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泉,男,臨澧柏枝鄉楊橋村的普通農民,當地農民說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在農科站技術人員的鼓勵下重新獲得信心,2004年育出雙低超級雜交油菜新品種“友誼三號”,沈克泉的《一種雜交油菜的選育方法》也獲得了國家專利,成為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科學家。2014年2月10日,沈克泉及其兒子沈昌健榮獲201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克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常德市臨澧縣澧柏枝鄉楊橋村
- 出生日期:1939年(己卯年)
- 逝世日期:2009年
- 職業:科學家、農民
- 主要成就:專利沈油雜202號
人物經歷,人物事跡,榮譽記錄,
人物經歷
沈克泉1939年出生,8歲時母親病故,父親是地主家的長工。13歲時,因為家裡窮他退學回家。因為勤勞,15歲那年沈克泉被大隊推薦到供銷系統工作,次年在湖北學習養蜂技術。
1978年5月,他在貴州山區發現3株奇特的野油菜,花期比家油菜遲,生長結構特別好。沈克泉把它們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通過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裡和鄉親解決吃油難的問題。從1979年到1980年,沈克泉連續兩年利用本地油菜與花粉,對野油菜進行人工授粉雜交,但是沒有達到期望的結果,當地農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當他陷入困惑之際,農科站專業技術人員鼓勵他選擇與野油菜相包容的好品種雜交,把它改造成全不育雜交親本材料,一定會育出高產優質的雜交油菜新品種,沈克泉重新樹立了信心。
人物事跡
當時土地使用權屬於生產隊,開荒試種被人說成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荒地被沒收,他多次遭到批鬥。直到1982年實行年產承包責任制之後,他才擁有了試驗基地;技術上的難題也時常讓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沈感到頭疼。他四處托人買書,白天搞完生產,晚上挑燈學習專業知識,刻苦自學了《植物遺傳育種學》、《雜交油菜育種與利用》、《優質油菜高產栽培新技術》等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專著。他還10多次到農業部、華中農大、湖南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向專家請教;沈克泉搞科研,碰到的最大困難上資金短缺。沒有先進的設備,所有科研經費全靠自籌。30年來,他投入油菜科研的資金累計達到40多萬元,至今仍負債10多萬元。為了還債,迫使兒子賣掉了全家賴以謀生的客運中巴車。走進沈克泉家中,最值錢的是一台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櫃。
就是憑著這股“不到黃河不死心”的傻勁,沈克泉得到了省內外專家的支持,堅持不懈搞攻關,先後完成了貴陽市野A野生雜交油菜改造,把它從半不育改造成全不育雜交油菜新材料,通過多代雜交走完了不育繫到時保持系再到恢復第優選過程,終於在2004年育出雙低超級雜交油菜新品種“沈油雜202”號,比其它雜交油菜每畝增產50斤左右。一般雜交油菜每畝需密植8000--12000株,這種油菜每畝只需種植1000--2000株,大大節省了人力,深受農民朋友的喜愛。沈克泉的《一種雜交油菜的選育方法》也獲得了國家專利。
2007年3月27日,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在武漢舉行。在聚集了700多位國際頂級油菜專家的大會開幕式現場,來了位不速之客--68歲的湖南臨澧老農沈克泉,大把的白鬍子和身旁的兩株巨型油菜特別引人注目。老沈的油菜從根部發出十幾個分枝,兩個人合圍都合不攏,高1.8米高。種植這種油菜一般畝產為250公斤,最高達到330公斤,比一般的油菜要高出25公斤左右。年近七旬的沈克泉始終充滿了激情,他將下一個科研目標定為培育高產、高含油量的油菜品種,作為選育工業用油油菜的種質資源,以填補世界石油資源的不足。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著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後的心愿和牽掛。
榮譽記錄
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推選理由
劉姝威:沈家父子用行動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未來中國的農民、農業、農村是什麼樣的。
阿來:這一對前仆後繼的農民父子,頑強地進行著堪稱偉大的科學實踐。他們接續和光大中國偉大農耕傳統的壯舉,足以感動中國。
頒獎詞
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蘊含著世代相傳的夢想。