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蔚

沈嘉蔚

沈嘉蔚 1948年生於上海。畫家。1970年作為知青到北大荒。著名知青畫家。1974年創作油畫《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具有全國影響,成為文革標誌性美術作品之一。1989年移居澳大利亞悉尼。獲中國全國美展獎五次。獲國外瑪麗麥格洛普獎、舍爾曼獎、阿基鮑爾獎十餘次。被澳大利亞評為“最傑出十位澳大利亞華人”之首。

基本介紹

  • 姓名:沈嘉蔚
  • 外文名:JiaWei·Shen
  • 別名:沈加蔚
  • 國籍:澳大利亞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48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最傑出十位澳大利亞華人”之首
  • 代表作品:《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西安事變》《莫理循眼裡的近代中國》
人物概述,藝術活動,作品捐贈,參展策展,史冊編撰,傑出華人,藝術評價,與共和國同齡,畫家與王妃,結緣歷史畫,大事年表,作品概況,獲獎,收藏,編撰,

人物概述

沈嘉蔚1948年生於上海。文革中自學繪畫。1966年7月,畢業於嘉興第一中學。1970年到北大荒當農工並參加兵團美術班業餘創作。油畫《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1974)具有全國影響,成為文革標誌性美術作品。1998年和2008年應邀在紐約和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與紐約的亞洲協會博物館。1982至1984年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結業。五次獲全國美展獎。1989年移居澳大利亞悉尼。1998年獲瑪麗麥格洛普獎。十一次入圍阿基鮑爾獎。2006年獲舍爾曼獎。作品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澳大利亞國家肖像館、澳大利亞國會大廈等公立機構與私人收藏。編輯出版大型圖文合集《劉宇廉》(2005)和三卷本歷史照片圖冊《莫理循眼裡的近代中國》(2005)。
沈嘉蔚在北大荒沈嘉蔚在北大荒

藝術活動

作品捐贈

沈嘉蔚於1998年加入澳大利亞國籍,而他繼續為祖籍國作出貢獻。2000年應邀回國為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創作大型歷史畫《百團大戰》;2003年應邀回國為祖籍嘉興市博物館創作大型歷史畫《欈李之戰》;2006年為母校嘉興實驗國小(原建設中心國小)創作並捐贈該校創辦人(秋瑾烈士好友)肖像;2007年將1995年創作的《苗子郁風象》與黃苗子、郁風二老共同捐贈給中國美術館。

參展策展

沈嘉蔚致力於澳中兩國的文化交流事業。作為畫家他參加了中國一些主要展覽,1995年回國創作《孫文見袁世凱》參加環球巡迴展;1997年香港回歸大展和1999年澳門回歸大展。他參加了第一、二屆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其中2005年展出的《辛丑條約I》由中國美術館收藏。他參與策劃了2005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劉宇廉回顧展》,並主編出版了《劉宇廉》大型畫文合集。
陳宜明 李斌 沈嘉蔚 劉宇廉陳宜明 李斌 沈嘉蔚 劉宇廉

史冊編撰

作為歷史畫家與歷史研究者,沈嘉蔚推動了中國史學界的莫理循研究,曾籲請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關注這一領域唯一權威駱惠敏教授的手稿,幫助福建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莫理循書系。他本人出任編撰,出版了大型三卷本歷史照片圖集,《莫理循眼裡的近代中國》(2005年)。他為出版社申請到澳中理事會的資助,而他本人放棄從中獲利的機會。他還利用自己的作品換取私人資助,安排中國中央電視台攝製組來澳大利亞拍攝莫理循專題片。

