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冠軍,1943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海門市。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放射化學專業。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研究成果,
人物經歷
1978 年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出國進修生考試,經英、法語集訓後,
1981年2 月被派往法國弱放射性中心 (Centre des Faibles Radioactivités) 進修。
1983 年 2 月於巴黎第六大學通過第三階段博士論文,後受聘為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外籍研究員 (Chercheur Temporaire Etranger),
1984年4月轉受聘於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院客座講師 (Maître Assitant Associé),
1985 年 6 月於巴黎第六大學通過國家博士論文。同年9月回國,任教於貴州大學化學系。現為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4.8-1995.3、1995.12-1996.3 二度受聘為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院客座教授;
1993.5-1994.7、1997.3-7 由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和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先後到美國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系顧德隆教授主持的地球化學研究室、俄勒崗州立大學海洋學院扈治安教授主持的海洋化學研究室、明尼蘇達大學地質系 L. Edwards 教授主持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實驗室和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 C. Hillaire-Marcel 教授主持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和地質年代研究中心作科研合作訪問。
2007 年 4-6 月,受聘為歐盟 Erasmus Mendus 計畫客座教授。曾多次出席在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南非、以色列、印尼和中國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年代研究。
研究成果
在法國進修和工作期間,曾在鈾系年代方法學上取得進展,並首次將 227Th/230Th 法套用於鈾含量不特別高的普通次生碳酸岩樣。
通過國際合作,在國內同行中率先引入熱電離質譜鈾系法,近年來在國內同行中較早引入 26Al/10Be 埋藏測年法。
研究了法國的 Arago、Lazaret、Orgnac、義大利的 Prince cave 和希臘的 Petralona 等歐洲重要人類遺址的年代。
回國後在研究北京周口店第 1 地點和新洞、貴州黔西觀音洞、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盤縣大洞、安徽巢湖銀山、廣西柳州通天岩和白蓮洞、柳江土博咁前洞、雲南宜良張口洞等我國南北方重要人類遺址的年代方面取得成果。
上述歐洲和中國重要人類遺址年代位置的新證據,對人類演化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提出了:
1.中國中、晚更新世人類遺址的原有年代框架被整體壓縮;
2. 中國現代人類的起源很可能不晚於西亞和南非,在國內外地質年代和史前學界有一定影響,有可能在相關學科引起重要調整。
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60 余篇,其中 13 篇發表於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Quaternary Research”、“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L’Anthropologie” 等為 SCI 或 SSCI 收錄的國際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