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公嶺古道

沈公嶺古道

沈公嶺古道穿越沈公嶺、萬壽村、高道山,一路看四座水庫:沈公嶺水庫、萬壽水庫、童家岙水庫、高雲水庫,又稱“四庫傳水”。青石古道,綠草成毯,山間流水,美景撞眼,新城風貌盡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公嶺古道
  • 起點:沈公嶺
人文歷史
特色
行走,向著那些不曾見過的精彩
在人們的印象中,舟山好像只是一座與海有關的島嶼城市,不曾蘊藏有耐人尋味的古道幽徑。其實不然,舟山多山少平地,有很多個山岙,岙里僅有的平地繁衍成了村莊,而岙與岙之間的交通往來,則要翻山越嶺才能到達,在舟山的很多山嶺之中,有一條條貫通的古道,山中古道,便成為古時舟山的交通要道。
如今,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山中古道絕大多數均已廢棄,雜草叢生、不見天日。不過仍有一些古道保存著原來的樣貌,雖鮮有人涉足,但卻伴隨了舟山的歷史進程,彌足珍貴,是訪古問今的絕佳之地——沈公嶺古道,便是其中的經典。
沈公嶺,連線三官堂與皋泄的古道
沈公嶺位於定海,山嶺不高,嶺南是三官堂,嶺北是白泉的皋泄,沈公嶺古道就從嶺上穿過。古時,白泉皋泄這一片區的鄉民要進城、或者城中百姓要去皋泄走親訪友,走沈公嶺古道是最為省事的,不過自從上世紀40年代起,這條古道就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據出生在此的定海作家莊世維老人回憶:“日寇入侵舟山之後的上世紀40年代初,從定海城到白泉修築了一條公路,這就是現在三西線公路的位置,因為有了這條公路,使得沈公嶺古驛道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廢棄了。”
在此之前,沈公嶺古驛道甚至是三官堂的發祥之路。白泉皋泄住人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唐代,而三官堂卻是個人煙稀少的地方,隨著皋泄的人口增長,不少村民走出山岙謀求發展,正是經過沈公嶺古驛道到了三官堂安居樂業,三官堂也慢慢人丁興旺起來。
這兩地的人們,必定對這條山中古道有著特殊的情感,走的人雖然很少,但是祖輩走過的路自然要銘記於心,這可能也是這條古道70年來沒有被柴草蔭蔽的原因。直到今天,古道的保存依然完好,路況頗佳,看得出是有人偶爾在“斫柴”開路。
古老石橋、月牙湖水、晚稻楊梅、小廟神遊,如此風情萬般
此次翻越,是從三官堂的這面開始的。從昌洲大道拐入三西線,經過三官堂,便能在路邊看到一塊石碑“沈公嶺路”,沿路進村,這裡便是三官堂的徐家。
這條村道可以說是沈公嶺古道的延伸段,沿著一條溪坑,七彎八拐地往山上去。面前不遠的山,層層疊疊,雖不高,但很厚重,頗有氣勢,包圍著這個小山村。溪坑上一座石拱橋,名為“外洞橋”。這座石橋頗有歷史,用條石拱建而成,拱橋的受力原理巧妙,不需橋墩便能成橋,可能是位能工巧匠建造的。不過現在為了安全,年歲已高的拱橋上覆了水泥,少了幾分古韻。
繼續往上,走過村子,便會看見一汪“月牙湖”,便是那個淹了里洞橋的沈公嶺水庫了,形似月牙,水光洌灩,春光明媚,野鴨暢遊,老翁垂釣。據說這裡的水質全區最好,“舟山老酒”用的就是這裡的水。沿水庫右側的山路,便進入了真正的沈公嶺古道。
沈公嶺不高,翻越一趟並不太消耗體力,加之這裡的美景,是個適合全家踏青出遊的地方。達到嶺顛後,一路向下,便到達白泉皋泄的寺岙村。這裡就舟山特有的“晚稻楊梅”的聖地了。
相傳這裡70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楊梅了,原來主要是普通的紅楊梅,後來在山上發現了2棵野生楊梅樹,果形好味道也好,也不知道是什麼品種,只是成熟得比其他楊梅晚,村民就把它們嫁接到其他楊梅樹上,就成了現在的晚稻楊梅。大約有150年的時間了。晚稻楊梅”正是發源於此,成片的古楊梅林,讓人“望梅心切”。
山下有一座“萬壽水庫”,邊上有一座古寺“萬壽寺”,始建於宋建隆元年(960),是座千年古剎。據說,這裡周圍的山上有一種叫“萬壽香”的蘭花被蘭友譽為蘭中精品。更有一座“神仙廟”在水庫下游不遠處,民間的小宮小廟常供奉著為當地作出過貢獻的名士,廟的名字應該也頗有文化和詩意。而這裡的廟直稱“神仙廟”,如此直來直去不多見,卻也顯出當地人不拘小節的氣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