傑出華人

沈嘉蔚已成功融入到澳大利亞的主流文化中。他與邦定納藝術村的一批當地藝術家一道,八年來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向公眾開放他的畫室,與來訪者交流他的藝術創作。悉尼的雷·休斯畫廊代理他的歷史畫作品。坎培拉國立肖像館大門外懸掛的巨幅廣告上是他著名的瑪麗王妃肖像。
澳大利亞媒體報導沈嘉蔚澳大利亞媒體報導沈嘉蔚
1999年他捐贈資助重建東帝汶的一幅夏納那·古斯茂總統素描象,2004年他參與曼德拉兒童基金會組織的活動,在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創作的六幅素描有限印刷版畫上再創作,畫上了曼德拉的肖像. 這套作品在達沃斯國際論壇上廣受歡迎,其拍賣所得全部捐贈給曼德拉基金會,為難童造福;2005年澳洲全國性英文大報《澳大利亞人》將他評為“最傑出十位澳大利亞華人”之首;2008年澳大利亞SBS電視台播出由Esben Storm攝製的沈嘉蔚傳記片。

藝術評價

與共和國同齡

我與沈嘉蔚,相交30多年,同是滬上知青業餘畫家,自以為熟悉老同志的畫路,可以有些話說。
“文革”知青畫家大多與共和國同齡,他們有以下共同經驗:其一,全般接受革命意識形態教育,大主題歷史畫是他們初始的眼界與實踐;其二,追求上代移植國內的蘇式寫實手法,迷戀敘述性、圖解性、人物眾多的大畫面;其三,青少年時代目擊“文革暴亂”,參與上山下鄉,長期置身社會底層,極端敏感於宣傳與現實的逆差;其四,政治主題、政治人物,決定性影響他們的創作思維,並構成這一代畫家符號資源,其焦點,就是毛澤東。
要之,這批畫家的人格成長,高度政治化,他們的青春記憶,同時是密集的政治記憶,所謂“知青畫家”本身,便是“文革”身份——從信仰到懷疑,從參與到背離,從奉獻到叛逆,他們創作生涯的諸多痛點和快感,莫不與文革經驗相糾纏。
沈嘉蔚《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沈嘉蔚《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
後文革時期,理所當然地,這代畫家逐漸離棄“文革”作風,告別政治主題,主動開始了去政治化、非政治化掙扎過程——雖然這仍是一種典型的政治化選擇——嘉蔚所屬的上海知青畫家群體可以是顯著的例子。
置於以上背景,嘉蔚高度政治化的作品,有可能獲得相對清晰的歷史線索。據我所見,他是大部分同時代畫家中公然堅持革命現實主義創作模式的個例,並在這種模式的內部展開自己設定的政治主題。他們拒絕所謂純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假設—這是過去二十多年美術創作普遍趨附的“政治正確”—相反,他們不但不忌諱,而且明確無誤的希望自己十多年來的幾乎每一件作品成為歷史課,或者有如政治論文。
從空間與時間的長距離來看,我或許理解他的立場何以如此:我們都長期居停國外,目擊什麼才是西方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以及真實的西方世界。同時,我們漸漸老了,累計足夠的歲月看待我們成長的“文革”背景:那背景越來越遠了,但作為文革遺產,在個體這裡,在我們的手、畫布與趣味上,沒有什麼足夠改變這遺產的真實性。換句話說,我們愈自發覺到我們屬於“文革”的人質:西方與歲月不曾滌除“文革”政治記憶,相反,正是歲月與西方教會我們如何解讀這深刻的記憶,而大聲講述這記憶的語言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這語言,簡單地說,即“文革”式的革命現實主義。
因此在嘉蔚那裡,畫什麼,以及怎么畫,不僅一致,而且同等重要。當嘉蔚將曼坦那的耶穌躺在李鴻章的桌面上時,我發現其中的政治隱喻不僅是歷史想像,這使他的畫具有另一重文本價值。
這是中國現實主義油畫的私人正劇:有如對“文革”的報復,也呈現為一種頑強的矯正。在繪畫中,我看見嘉蔚至今熱愛我們少年時代的藝術,他珍惜而非逃離自己背愚弄的政治經驗,激烈地追問這場被背叛的革命,然後以歷史的熱情,試圖挽救,同時挽留革命繪畫,使之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我不知道他是否同意這是革命的、政治性的繪畫,但是,看起來,他似乎情願和這種繪畫共存亡。(陳丹青 著名畫家)

