作坊,只有孫家一座油坊,其餘8座為沈家所有。而且沈坊前村四周建有炮樓,院中擁有奴婢、用人多達70—80人,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大財主。
沈家祖輩過去很窮,以靠賣燒餅為生。傳說家人趕蘭陵集,回來歸嚷背多在村頭的土地廟歇腳,常見老母雞領著一窩小雞往燒餅籠子裡鑽。回家將此事告訴老人,老人告訴他再遇此事,把雞挑到家來。當家人再一次來到土地廟時,放倒燒餅簍子,老母雞領著小雞鑽了進去。家人於是挑起往家趕,一路上越挑越沉,回家掀簍子一看,讓人驚呆了,老母雞變成大元寶,小雞變成一堆銀錁子……這故事雖屬傳說,卻說明沈家是靠外財發家的,也給沈家發展史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到沈兆一父親這一輩,其父沈錫凡與鐵道游擊隊的政委杜季偉是同學,皆為二祖父趙祐貞的學生,杜季頸滲拘偉從小上學受到沈家的接濟,以後杜季偉退休定居濟南,見到家鄉人仍不忘沈家的恩情。因此,在當時四鄰之鄉對沈家祖人均有“大善人”的說法。
至今村中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反映這樣一個說法,即沈家大院的建築是參考由背元地蜜北京帶來的圖紙設計的。雖無從考究,從它的設計古樸典雅,尚存古色古香的風貌來看,該說法不無真實。同時,自1943年沈兆一全家搬出沈家大院後,該宅經歷了打李子贏、打二十六師、淮海戰役、土地改革的年代,至1950年前後該宅又安過鞋襪廠、糧所等,足以說明它的位置重要性和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