畫家與王妃

沈嘉蔚最近去坎培拉不僅僅是為了和瑪麗王妃相會,而且也是為了與他早年舊作相會。看來沈嘉蔚走到哪裡都會遇到自己的作品。他在2005年第一次見到王妃,當時國家肖像館委託他繪製她的肖像。
德國、澳大利亞等媒體報導德國、澳大利亞等媒體報導
生於澳大利亞的瑪麗·唐諾曾是在一家悉尼啤酒館裡遇見自己的王子的。5年以後,她在距那家啤酒館不遠的岩石區,她下榻的飯店裡,給沈三個小時的寫生時間。他為王妃畫了一幅速寫,又拍了許多照片,然後回到自己在邦定納的畫室里畫出了她的油畫肖像。王妃未能出席那年10月舉行的肖像揭幕式。但到了來年,沈隨著這幅畫像,跟了澳大利亞國家肖像館的展覽造訪了哥本哈根。“我在哥本哈根與王妃見面時將那幅速寫送給了她。她與弗列德里克王子很喜歡它。”沈說。
當然了,在這對丹麥王室夫婦來訪澳大利亞的時候,沈全家,包括他也是畫家的夫人王蘭,女兒曦妮,都應邀去了坎培拉。他們一家先到議會大廈出席了總理歡迎王室夫婦的正式午餐會,然後來到國家肖像館王妃肖像的畫前與王室夫婦相會。沈說:“他們想再看看這幅畫像,所以特地趕來。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本是個平常的日子,所以見到王子王妃時他們都很意外和驚喜。”
“館長告訴我說瑪麗的肖像是參觀者第一想看見的畫。”在十分鐘的畫前交談中,王室夫婦與畫家討論了一幅肖像畫裡手部描繪的重要性。看來在讚賞了瑪麗王妃像的臉部以後,觀者被她手部的精彩細節所吸引住。“手在一幅肖像畫裡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手跟臉一樣—每一隻手都是獨特的。”沈解釋說。
王妃與沈妻王蘭、女兒熙妮王妃與沈妻王蘭、女兒熙妮
沈還有另兩幅肖像也掛在這裡:大律師湯姆·休斯以及肖像館的創始人,慈善家高登·達林。在國家博物館,沈於他在1987年創作的一幅大畫相會。那是他來澳洲兩年之前畫的。它的標題是《紅星照耀中國》,是一件巨大的作品,畫了120多箇中國政治人物。作為《新境界·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的組成部分,這幅畫會在澳大利亞展出直至2012年1月底。(瑪利亞·加利諾維奇 澳大利亞《領導人》報記者)

結緣歷史畫

2011年9月底,中國美術館藏品大展《新境界》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的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其中長達11米的《紅星照耀中國》受到很大關注。這件我在24年前創作的大型歷史人物肖像畫引起許多澳洲觀眾的興趣,尤其知道畫中124個人物幾乎全部是真實人物時更為驚訝。他們喜歡聽我講其中各位人物的故事。有一位前澳大利亞駐香港外交代表,現在退休寫作的老人,追問我每個人的姓名,結果為我打出了一份中英文對照的完整人物名單提供給博物館以方便後來的觀眾。
四分之一個世紀和南北半球的浩瀚時空,為我提供了檢驗自己創作實踐的難得機會。《紅星》是我二十年人生練歷與閱讀思考積澱的一個總爆發,於1987年不足半年時間裡一氣呵成。它是我對“文革”中形成的“假大空”、“紅光亮”模式的一個嚴肅挑戰,成功地創造出一種寫真實的歷史畫模式。在這件作品裡,剛剛結束長征的紅軍與中共領袖人物及主要將領均以他們的本來面目示人,不再有“個人崇拜”時期的痕跡。人人平等,真正體現出他們追求的理想的核心價值。
沈嘉蔚作品沈嘉蔚作品
如今,這件作品能夠感動並不持有共產主義價值觀的西方觀眾,可見這種創作方法是徹底的現實主義,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魯迅曾說:“只要寫出實情,即於中國有益,是非曲直,昭然具在,揭其隱蔽,便是公道耳。”這段話,非常貼近我這件作品的創作宗旨。畫中每一個人物都在向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作者的任務只是將他們在觀眾面前復活。我的任務完成得很好。他們將在我死去後,繼續向無數代後人講他們的故事。
在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由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主辦的一個研究性質歷史畫展正準備在上海美術館開幕。我將在此展上展出的是兩件最近的作品。我在討論歷史畫創作手法時提出:虛構是歷史畫家的特權。在創作手法層面上,虛構無處不在。就如這件舊作《紅星照耀中國》,這124個人物怎么可能會集結在一道”拍”一張大合影呢?如果我不打破時空局限,就無法結構起這幅畫面。我還有不少經驗尚未總結,比方說要坐實畫裡的“虛構”,便要有加倍逼真的細節與服裝道具,無一不能馬虎。在我畫出《紅星》以來四分之一個世紀裡,我所見過的描述紅軍的影視作品中,沒有一頂紅軍帽是製作得符合歷史真實的。所以藝術家創作歷史題材作品時也要像胡適做學問那樣:“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但是更重要的還不是在創作手法層面,而是在創作宗旨上實踐前引魯迅的“寫出實情”,為後人留下真實的歷史。借用巴金的說法是“講真話”。進而言之,便是“做真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今天在畫歷史畫,後人看我們畫的歷史畫,也是在看已經作古的我們的歷史。我們先要寫好寫正自己的歷史,才能畫好畫正前人的歷史。(沈嘉蔚 2011年12月14日記於澳洲聽雨齋)

大事年表

·1948年9月16日生於上海。
·1955年-1960年就讀於浙江嘉興建設中心國小。
·1960年-1963年就讀嘉興第二中學(現秀州中學)。
·1963年-1966年就讀嘉興第一中學。
·1966年留校參加文革運動,自學美術並開始創作,曾借至浙江美術學院從事創作三個月(1969年)。
·1970年6月自願支邊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42團(今密山857農場)。次年任該團宣傳股美術員。
·1971年-1976年每年均有數月借調至師部(密山)與兵團總部(佳木斯)從事美術創作。
·1974年創作的《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具有全國影響,成為文革標誌性美術作品(該作品於1998年應邀參加紐約與西班牙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辦的大型展覽《中華五千年》,又於2008年入選紐約亞洲協會博物館舉辦的《藝術與中國革命》展)。
·1977年創作《過雪山》,後於2008年入選紐約亞洲協會博物館舉辦的《藝術與中國革命》展,現藏美國奧伯倫學院愛倫紀念美術館。
·1977年初正式入伍。
·1979年創作油畫《紅岩》獲全國美展二等獎。
·1980年創作連環畫《西安事變》獲三項全國美展獎。
·1981年轉業,任遼寧畫院專職畫家。該年創作的《先驅》入選1982年法國巴黎春季沙龍。
·1982年加入全國美協。
·1982年-198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一屆研修班進修畢業,畢業創作是《創傷》。
·1987年創作大型油畫《紅星照耀中國》獲全國美展最高獎。
·1988年應邀為革命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創作歷史畫《同盟會成立》;創作油畫《寬容》(又名《北大鐘聲》)亦由該館收藏,是第一幅描繪五四時期代表性知識分子的群象作品;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美術館收藏了沈大部分的代表作品。
·1989年1月抵澳大利亞悉尼學習英語,後定居於悉尼南郊的邦定納藝術村。初到澳洲時身無分文,在悉尼達令港為遊客畫肖像三年。與大部分同行不同的是,沈沒有把畫頭像視作謀生手段,而是視為一種寫生與研究機會。從而為其成為專業肖像畫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其間寫生頭像數千幅,畫遍全球各人種,各國籍的男女老幼。
·1991年開始參加澳大利亞最著名的肖像畫大獎賽阿基鮑爾獎展覽。迄今為止有11次入圍包括一次第二名。這一記錄使其躋身於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肖像畫家行列。從新世紀開始,沈一直受到澳大利亞政府、公共團體與學院的委託,繪製傑出人物的正式肖像。其中包括大律師與醫學教授,悉尼與墨爾本市長、學院院長等。使他名聲大噪的委託是由丹麥王室指定為坎培拉國立肖像館繪製澳大利亞“灰姑娘”――丹麥太子妃瑪麗的肖像。2007年他受澳大利亞國會委託繪製了時任眾議院院長的正式肖像。沈繼續發展他的歷史畫藝術。除了他的阿基鮑爾參賽肖像畫的畫作大都具有歷史內涵之外,他的歷史畫新作開闢出獨特的史論風格。
·1995年回國創作了《孫文見袁世凱》參加環球巡迴展;
歷史畫《澳大利亞的瑪麗·麥格洛普》獲藝術大獎,由來訪澳洲的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授金質紀念章;
·1997年同年參加香港回歸大展;討論華人命運的《七幅自畫像》被評為當年阿基鮑爾獎第二名。
·1998年加入澳大利亞國籍。為悉尼歷史性建築維多利亞女皇大廈繪製了三聯油畫《世紀轉換時》,描繪了一百多位澳大利亞歷史人物,此畫永久陳列於大廈正中牆面。
·1999年捐贈資助重建東帝汶的一幅夏納那·古斯茂總統素描象,由總統本人在畫上親筆題詩後再度拍賣,為東帝汶籌集了更多一點資金;以自畫像形式繪製的歷史畫《剎那間回到1900年》入選國立藝術館的慶祝聯邦成立一百周年全澳巡迴展,後由昆士蘭大學美術館收藏。
·2000年應邀回國為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創作大型歷史畫《百團大戰》,參加澳門回歸大展,為澳門回歸創作的歷史畫《林則徐接見澳門總督》獲大展銀獎,由澳門博物館收藏。
·2002年悉尼4A畫廊舉辦他文革時期舊作與反思文革的新作個展《再見革命》受到澳洲藝術界重視,所有英文報紙均刊出專評。其中大型油畫《第三世界》被評論家推薦為當年最好的繪畫作品。另二件展出作品《絕對真理》與《1972步輦圖》現藏澳大利亞白兔收藏。
·2003年參加第一屆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應邀回國為故鄉嘉興市博物館創作大型歷史畫《欈李之戰》。
·2004年參與曼德拉兒童基金會組織的活動,在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創作的六幅素描有限印刷版畫上再創作,畫上了曼德拉的肖像,這套作品在達沃斯國際論壇上廣受歡迎,其拍賣所得全部捐贈給曼德拉基金會,為難童造福。
·2005年參加第二屆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展出的《辛丑條約I》由中國美術館收藏。參與策劃了2005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劉宇廉回顧展》,並主編出版了《劉宇廉》大型畫文合集。出任編撰,出版了大型三卷本歷史照片圖集,《莫理循眼裡的近代中國》,此書在悉尼與北京分別舉辦的發行式上,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悉尼總領館文化參贊與澳大利亞聯邦駐中國大使的高度讚揚,在中澳文化界備獲好評。還利用自己的作品換取私人資助,安排中國中央電視台攝製組來澳大利亞拍攝莫理循專題片。澳洲全國性英文大報<澳大利亞人>將他評為最傑出的十位澳大利亞華人之一,並列名第一。
沈嘉蔚作品沈嘉蔚作品
·2006年在歷史畫領域的開掘獲得澳大利亞藝術界的讚揚,他的大型歷史畫《辛丑條約II》在該年榮獲澳洲最重要的主題畫大獎——舍爾曼獎,為母校嘉興實驗國小(原建設中心國小)創作並捐贈了該校創辦人(秋瑾烈士好友)的肖像。
·2006-2008年他受託與王旭王蘭合作繪製了大型馬來西亞歷史畫《默德卡(獨立)》,在悉尼大學與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雙子塔展出時廣受好評。
·2007年將1995年創作的《苗子郁風象》與黃苗子、郁風二老共同捐贈給中國美術館。
·2008年澳大利亞SBS電視台播出由Esben Storm攝製的沈嘉蔚傳記片。
·2009年5月油畫《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在中國嘉德拍賣,以795萬人民幣成交,由上海收藏家王薇收藏,並於當年十月在上海美術館展出,而此前在8月,此畫入選新中國60年重要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新作《1908福特T型車》與《1911福特T型車》在中國美術館的《傳承與修行》畫展及成都雙年展展出;與位於798的紅三房畫廊簽約代理出售作品;次年亦與雅昌藝術網簽約;
·2010年居住與工作的大悉尼南郊薩瑟蘭市的市立海澤赫斯特美術館為他舉辦了題為《沈嘉蔚·從毛時代至今·1961-2010》的重要回顧展;油畫作品《1911年福特“T”型車》參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中國美術館承辦的“百年風雲壯志丹青·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術作品展”。

作品概況

獲獎

2006年
Sulman Prize, AGNSW, Australia 2006;
Shirley hannan Portrait Prize : Second Prize, Bega Valley Regional Art Gallery, Australia, 2006;
2003年
PAA Exhibition Prize, Australia 2003;
People's Choice Prize of the Salon des Refusés, S.H. Ervin Gallery, Australia,2007,2003;
1993年
Sydney Royal Art Show Awards:Second Still Life Prize, 1995, Third Portrait Prize, 1994, 1993, Australia;
1983年
China/ National Illustration Exhibition Prizes: Best Drawing, 1983, Best Cover Design, 1983;
1979年
Mary Mackillop Art Award: First Place, 1995, Australia.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Prizes: Outstanding Work, 1987, Bronze Medal, 1984,Second Prize, 1979;
1970年
China/ Many Chinese provincial art awards in 1980s and 1970s;

收藏

2007年《苗子郁風像》畫布油畫214*167cm;
2005年《辛丑條約》畫布油畫183*459cm;
1991年《寬容(北大鐘聲)》1988 畫布油畫198*180cm;
沈嘉蔚作品沈嘉蔚作品
1987年《先驅(三聯)》畫布油畫170*340cm;
《創傷·白求恩的故事》畫布油畫198*186cm;
《紅星照耀中國》畫布油畫198*183cm*6幅;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of Australia;
NationalArtGallery of China;
NationalMuseum of China;
NationalMilitaryMuseum of China;
AllenMemorialArt Museum of the Oberlin College, USA;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rt Museum, Australia;
City of Sydney;
City of Melbourne;
TweedRiverRegionalArtGallery, NSW Australia;
LiaoningProvincal ArtGallery, China;
Jiaxing City Museum, China;
NSW Bar Association, Australia;
Art Beatus, Hong Kong;
Ipoh Limited, QVB, Sydney;
Arthur Robinson & Hedderwicks, ExchangeBuilding, Melbourne, etc, and many other public or private collections;

編撰

《沈嘉蔚油畫藝術》作者:沈嘉蔚 天津楊柳青畫社2002年
沈嘉蔚
沈嘉蔚
《莫理循眼裡的近代中國》(共三冊)編著:沈嘉蔚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黃河夢》作者:劉宇廉 編著:沈嘉蔚 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年
沈嘉蔚
《劉宇廉畫集》作者:劉宇廉 編著:沈嘉蔚 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年
沈嘉蔚
沈嘉蔚
《劉宇廉文存》作者:劉宇廉 編著:沈嘉蔚 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5年
沈嘉蔚
《寄往天國之門》作者:劉宇廉 編著:趙曉沫 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5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